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者型的演员程砚秋(安葵)

 zcm1944 2019-12-25
(2019-12-25 09:12:36)
【转载1】学者型的演员程砚秋(安葵)

  我曾不只一次听到张庚老师以钦佩的情感讲到程砚秋先生这样一件事: 1955年民主德国修复了国家歌剧院,张庚和程砚秋代表中国去表示祝贺。他们坐火车去,走了九天的路程。在路上,张庚看到程砚秋津津有味地读一本书。一看,是《管子》。这使张庚大为惊讶。《管子》是托名管仲撰的一部古代学术著作,主要是管仲学派的文集,也掺杂了其他稷下学者的论述,其成书早自战国,晚至西汉,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理、兵法、地理、医学等等。比起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家的著述,《管子》是较少为今人注意的。一个演员认真地读这样一部与表演艺术关系甚远的学术书,是不能不使人惊讶的。经张庚询问,程砚秋讲了许多读书对于演员的重要性的道理。 
  这件事情并不是偶然的,纵观程砚秋的一生,他一直是努力学习的,他对人生和艺术都不断在进行严肃思考,正是这种学习和思考使他成为一位有思想有创造的戏曲演员。而成为一名著名演员之后,他又认真关注戏曲的发展和演员的命运,到国外去考察,在国内做调查。应该说,他是中国现代通过考察、调查进行戏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是一位学者型的演员,又是一位有艺术实践经验的学者,因此他给我们留下的理论遗产弥足珍贵。 

