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中国画赏析之十八 屈鼎《夏山图》

 tommyj88 2019-12-25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在评论宋初山水画时道:“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在郭若虚笔下,李成、范宽、关仝在山水画史上是巨擘式的人物,他们左右了宋初的山水画坛。 以今天我们对绘画史的认识来看,三家山水中特别是李成,其影响几乎贯穿了整个北宋时代。 在李成画风推广的过程中,北宋前期的画院里就有燕文贵和屈鼎。 他们的绘画技巧综合了李成和范宽两家的特色,而风格更近李成,后世把他们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称为“燕家景致”。在李成、关仝、范宽这些山水画大师中间,燕文贵还是凭借独创的“燕家景致”在早期画院中获得了存在感。 他的画虽没有李成那样富有独创性,却因其强烈的个性色彩而在画史上成为有影响的山水画样式。

作为燕文贵唯一的传人,屈鼎在绘画史上具有很高的声誉,甚至一度与范宽齐名,其人大约在天圣至皇祐间活动于开封地区。对于屈鼎之生平及绘画风格,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屈鼎,京师人。仁宗朝为图画院祗候,工画山水,得燕贵之仿佛,庞相第屏风乃鼎所画。”又有《宣和画谱》称:“屈鼎,开封府人。善画山水,仁宗朝为图画院祗候,学燕文贵作山林四时之变态,与夫烟霞惨舒,泉石凌砾之状,颇有思致。 虽未能极其精妙,视等辈故已骎骎度越矣。”可见屈鼎当时为仁宗朝画院画家,画风仿燕文贵,绘画风格与其相似,因此《夏山图》也一度被认为是燕文贵所作。后经方闻先生研究,认为《夏山图》要比燕文贵的作品开阔和自由,而且苏东坡对屈鼎绘画“擅分布,涧谷间见屈曲之状”的描述,也十分合于《夏山图》的风格,因此方闻先生将《夏山图》定为屈鼎作品.

古代中国画赏析之十八 屈鼎《夏山图》

屈鼎《夏山图》

《夏山图》采用全景式构图。 山并不突出其险峻,而是在夏日的晴和里铺展开来。 这样的晴和笼罩着群山,有一种被山水所澄清的透明感,使我们感觉不到夏日酷烈的暑热, 反倒是一派清凉的气象。山巅、山坳、山脚,到处都生长着树木,树木在每一个角落里都留下透明的阴影,微风阵阵拂过, 传来一阵阵沙沙的轻响。 树叶凉爽的荫翳笼罩着群山,而山间的溪水汩汩流过,很远又很近,我们看到了也听到了。此刻,大江平缓地流过,溢满山涧,日月在波流间沉浮,带走群山的消息。 而就在达广大的群山和万物之间,是人的生活。 你看那江边停泊的渔舟上的舟子,小桥上的担夫,林间栖息的隐士,都小小的,像是一些影子,像是一种声音。 他们或是撑篙于长流之中,或是奔波于山路之间,或是宴饮于安居的地方,都没有一点急躁的样子,仿佛就是这山水中自始至终存在的自然的生灵,并没有和这山、这水,、这树有什么分别。 他们怡然自得,满足于这群山的静定、大江的波动、万木的阴凉,满足于一种自在的生活。 对于他们来说,“鱼不可脱于渊”,人作为一种动物,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长,可也不能脱离与他们本然的生命相契合的生存疆域。 任何一种超出和分离,都显示为一种伤害,一种拔根的行为,是不合于生存的法则的,就像老子说的那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屈鼎的皴笔样式和用法与燕文贵相类似,多为细密的长条子皴,偶尔参以短条子皴,兼有擦笔,以表现山石的坚硬和凹凸。如果仔细观察《夏山图》,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夏山图》中的树木,树叶结构造型和描绘已不同于燕文贵的风格,我们可以感受到诸位前辈大师的影子一一李成、范宽甚至是董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