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泽民《天降甘霖》 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最古老的文明都是依水而起,沿水而兴的: 古巴比伦在两河流域苏醒,古埃及在尼罗河畔萌生,古印度依傍着恒河繁衍,而中国,沿着黄河长江的脚步,一路向前…… 中国古代社会中有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古人说“遇雨则吉”。 中国人对于水,有更缠绵的依恋,和更深刻的理解。 雨水正是生命之源,农业文明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水。 翻开紧实的黄土,洒下饱满的颗粒,人们就开始祈求水的降临。 仿佛是世间的精灵,成群结队、雨水淅淅沥沥随风潜入了人间。 落在枯木上得以逢春,落在干裂的黄土地上,种子得以发芽。 先有水,而后有丰收,日子才会越过越丰实。 风调雨顺、水到渠成、四海升平,这些简单的祝福里包含着最质朴的愿望。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玉雕师赵泽民所创作的析木玉作品《天降甘霖》光影山水,曾获得玉星奖最佳创意奖,同时也是天工奖银奖作品。 析木玉质地质地细腻油润十足,颜色均匀澄净,自带清新雅致的感觉。 牌型大气,能取出这样牌型的析木玉也十分少见。 玉面设计一幅大地久旱逢甘霖,一位皮肤黝黑的老农,卷着裤脚抽着大烟袋子,见之喜笑颜开的画面。 天降雨水,为大地施洒甘霖,滋润万物,创意设计巧妙,也预示着吉祥、丰收之意。 尤其在灯光下泛着朦胧的黄青色光晕,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 最值得细细品味,难能可贵的是玉面纤薄均匀,薄厚处理恰到好处,画面唯美逼真如在眼前。 小编惊奇的发现,正面只能看到近处的老农,龟裂的地面以及摇曳的树枝和正在滴落的雨水。 远处朦胧的云雾和青青的远山如天外幻景,竟找不见一点刀痕! 细看,才发现那若隐若现的景致是雕刻在画屏背面的。 玉雕师深谙玉料的材质特点,以阴刻,透雕,薄胎浅雕的综合运用,通过浅浮雕的深浅变化展示光影透视的效果。 往来于抽象与具体间巧妙构图,以双面雕的技法呈现出天降甘霖的舒朗清新灵动之景,也是别有一番风情。 正反两面的画面曲折互补,让人惊叹双面雕的技法高明之处! 在这里不再只是物件,更是玉雕人的匠心巧艺。 每一滴水、每一条线,琢磨之精细,尽显优秀天赋之技,令人赞叹。 作品随型处理的边框,推进了画面的层次与立体感,实木底座的完美搭配,有如一扇画屏,相得益彰。 一块璞玉经过创作者巧妙的雕琢,呈现出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效果,一定要多看几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