分享

韩江源头三河坝

 忆茶阳风物 2019-12-25

韩江源,韩江的源头,这个令人遐思联翩的名字,就坐落于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宽阔的江滩出去,两条小木船被缆绳系在分界石上,随着江流荡漾浮动。木舟以下是韩江,广东省第二大水系,从三河坝蜿蜒流向潮州、汕头入海,全长五千多公里,江宽五百米。韩江命名出自唐代诗人、潮州刺史韩愈。木舟以上是三江合流:缓缓的梅江、涌动的汀江和碧绿的梅潭河。沙滩细软,秋岚迷蒙,江烟渺茫,木船斑驳。几十级的江堤之上,韩江源客家母亲雕像高高矗立……我登上小船,思绪悠悠,韩江两岸远山如黛,树翠风清。

“小潮州”的繁华

三河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自古是粤东水道要冲,盐运枢纽,兵家必争之地,被史家称为“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以前海外华侨写信,直接写中国三河坝某村某人收,就可以收到了。可见,三河坝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与名片。

翻阅《大埔县志》,有这样的描述:“舟楫辐辏,贸易者为浮店,星布洲浒。凡鱼盐布帛、谷粟器用,百货悉备。”作为三江交会、客潮交融的商贸古镇,三河坝素有“小潮州”的美誉。

三河坝是闽粤山区天赐的“水乡”,春夏之交,水患频繁。每当洪水泛滥,商家以船为店,连缀一起,排成江边“浮店”,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形成非常奇特的“三河市”。

“百姓村”与兵部尚书墓

三河古镇历史悠久,人文古迹众多:古屋、古街、古墓,古城墙、古榕渡、古遗址,繁华散尽,痕迹犹存,时光打磨出它的历史风韵。

韩江西岸的汇城村,仍保留着明代古城墙,它建于明嘉靖42年,城开四门,高墙耸立,墙厚三米,垛堞千朵,斑驳的墙砖浸染着历史的印迹……此前,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赵昺曾在此设立行宫,指挥与元抗争。明代设巡检司,清初设将军府,金庸《鹿鼎记》原型、太子太师、饶平总兵吴六奇驻守。徜徉汇城古村,同行的人告诉我:明清时期,汇城村有100多个姓氏,形成全国罕见的“百姓村”奇观。

三河坝的陈氏宗祠,大概算是古民居的典型。它建于清康熙36年,是一座“二进四横一围”的客家围龙屋。陈氏家族传承客家人诗礼起家的传统,最终铸造出“一门九清华”的传奇故事:一家三代,有9人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古代“一腹三翰林”相映成趣,合璧生辉。

奇观远不止于此。凤翔山麓,明代兵部尚书(国防部长)翁万达墓,建于1554年,坐西向东,雕塑精美,气势恢弘,形制独特,是客家地区难得一见的古墓。墓园平缓,后坡古榕蓊郁,墓前两侧对称竖立石人、石马、石羊、石豹,栩栩如生,古朴安详。

中山纪念堂与三河坝战役

走出古墓,前方不远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中山纪念园。登上几级台阶,牌坊石门赫然入目,上书“中山公园”。公园弘大,绿草茵茵,棕榈吐翠,二侧华表伫立,碑亭翼然,中间巍然矗立孙中山铜像,西装革履,左手叉腰,右手拄杖,凝神注目,底座刻“天下为公”四字,为孙中山笔迹。

背后是西洋风格的“中山纪念堂”,建于1929年,是中国最早兴建的中山纪念堂。一楼摆放北伐护法人物蜡像群,再现了当年孙中山亲临三河坝敦促陈炯明援闽护法的情景。

跨过雄伟的朱德大桥,我们来到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它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电影《建国伟业》讲述的“三河坝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一组慷慨激昂、浴血奋战的“军魂”群雕前,“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几个红标扑入眼帘。朱德亲笔题写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在秋阳下熠熠生辉。三河坝战役纪念馆里人流如潮,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实物,向人们讲述三河坝战役的故事:周恩来和中国“六位元帅”都曾转战三河坝。

笔枝尾山上,那片松树林里,一条条战壕,趴伏的战士,让人想起92年前三天三夜的激战:三千多起义军面对二万多敌军的决战,蔡晴川全营官兵壮烈牺牲。朱德在与上级失去联系、面临全军覆没危境下,主动撤退,保留火种……朱德鼓励士兵说:“我们失利了,但只要有信心,最终一定会胜利!”朱德反思了三河坝战役,它成为探索中国革命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在建军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望三水回环滚滚波涛疑战鼓,伫笔峰远眺层层峦峰似丰碑”。俯瞰韩江源,历史烽烟早已散尽,天高云淡,三江合流,韩江静谧安澜。

(胡赛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