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四军北移路线是自投罗网?不,恰是敌担心的!为何还中了埋伏?

 梦想童年594 2019-12-25

对于皖南事变,至今不少人还认为新四军的失败,是因为北移路线选错了,所以才中了国民党军的埋伏,导致全军覆没,是“自投罗网”。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1941年1月,新四军北移走的路线,是经过茂林去旌德、宁国到苏南。

但是,起初,军部原定的路线是去皖北。为什么选定去苏南且走这一条路线呢?

据时为新四军军部秘书李一氓后来说,改走苏南北上的路线,完全是由于敌情的变化,选择这条路线是军分会讨论决定的。当时他们有三条北移路线可供选择:

一是国民党第三战区指定到苏南的路线,但必须经过其52师及108师的防地。这一路国民党除该两师外,还有63师冷欣部,且他们在该地区均已筑好了工事。

二是稍偏南,走52师及108师之背面,但一旦打起来须力战两个师。

三是再向南,走泾县、宁国以南,旌德之北,脱离国民党第52师及108师,但有与国民党40师遭遇之可能,这样若打起来,则只打40师三个团即可。

只打40师一个师,军分会认为估计我力量有余,可以打赢,于是最后确定走第三条路线。

这是一条“之”字形的路线,是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提出的。袁说故意走弯道“之”字形路线,可以使敌人产生错觉,以为新四军要向黄山、太平地区前进,可以迷惑、调动国民党军的注意力。这条路线是先向南,再掉头转东向北。袁国平还说红军席在长征中就惯用此法迷惑调动敌人,实践证明是很有效的。

1940年12月28日晚,副参谋长周子昆到参谋处布置部队北移改走南线,即经茂林、宁国到苏南的决定,大家都感到惊讶。作战科长李志高向周提出走南线欠妥,且准备不及。

周子昆犹豫了一下说:“军分会讨论时有分歧,不过三溪、宁国之间有一大块空挡,有些顽固派地方武装,问题不大。已决定了,照办吧!”

李志高仍持疑虑态度。

约过了一个钟头,警卫员通知他:“军首长叫你去!”

李志高一去,是副军长项英。他满脸怒气,问李:“走南线有什么问题?”

“准备不及。”

项英突然厉声呵斥他:“不走,说我没有主张,要走,你又说准备不及,怎么搞的!有什么问题说出来给我听听。”

李说:“走茂林、宁国到苏南,要过大小十几条河道,宁国方面情况不清楚。”

项英说:“就是那么些问题嘛,要工兵连马上到青弋江架桥,其他地方有桥的过桥,没桥架桥,大部队行动还能被一点小问题憋死吗?”

之后,项英又说:“这是同三战区商量过的路线,是合法的。”

但是,这条路线事先没经过勘察,也没足够的军用地图,有近百里路是在群山峡谷之中,遇到意外情况,队伍很难展开。并且,要碰上的国民党军是装备最强的40师。所以,后来有人认为选择此线路,是自寻绝路、自投罗网。

但是,这个说法并不妥。时任皖南铜陵(敌后)沙洲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李铁飞后来说:

“绕道茂林的路线,从52师、108师的侧背,经苏皖边插向苏南,它避开宣城包围圈,免遭陷阱。在前进路上可能与40师相遇,但不是顽固派预设的包围圈。且只对付一个师,而等52师、108师反应过来,只能跟在我们后面,不会有太大风险。这是出敌不意、出奇制胜的路,未尝不是合理的选择。”

这,从国民党军将领上官云相的一段话也可以得到反证,他说:

“新四军一举进出旌德,就可以不遭任何阻碍,在我大后方随意行动。我们后方联络线就被截断,我们陷于腹背受敌,苏南、皖南抗日防线就变成游击区。新四军逃出被包围的不利形势,再加一倍兵力也难消灭新四军了。”

也就是说,第三战区是非常害怕新四军走这条线!

既然如此,为什么新四军随后走这条路线,反而中了埋伏、全军覆没了呢?

原因就由于新四军随后行动迟缓,才没使上官云相担心的局面出现。

如果项英等人率部能在12月底以前通过旌德,顽军围堵部署尚未到位,新四军从茂林到旌德的八九十里山谷小路,一天就能通过,待国民党军发觉再来围堵时就已完全来不及,新四军已走出了险境。可惜的是,他们偏偏延迟了几天,终于让国民党军抢得时间,在茂林设下重兵埋伏。

所以,兵贵神速,也是皖南兵败的一个大教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