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至譽無譽 2019-12-25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朱熹的注释是这样的“言仓廪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叛也。”对“足食”“足兵”及“民信”三个概念的正确理解是本章的关键,否则对于本章内容的理解会出比较大的偏差。
      首先是“足食”和“去食”指的到底是什么,按朱熹等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句话的注释,虽然人民没有粮食会死,但是如果人民没有信义,“虽生而无以自立”,“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很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气概。这与儒家思想的根本是有明显冲突的,儒家所提倡的是自己修养的不断提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但不能强求别人“饿死事小,失信事大”。清朝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对“足食”的解释应该更合理,认为“去食”也并不是指去民之食,而是指减少或暂停粮食储备。
      “足兵”和“去兵”比较好理解,就是指军备充足及缩减军备。
      “民信”,有学者认为“民信”的意思是指“足食、足兵”后,人民就会信服君王,这种理解一般不被大众接受,“足兵”、“足食”及“民信”一般情况下都认为是平等的,没有因果关系。钱穆先生对于“民信”的注释为“能使其民对上有信心”,也就是说“民信”主要还是人民的信服的意思。
      本章的译文是,子贡问治理国家的要点,孔子回答道:“粮食储备充足,军备充足及人民的信服”子贡又问道:“如果不得已要去掉其中的一项,应该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充足这一项。”子贡接着又问:“如果不得已还要取舍,剩下的两项中应该先舍掉哪一个呢?”孔子回答:“舍掉粮食储备充足这一项,人生自古谁无死,(君主)失去了民众的信任也就失去了立国之本。”
      朱熹对于本章的最后一句话有这样的注释“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对于君王宁死不失信于民没有异议,但是对于“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后世学者多不认同。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有这样的注释“然子适卫,告冉有:'既庶矣,当富之。既富矣,当教之。’与本章足食在前,而兵与信次之同意;可见为政者首以使民得食,能保其生为先。惟遇不得已,则教民轻食重信。”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首先要以让百姓富足为前提,才能开展后续的教化。所以“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所说的“死”如果是针对君主而言的,就更合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