  一、《检阅我自己》——强烈的自省意识 

  在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的京剧旦角名伶评选中,程砚秋得到了“五大名旦”之一的殊荣 (后因五大名旦中的徐碧云较早离开舞台,于是流行“四大名旦”的说法)。这对于演员来说,正是登上了一个高峰,通常的做法正要就势大大宣传自己,请人吹捧自己,但程砚秋却于1931年发表了一篇对自己以往演出剧目进行严格剖析的文章——《检阅我自己》。在这篇文章里,他清楚明白地写明,他的哪些剧本是哪位剧作家写的,同时又指出剧作中存在的思想上艺术上的局限是由于照顾他的演出而形成的。
  程砚秋说: “近十年来演剧的趋势,和十年以前大不相同了。以前,剧本是原来的,共有的,大家因袭师承去演唱,很少有‘本店自造’的私有剧本,不能挂‘只此一家’的独占招牌。近十年来可不是这样子了,只要是争得着大轴的主角的人,便有他个人的剧本。这也许是私有制度下的社会现象之一吧? 我也自然被转 (卷) 入这个漩涡。”
  这里插入几句题外的话,近年有同志反对“原创”,认为解放前的大艺术家都只演传统戏,这是不符合实际的。《顺天时报》旦角名伶的评选,就要求挂头牌而又有个人本戏,被选的五大名旦都有一本个人的本戏“代表作”。程砚秋是《红拂传》。在《检阅我自己》中,程砚秋列出了自 1922年至1931年演出的新戏19种。这些戏在当时都具有进步的倾向,但程砚秋对这些剧目在当时有很好演出效果的剧目都做出一分为二的分析: 
   《梨花记》写骆小姐对于张幼谦的爱情极其真挚,不为物质环境所屈服,这样宣告买卖婚姻的死刑,是其优点;但结局是不脱‘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的老套。《红拂传》写张凌华离叛贵族(杨素)而趋就平民(李靖),有革命的倾向,是其优点;但是浮露着英雄的思想,有类于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伦所主演的政治剧。《花舫缘》和《玉镜台》都是描写士人阶级欺骗妇女的可恶。……但都跳不出才子佳人的窠臼。在‘积重难返’的社会里,受着生活的鞭策,你不迁就一点是不行的;当时的我是在‘不知不识,顺帝之则’的状态中,而罗先生的高尚思想之受环境之压抑,就不知有多么痛苦! ”
  后边他又说,在罗瘿公“不顾一切地”写了《鸳鸯冢》,“完成一个伟大的性爱的悲剧”之后,
“为求减少我的生活危机,宁肯牺牲他的高尚思想,于是他又迁就环境,写了个《赚文娟》和一个 《玉狮坠》。” 
  程砚秋的这些陈述,绝不是一种虚伪的自谦。第一,这些叙述符合实际。剧作家对社会、人生、艺术的问题,认识会更深刻一些,但他不得不迁就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今亦焉。某女作家写一本严肃的小说,但为了迁就市场,把书名改得带有“色彩”,据说她为此常做恶梦。所以程砚秋所述,并非夸张。第二,程砚秋在写这些文字时,带着深深的感情: “这两个剧本(《赚文娟》和《玉狮坠》),在罗先生是最感痛苦的违心之作,在我当时满意得几乎要发狂,我是何等幼稚啊! 何等盲昧啊! 现在我渐渐觉悟了,然而为顾虑我的生活而不惜以他的思想去迁就环境的罗先生却早已弃我而逝了。” 
  从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程砚秋不是那种师傅教什么就演什么的演员,他要创作自己的剧目,而又不满足于能得到观众的欢迎。他追逐着先进的思想,又不断地剖析着自己,提高着自己。
  20世纪,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情况下,不断检查、批判自己的思想,拷问自己的灵魂,调整自己的行动。是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的特点。鲁迅是这方面的代表。田汉也很突出,他于1930年写了《我们的自己批判》。程砚秋的《检阅我自己》使他跻身于先进知识分子的行列。他们之所以能批判自己,在于认真地学习,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为改造客观世界而审视主观世界,觉今是而昨非。 
  经过这样一番理性思考,程砚秋的思想确实攀升到一个新的阶段。罗瘿公去世后,金(仲荪) 先生继续了罗先生最后的胜利”,程砚秋在《检阅我自己》时,对金仲荪先生为他编写的剧本是满意的,他认为从《斟情记》和《珠痕记》到《荒山泪》和《春闺梦》,犹之乎从平阳路上突然转入于壁立千丈的山峰。”他认为这些剧作的主题都是“非战”和主张“和平”。“颇有把我的整个生命献给和平之神的决心”。我的个人的剧本,历来只讨论的社会问题,到此则具体地提出政治主张来了,所以到此就形成一个思想急转势。” 
  就在同一时期,1931年l2月25日程砚秋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发表演讲《我之戏剧观》,提出了两项原则,“第一要注意戏剧的意义,第二要注重观众对于戏剧的感情。”他说: “我们要和工人一样,要和农民一样,不否认靠职业吃饭穿衣,却也不忘记自己对社会所负的责任。”“任何演剧都要含有要求提高人类生活目标的意义。如果我们演的剧没有这种高尚的意义,就宁可另找吃饭穿衣的路,也绝不靠演玩艺儿给人开心取乐。” 
  关于他的“非战”、“和平”思想,当时受到李石曾的影响。但他和李石曾的思想并不相同。在1932年访问巴黎时,他还参加了李石曾和欧阳予倩关于人生哲学的讨论,“李石曾是主张合作与互助的,欧阳先生是主张竞争与抵抗的。我以为人生的目的是在幸福,幸福便只有在和平中获得,所以归纳到人生的最终目的是在和平;不过对于侵害者之需要制止,对于压迫者之需要克服,这却又是不得已的事。”1957年他在入党时所写的自传中又对李石曾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程砚秋的朋友、弟子在回忆他时,都对他的努力学习留有深刻印象。陈叔通说: “砚秋先生好学,有诗、文天才。幼年家贫失学,二十岁后,在罗瘿公先生的指导下,自己钻研,数十年如一 日。曾见其书斋内有自习课程表,窃叹其读书有恒。最近又见其平日阅读过的书籍,都记出一些心得,始知砚秋先生对中国古典诗文、词曲,曾下过一番工夫。据其夫人果素英说,砚秋先生常在书房阅读,至深夜不睡;有时编改剧本,竟至达旦;……” 
  程砚秋读书范围很广,求学欲望很强。他去欧洲考察戏剧音乐,对其他各种艺术也都以浓厚的兴趣观赏学习。1949年春,他随代表团到捷克参加拥护和平大会,一路上认真向各方面专家学习。他对夫人说: “我在代表团里找到不少位老师: 邓初民先生给我讲过自然科学与世界形势,翦伯赞先生讲过历史,……还向戴爱莲学秧歌舞,……” 
  从前述《检阅我自己》和《我之戏剧观》可以看出,早在30年代初,程砚秋就不仅追求艺术上的精进,更把戏剧与社会、与人生、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思考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后来便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终于成为“党的戏曲战士”(田汉语)、最有才能的党员艺术家”(夏衍语)。政治思想的进步和艺术的提高在程砚秋身上是辩证统一的。 

