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兵法 | 曾国藩·议汰兵疏(4)

 格格的阿玛 2019-12-25
曾国藩·议汰兵疏(4) 来自武宗 04:52

【原  文】

自康熙以来,武官即有空名坐粮①,雍正八年因定为例:提督空名粮八十份,总兵六十分②,副将而下以次而减,下至千总五分,把总四分③,各有名粮。又修制军械,有所谓公费银者;红白各事④,各有所谓赏恤银者,亦皆取给于名粮故。自雍正至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绿营兵数虽名为六十四万,而其实缺额常七万。至四十六年增兵之议起,武职坐粮另行添设,养廉⑤、公费赏恤另行开销正项。向之所谓空名者,悉令挑补实额,一举而添兵六万有奇⑥,于是费银每年二百余万。此臣所谓饷项赢绌一大转关者也。是时海内殷实,兵车不作,普免天下钱粮已经四次,而户部尚余银七千八百万。

【注  释】

①坐粮:领粮饷。

②提督:官名。清代为一省的高级武官。总兵,又称总镇,为绿营兵之高级武官,仅次于提督。

③千总:清代绿营兵制,守备以下有营千总。把总,明代为京营兵三大营的领兵官之一,清代绿营兵制,营以下为汛,置把总分领,位在千总之下。又京师巡捕五营亦置把总。

④红白各事:即所谓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等)。

⑤养廉:清代官吏在正常的固定俸薪之外按职务等级每年另给的银钱。雍正以后数额固定,与正俸没有什么区别。

⑥奇:剩余,多余。

【译  文】

自从康熙皇帝以后,武官就有立空名吃粮饷的习俗。雍正八年,因袭前朝习惯成为常例。提督吃空名粮饷的份额为八十份,总兵六十份,副将以下依次减少,下至千总五份,把总四份。总之都有空名粮饷吃。另外制造修理兵器,有所谓公费银粮,红白喜享有所谓奖赏和抚恤银,这些都是靠空名粮饷发给。从雍正到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绿营兵的数量虽然号称六十四万,但实际上缺额就有六、七万。从乾隆四十六年起,有了增加绿营兵数量的动议以后,武官空吃的粮饷又另外添设,养廉、公费、奖赏、抚恤都作为正项另行开销。过去领粮饷的空名额。全部命令挑选兵丁补充,成为实额。这一下又增加兵员六万多,于是每年花费银钱2百多万。这就是我所说的军饷增减的一大转折点。那个时候国内还很富裕,因为没有战争,普遍性的免除百姓钱粮都有四次,而户部还有结余的银两七千八百万。

【读  解】

清代的吃缺额到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可是我们今天看起来仍然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因为我们身边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事情。自从实行所谓“定编定员,经费包干”的制度以后,虽说便利了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与管理,但各种弊端也就出来了。

首先是各单位都倾向于只出不进,因为少一个人大家就可以多得一份奖金福利。由于这是单位“创收”支付的,国家根本管不着。有的单位本来极需人才,而且编制名额也还有十几个空额,但本专业的研究生来联系工作却屡屡碰壁。于是“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也就成了不少单位的通病。

这样,“拿钱的人多,干事的人少”这种怪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拿了钱的少干事或不干事也无人管,管也管不了,因为他是正式编制”。从前奖金还与工作挂些钩,现在也“一视同仁”了。要区别就只好论资排辈,评技术职称名额也只能按“计划”、按“比例”。于是够条件的拼命压,不够条件的要拼命提,“讲比例呀!”有什么办法?有人戏称如同划右派:当时规定每个单位5%,少一点也不行,如果本单位比例余0.5或0.7,对不起:四舍五入,于是便有了没有右派言行的“右派”。这只是当代中国的无数“奇观”之一。

年年叫唤“精简机构”,精减人员,但只见增加,不见减少。如果一味扬汤止沸,而不是釜抵抽薪,那么这样的滑稽戏还会继续不断地演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