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木吧丨谁都拼不过大趋势:民用建筑设计界的反思(续)

 江南一鱼6jvvqc 2019-12-25

土木吧曾发表的《民用建筑设计界的反思》(←可点击查看)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实在,基本上说出设计界的痛处、尴尬与现状,但感觉还有欠缺,另一位设计行业27年从业者希望再补充说明一些。

    一、关于无“品牌”公司一律倒闭的观点

    这个观点仅部分赞同。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关系社会,很多建设项目、设计项目不是靠公平竞争获取,而是靠关系。即便是投标,也是有套路的。

    笔者供职过的大型国企设计院,即便到了发不出工资、主力技术人员大部分流失,仍在苟延残喘。拖上一两年上级扶持给个项目、或者碰到相关行业突然提速发展,又活过来了,虽然活得也比较勉强,但绝对没有倒闭。因为国企还有着承担社会稳定的作用,一般也不会主动裁人。这样的例子笔者同行有好些国企设计单位都有过类似情况。

    而当初创立就是靠关系的中小民营设计院和事务所,现在生存很多还是靠关系。当然,如今局面不同以往,中国基建项目高速爆发式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仅靠出卖劳力的中小设计机构,倒闭的已经不少;但是靠关系的设计机构是否还能生存,不得而知。

 二、关于过去30年饕餮盛宴的主角

    大型地标型的公建,即使在国外,主角也未见的是本国建筑师(比如贝律铭的卢浮宫)。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这些现象都是正常。反观过去这十几年,国外大牌建筑师的进入,其实对国内设计水平的提高,总的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是,中国设计师水平提高了,如果在大型地标建筑设计中拿到任务,且不说是否能享有国外建筑师的同等收费标准,设计费是否能让参与的设计师收入与现在国内行业平均数看齐,就目前的国内体制、中国甲方的价值观等,都很难保证。

另外,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绝大多数普通建设项目的主角还是本国建筑师。现在各设计机构存在的问题是,本国唱主角的建筑师,是否担当得起相应的职责和专业水准。

    多年之前刚回国的张永和曾对笔者说过,国外设计师群体专业技能水准分布是枣核状的,在顶尖上的永远是少数,但是枣核中间的大部分设计师支撑起平均较高的行业水准;而中国设计师从业群体分布是金字塔状,从而决定了较低的行业水准。

    二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很多设计师抓住建设大潮机遇不断努力,上升到枣核中间的人越来越多,但流失也多,由于过去十多年项目总量大幅增长,大量参差不齐的设计人员涌入这个行业, 这个金字塔分布状态并没有得到改观。这就导致即使国内建筑师担任主角的大量普通项目,平均设计创意及技术水准依旧不高。

    三、关于设计费低的原因分析

    其一,在过去十多年的设计市场中,大规模的住宅小区、商业地产建设项目出现,试想一下,同样住宅小区,50万㎡和5万㎡在设计创意上能相差10倍么?在技术难度上能相差10倍么?在图纸绘制工作量上能相差10倍么?这必然导致设计费单价降低,但设计企业还是有利润的。如今大规模建设期过去了,建设项目虽然还有,但以中小规模为主流,开发商还延续从前的价格体系,在设计院一边,已经难以为继了。宏观上看这是行业发展历史导致的。

    其二,国企设计院的管理如出一辙的都是唯产值论,这就逼得各级院长所长等设计管理经营者,必须不断接任务,顾不上实际利润,也顾不上设计质量,一切以产值为第一目标。为了产值竞相降低设计费,甲方的不合理要求都答应,导致设计费越谈越低,国企大院难咎其责。2003年笔者在的设计院产值就要求50万/人一年了,现在平均50万的产值要求相对物价都是降低了,而要达到这目标比之前所付出的劳动增加很多。

    四、关于设计周期问题

    设计周期不足的问题,责任不全在开发商,设计院自身也是有问题的。

    甲方那里通常只有高周转开发商的项目、或者政府绿色通道项目对设计周期要求比较紧,笔者亲历的项目中,应该说超过半数业主还是给了相对合理的设计时间。但是,有了合理设计时间的项目,在设计院还是要加班。

    原因之一,前面说到过去十多年大量建设项目涌入,增长的项目对专业水准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反而在不断提高,而参差不齐的设计人员很多不具备应对项目的相应水平,沟通能力、设计能力、绘图能力都明显不足,导致一遍遍画图也屡次达不到甲方要求,或者说连设计院自身的要求都达不到,效率能力都不足,只好用不停加班来补拙。

    原因之二,设计院的管理层出于经营管理策略,即使业主要求工期正常的项目,也会自行要求设计人员加班加点提前完成,要么可以提前收款,要么可以有时间统筹安排,让其它工期紧的项目早点开始,或者多接项目。对设计企业来说,项目少做的慢,对整体回款和经营都是不利的。管理层对此也是无奈。

