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求道于老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文化渊源

 真空妙有图书馆 2019-12-25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涌现出一大批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思想家,其中就包括老子与孔子。

老子(公元前571年一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聃,字伯耳,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主张“无为而治”,以“道”来解释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认为“道”为客观的自然规律,同时“道”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一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而不受礼遇,晚订修订《春秋》《易》《礼》《诗》《乐》《书》六经,其言论被弟子整理成书,后人称为《论语》,儒家思想创始人,主张“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在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中影响深远。

据《庄子.天运》中记载,孔子五十一岁还没有理解“道”的真正含义,就到沛地拜见老子。孔子一见到老子,就畅谈仁义,老子就对孔子说:“人的眼睛一旦进入沙子簸糠,就会不舒服,头昏目眩,天地方向就会颠倒起来;被蚊虫叮咬,身体就会发痒,通宵不得安宁,造成不能安然入睡;仁义毒害人心,比这些更厉害。古代的至人,对于仁来说,只是把它作用借路的工具,而义只是临时暂住的场所,只可停留一时,而不可久住,时间久了,必然会生出一些事端来。”

老子问孔子从哪些方面来寻求“道”的,孔子说:“我花了五年功夫,从法度礼数去寻求而未得到,又花了十二年,从阴阳互生互克生成变化去寻求,也没得到”。老子就告诉孔子“道只可自证,而不可言传”,“一切只能向内心自悟,不可假借外物”,像财富,地位,名声,权势这些欲念只会阻塞人的内心,蒙蔽人的眼晴,只有遵循自然变化,才会打开自己的内心正念。

一切都要遵循自然,像白天鹅的白不是天天洗才白的,乌鸦的黑不是天天染黑的,它们的白与黑本来就是那样的。无论是名声也好,地位也好,都属于外在的东西,不值得到处宣扬。你宣扬“仁义”,好像敲锣打鼓满大街找小孩一样,丧失了事物的本来样子。这好比你把泉里的水放干了,一群鱼都相互挤在一起,靠互相张口出一气,而得到一点水湿,还不如把它们放归大江大湖,让它们自由自在的遨游而彼此不记得呢。

孔子回去后,三日没说话。弟子问他“先生见到老聃,对老聃有什么教育啊?”。孔子说:“我哪还能对老聃有什么教育,见到老聃如同见到真龙一样,他说的话,聚在一起就像一部乐章,庄严华美,气像万千,而分散开来,每个音节都是那么悦耳动听,多姿多彩,就像遨游在云彩之上,达到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最好状态”。

孔子在家闭门不出三个月,忽然想通了,然后去见老子,这次不谈仁义,对老子说“乌鸦依靠孵化而生,鱼儿借助体外受精而生,一切都要从细微处分化开来,我一直以来,不能对人区别对待,一味有教无类,又怎么能够教化众人呢。”老子说:“你终于明白了,你得到道的真正含义了”。

孔子与老子,可谓亦师亦友,对中国及世界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从孔子问道于老子,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之间文化中有不可割的渊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