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棠讲玉:细解古代玛瑙制作工艺(二)』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2-25

注明:【本群为中国古代玉器学习平台,由海棠老师讲解古玉器鉴定专题,欢迎各位师友入群指导,所有内容来源于老师群内授课内容,从实践与理论基础相互结合,扫底部二维码可添加老师微信号入群学习】

     上次我们对玛瑙进行了第一讲,主要结合雍正乾隆时期两个时期的宫廷器皿件来讲解玛瑙,今日我们继续讲解一下清代玛瑙制品。

     这次还是以清代“雍乾”这两个玛瑙制作的鼎盛时期,来开展讲解,这是一个比较细化和长远的课题,也是应各位群友要求所拓展的课题。

『清乾隆  玛瑙采芝图鼻烟壶』

这是一件极为精致的鼻烟壶,材质以冰糖玛瑙质地雕琢,留黑色皮以辅助俏色巧做,整体打磨质感光滑细腻,工艺做到了“精”“巧”“雅”三个点。

以玛瑙所带原生黑皮巧做松枝,枝干弯曲曲折, 苍劲有力,充份将古松从山石中蔓延生长的趋势表现出来。

『乾隆碧玉松下五老图笔筒』

同时期的工艺品制作,其工艺必定有相同点,也就是共性,乾隆时期玛瑙的雕刻工艺和玉器的雕刻工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几乎一致,无非是玛瑙材质硬度过高,所打磨磨制的工序更加消费工时,而和田玉为软玉,更加方便打磨,所以两者除了抛光上的区别,其它工艺处,并没有区别,同样更可以利用乾隆时期的玉器工艺来判断一件玛瑙制品是否为乾隆时期制品或者晚期制品。

两者工艺,枝干弯曲曲折,苍劲有力,以细砣线砣出松针,中心部位打洼点,以作为松针中心部位。

以黑色玛瑙原生皮巧做采芝人“衣服”与“帽子”和“锄头”,这样的巧做显得十分巧,十分得体,黑色玛瑙打磨后光泽细腻润色,油润度极佳,有较强的温润质感;

同样人物的服饰,衣褶,线条,裤腿,线条流畅细腻,收放自如,以简单的工艺线条塑造出一个采芝人的“神”与“韵”。

「玛瑙鼻烟壶脖颈处的打磨」

「玛瑙肩处的打磨」

玛瑙辨别新老,最重要的就是看“打磨”,只有对素器的玛瑙抛光有足够的认知和印象性的辨识能力,那么在区别玛瑙新老处,就通过看工,就可以很容易辨识出新老,通过做法可以看出年纪是清代早期,还是清代晚期;

这是我们综合这件“乾隆时期玛瑙制品”的综合细解。

『清乾隆玛瑙三狮纹鼻烟壶』

烟壶以绿皮玛瑙巧做制成,以减地浮雕放弃雕琢三狮,颜色形成鲜艳对比,地子呈现橘黄色质地,浮雕狮子为翠绿色,整体打磨光气熟润,质感细腻柔和,极为难得。

三狮图题材,流行于清代。常见在文房用品上绘有大小相同的三只狮子,以“狮”谐“思”音,表示文人们告诫自己凡事要“三思而行”。

狮子以细阴线雕刻辅助纹饰,粗砣接线痕迹表现狮子脸部纹饰,整体身体矫健,不仅没有狮子的凶猛气势,反而增添了一股祥瑞之气,这就是典型的雍正晚期到乾隆早期时期的做法,极为特殊。

这样的件品,在古代玉器品类中我们俗称为“疙瘩件”,也就是指用玉石类雕琢的“人物”“瓜果”……等各类可手握把玩的雕刻类题材,这样的题材作品在玉器收藏中并不亚于摆件。

此件玛瑙质地摆件,为典型的巧做,以玛瑙白色通透质地雕琢童子。

工艺:人物开脸微笑,两腿分叉,身穿长袍,衣服宽大,裤肥至脚面,以简单的阴刻线法表现纹饰,将小童子的顽皮活泼的天性表现出来。

以大刀阔斧风格,雕琢一只金蟾,红色玛瑙质地部分巧做眼,白色背脊部以砣线打洼雕刻金蟾后背的纹理,整体风格制式典型,为清代早期制作风格。

以红色玛瑙质地,雕琢一只葫芦承载了童子和金蟾,红色玛瑙质地细腻,油润度极佳,并带有冰裂纹理,说明这是一件典型南红玛瑙巧做的刘海戏金蟾;

结合人物开脸风格,制作工艺方式,自己整体的韵味看,是一件较为典型的清代早期制品。

『清乾隆玛瑙苏作二十四孝图牌』

这是一件典型的乾隆时期制品,牌长方形,四角圆角,取冰糖玛瑙质地,借巧色雕琢而成,打磨,磨制工艺均为乾隆时期风格。

正面雕刻一只老虎,老虎四肢舒展,尾巴上翘,呈攻击状态,中有一人,正持棒与老虎搏斗。

斗虎者下方,瘫坐一位老者,同样人物的“服饰”“发髻”“虎目”都是以黑色玛瑙巧色雕琢,同样这样的留皮巧做,也是乾隆时期苏做玛瑙最常用的风格。

诗文“惠爱亲时猛虎仁”以减地浮雕方式凸雕文字,文字线条细腻流畅,字口打磨圆滑规整细腻,从书法角度和艺术角度,都达到了苏做玛瑙制品的较高标准。

玛瑙背部同样以减地浮雕法雕刻诗文,看到这件玛瑙牌子的背面文字,我们不得不提到这几日一直说到的“打磨”,玛瑙老不老,看打磨,因为玛瑙硬度高,打磨磨制工艺远远难于和田玉的打磨,所以老玛瑙的光气十分的柔和润泽,这件牌子就是典型的例子。

减地浮雕,也叫做“剔地阳刻”,将底部的地子剔除轮廓,以凸出文字,从此件玛瑙牌子口打磨可以看出文字刚劲有力,字口端正得体,剔地处尚有打磨磨制抛光后所留下的凹凸不平的制作痕迹。

牌子边缘处,打磨光滑四角为倒角,呈现椭圆形制,厚度较厚,这也是清代乾隆时期苏做牌子的一个特点“留厚度”;

乾隆时期苏做的玛瑙牌子,很少出现“薄”牌,更多的是“厚”牌,甚至到了清代晚期,玛瑙制作的牌子同样以厚牌子居多,这是因为玛瑙本质通透,牌子厚一点会显得雕刻成品更加有纯厚的质感。

『清乾隆带红巧做玛瑙童子』

这样的童子,以带红玛瑙巧做,童子带发髻,采用圆雕技法把童子的肌肉线条和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玛瑙“红”“白”分明,并无杂色,这样的玛瑙制品,极为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