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家庭 此心安处是吾家

 芄兰之枝 2019-12-25

一位老师曾经不经意地问我,你和父亲的关系好吗?我回答,还好啊。老师半开玩笑说,是吗,我觉得不怎么样吧,多和他聊聊天。

我惊讶于老师这样的反应和建议,因为她从我的身上感受到了我和爸爸,和家庭的关系,而且这句话直击我的内心,因为我大概知道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

我和父亲总像隔着遥远的距离,但是又好像很近,因为我的身上时刻有他的影子,我的性格里有他的基因,而那部分时常是我讨厌和不想成为的,而和父亲少联系或者不联系,这是一种刻意的疏远,可和父亲的关系藕断丝连,和《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一样。

像《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所说,只是表面看起来切断了和家庭的联系,但是内心没有做到自我界定,一提到父亲,我就有那种复杂、焦虑的情绪,就像苏明玉一样,一提到她的家庭就像触碰到了某种神经,一触即发。

苏明玉和他父亲争执的时候,他的父亲看着她发火的样子,用手指着她,惊恐地喊道:“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重重地看到了苏明玉身上原生家庭的印记。

苏明玉活成了她母亲的样子,虽然她的母亲已经离开了,但是母亲对她的控制无处不在。就像书中所说“许多人在父母去世后仍然处在他们的控制之中”。

武志红:“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何以为家,此心安处是吾家。心安,应该是一种心情,一种气质,一种气场,一种心境,我们喜欢待在让我们心安的地方,我们喜欢待在让我们心安的人身边。

弗洛伊德说“幼年的行为决定了将来的行为”,儿时,带给我们安全温暖气息的无外乎家人,痛哭的时候,大笑的时候,跳跃的时候,茫然的时候,无外乎是把这些带回家里,在家庭里化为虚无,融入我们的成长里,我们便心安了,长大后我们会拥有健康的情感模式。

如果是在不健康的,甚至是有毒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通常有那些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有时会以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原生家庭》这本书原作名是Toxic Parents,直接翻译过来是“有毒的父母”,这样翻译很中国化。书中第一部分介绍6种有毒父母: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并引用大量的作者做心理治疗时的经典、振聋发聩的案例。

案例是触目惊心的,但是我觉得更重要是这本书所传递的爱与责任,读到了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父母应该承担的义务,塑造健康的家庭模式,读到了什么是正念的爱。

剧毒的父母一目了然,问题、慢性伤害型的家庭不易察觉。父母都是普通人,也会犯错,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孩子还是可以接受父母偶尔的暴躁。

朱自清在《儿女》中写自己管教五个孩子,忧虑孩子的教育,知道“子孙崇拜”、“儿童本位”这样的哲理,可还是依旧有体罚和斥责,后来感到心里酸溜溜的,内心矛盾。但是大多数时间是其乐融融,生活充满正念,那偶有的体罚是过眼云烟了。

但是如果父母“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孩子的生活,这些就是伤害型的父母了”。

言语虐待型父母的孩子说,我多希望遭受的是身体的伤害,还能看得见伤痕,心灵上的伤害,言语的攻击、侮辱,会把人逼疯,却看不到伤痕。

如果说身体虐待和言语虐待是发生必留下痕迹,操控型的父母则像情感勒索,那么不作为的父母、消失的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漠视孩子所有的需求,就是无声无息地侵蚀着孩子,把无助的孩子推向未知,孩子没有支撑,消耗自己,转移自己,甚至走上不归路。

《少年的你》,最美的少年,陈念、小北、魏莱,如果他们的人生中能够多一些家庭的支撑,多一些正面的管教,结果或许会好一些。

张爱玲,传奇女子,有过一段欢乐的童年,但是来自父母身心的虐待,成为她华美生命中挥之不去的蚤子。

电影《何以为家》中小男孩赞恩生在虐待型的有毒家庭,他印象中只有暴力、侮辱和殴打,链子、馆子、皮带,听到最温柔的话是“滚,你这垃圾!”

我的发小Z,她的父母是无色无味的慢性毒药。他们没有打她没有骂她,没有虐待她,表面看不属于任何虐待型的父母。

但是他们就是无视她,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开心想分享,成绩不好恼怒伤心想安慰,参加朗诵比赛的服装征求母亲的意见,比赛得奖后回家想庆祝想听到表扬……所有的需求没有任何回应,还要面对着父亲的重男轻女,厌世情绪,时有酗酒,母亲的无所作为、无能为力。

父母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一点点侵蚀着她,无声地虐待,持续存在支配着她。“不被关爱的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孩子,成年后很难在成年人的生活中去界定自己的身份。”Z在长大后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原生家庭》第二部分重点:重新界定自己,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价值。

1释放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将责任归于应该负责的人—父母。2理解你的观念和感受之间的关系。3自我界定,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而父母无需改变他们原本的样子。4少一些反应,多一些非辩护性回应。不再自我惩罚,你不需要为……负责。5与父母对峙,放下过去,重新出发。6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重新定义爱,相信自己。

《何以为家》中难能可贵的是赞恩选择了反抗,提出了对父母的控诉。抛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的愚孝。我的发小有这种观念,但是我佩服她的自立自主的态度,和阅读学习的能力,在自己能做主的时候,和家庭做出界定,一步一步从痛苦,到坦然接受,用心面对父母对她的指责,不去激化矛盾,虽不能说是重塑自我,但也是全新的生活。张爱玲也是一直直面那些蚤子,创造了神话一般的人生。

即将高中毕业的陈念说:“没有一堂课教过如何成为大人”。同样,也没有一门课教我们如何成为父母。其实只要有爱就可以了啊。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书中说:爱的行为会滋养你,让你拥有健康的情感。当有人爱你时,你会感到被接受、关怀、珍惜和尊重。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

让我们带着这份爱,对自己的爱,对孩子的爱,直面旧有的家庭模式,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放手,前行,此心安处是吾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