  二、《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开阔的艺术眼光 

  1932年1月至1933年4月,程砚秋赴欧洲考察戏剧(当时他称为“戏曲”)音乐14个月。归国后写出了《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五四”时期和以后,许多知识分子出国留学和进行考察,寻求救国的办法。在程砚秋之前,梅兰芳曾于1919年、1924年两次赴日本,1930年赴美国访问演出,为中国戏曲与世界的交流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但戏曲演员以考察为目的的出国,据我所知,程砚秋应是第一人。
  程砚秋当时任中华戏曲音乐院南京分院院长,他是以这一身份到西欧访问的。当时的出访要克服许多困难。他的剧团要靠他挣钱撑持,家里也靠他挣钱生活,他出国后又有人造谣说程砚秋把故宫的国宝盗卖到国外了。弄得家里很害怕。所以他的夫人果素英说,程砚秋是在“内忧外患里外夹攻”中出国的。 
  但程砚秋决心很大,他想通过这次考察,一方面在艺术上向外国寻求借鉴,从而更好地发展民族的戏曲艺术,另一方面了解外国解决艺人生活困难的办法。出国前,他在《剧学月刊》1932年1 卷3期上发表《致梨园公益会同人书》,说他“决计不顾一切,定于本月十五日前由西伯利亚铁路赴欧。预定在半年至一年的功夫,游历法、英、德、意、比和瑞士六国,把他们的戏剧原理与趋势考察一下,带个有系统的报告回来,以为我们梨园行改进戏剧的参考,就算是砚秋报答各位前辈及同人的初步。”他还说: 要使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能够沟通,我们不但要求理论能通过,还要从事实上来看一看此刻有没有这种可能! ”后来家里人催他迅速回国,他给夫人的信里说: “自出国后 在巴黎数月,关于我心里想作的事,如戏界苦人的组织,养老扶幼的章程,一样也未寻着,一点成绩没有,心中甚焦急。”“我欲在外延长时间为戏界同人谋一终身吃饭道路”。 
  因客观原因,程砚秋考察的行程比原定计划有所改变。去时经过莫斯科,本想回来再在苏联进行考察,但因回来走水路,这心愿便没能实现。他想去英国“看一看莎士比亚的故乡”,也没有去成。但他考察的总的目的达到了。程砚秋回国后所写的考察报告是一份优秀的学者的报告,是一般学者写不出的报告。由于程砚秋对中国戏曲有深刻的认识,又有开阔的艺术眼光,所以他能准确地分析自己的和别人的长处与短处,有许多真知灼见。这篇写于70年前的报告,今天读来,仍感到它闪烁着理论的光芒。 
  报告分上、下两章,上章叙述考察过程,下章“列举考察所得而加以建议”,这一部分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一)关于中西戏剧艺术各自的特点和长处短处。这是考察报告中份量最重的部分,程砚秋从音乐、化妆、表演、导演、剧场装置、灯光等方面,对欧洲戏剧进行了考察,特别是看到欧洲戏剧的长处,也就是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说欧洲戏剧先进,并不是从艺术特点上否定中国戏曲;对于中国戏曲的优长程砚秋是很清楚的,在报告书中也做了论述,后边再讲;但考察的目的首先是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这才能改进自己。另外由于当时中国综合国力的落后,创作演出的条件都很差,戏曲艺术自身的优长也得不到发挥。 
  关于戏曲音乐,程砚秋认为应当学习欧洲的乐谱制,这样才能避免演出的随意性。应当学习科学的发音术和作曲方法,“中国音乐有中国音乐的风格,正犹之中华民族不同于欧洲民族一样,我不主张抛弃我们固有的而去完全照抄欧洲的老文章;但是,在乐理上所不可缺的,如和声、对位法、四部音合奏……等, 纵令欧洲没有,我们也应当研究而应用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