    原因之三,在过去十几年高速发展过程里从新手到成手的这一批设计师中,他们一入行就是在这种加班加点、粗制滥造的工作节奏中以求适应和成长,所以大多数根本就没有学会在合理的工期范围内自我调整,将设计做好做精,将质量控制到位,和工期紧的项目一样拖到最后才加班画图,一样对付了事,质量当然可想而知。这种现象不怪设计师,问题出在中国高速发展期,整个行业的浮躁毁掉了原本还有序的技术原则和理性做派。

这样的成果交付甲方,本来想得到好一点成果的甲方也很无奈,逼得他们下次干脆也不讲理不给合理工期了。这一点上,设计机构自身难辞其咎。

    加班不是洪水猛兽,也不仅仅存在于设计企业,设计工作的特殊性,有时避免不了加班。问题的关键是,加班是否必要,是否有效劳动,是否劳动强度影响到了设计人员正常健康?

    现在高速发展期过去了,当前大多数设计项目的周期已经越来越没有之前那么紧迫了,那设计院这一边,做好了调整和应对措施了么?或者说,在收入没有增长、但工期已经缓和的情况下,设计院该如何应对呢?

    五、关于不重视技术

    不重视技术的原因也有几方面:

    其一,前面说过,对于国企大院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有国家政策扶持,没有倒闭之忧,那各级领导普遍重点精力都放在怎么挣够产值,不重视对技术的投入,就算管理层有这个意识想投入,低廉的设计费也没有结余可以用于投入。

    其二、民用设计院的大多数设计师是来什么项目应对什么项目,尤其是大国企设计项目五花八门,能勉强完成产值就已经筋疲力尽了,何谈富裕时间精力在技术领域深入思考?而且,去年做住宅、今年做办公、明年做医院设计,频繁接触的都是不同类型的建筑,对初级入门者是很好的锻炼,但是对中级想进一步提高的设计师们来说,少有机会为进一步的职业生涯去选择专攻一类设计进而成为这个领域更高一层次的专业领先者。这是近年来地产公司设计师能走在前列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中国设计整体水平不高、国内设计师专业能力呈金字塔状的原因之一。

    其三、即使做了技术投入,短期内很难收到回报,而目前中国企业普遍追求短期效益,技术投入很难持续与长久,收效也就甚微。笔者所在企业曾经针对老旧住宅加装电梯做过一个非常接地气的研究,从应对不同户型的建筑方案、专业严谨配合的施工方案,到相对准确的投资概算一整套科研,应该说和市场结合很紧密了。不过因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属于政府清单的设计单位之列,这项科研至今尚未发挥生产力作用。

    天才和大师永远是凤毛麟角的,他们也不可能包揽建设行业的大多数项目。技术不能在大多数从业者那里普遍提高,行业整体设计费何谈提高呢。

    六、关于专业人才的分配失衡

    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改造项目、学校、厂房、普通办公楼等项目中,确实甲方并没有强大或者懂行的技术团队,就算老牌设计院有机会也倾向于做这类项目,但在这这类项目中,多数设计师的表现差强人意。

    原因之一,原本与开发商打交道中不少处于下风的设计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类外行甲方更需要专业服务,惯性思维使得他们反而总问甲方怎么做,丧失了本来该在设计中掌控的主动权和技术优势。

    原因之二,行业收入原因,达到成熟期的设计师流失严重,设计院管理层只好不断用薪酬低的新手,这类设计师还没学会如何与甲方打交道,就已经被推上一线了,自然达不到掌控设计主动权的效果(这也是他们一遍遍画图加班原因之一)。而没有流失仍在设计院的所谓有经验人士,绝大多数已经位居经营管理岗位,被产值目标绑架,无暇顾及到设计工作的核心技术内容。

目前市场这类设计项目越来越多,设计院该如何调整,是现下的当务之急。

    七、关于施工总包做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由施工总承包完成这个未来布局,虽然是一个发展方向,但目前也不能给予太大厚望。中国的问题很复杂,牵扯各方利益。笔者参加过商务部合作局的援外项目设计,在2015年前后曾实行中标设计单位完成方案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交给总包单位的政策。

    具体到落实层面,总包单位投标的时候,又去找一家设计院一起投标,承诺中标之后施工图由这家设计院来实施。

    这个政策实行大概也就两年多,现在又回到中标设计单位完成方案到施工图设计,个中缘由,亲历的企业肯定自有分解。

    八、关于优秀建筑方案与学美术建筑师

    前文所述“目前很多学美术的青年建筑师开始出现在建筑设计领域,再次体现了建筑的美学根本,也与国际建筑师培养方式开始接轨” 。这个观点不敢苟同。

    毕竟建筑设计有别于雕塑和绘画等艺术门类,建筑的首要目标是满足各种使用要求的。即便是国际顶尖建筑大师,也少有是从学美术出道的,而他们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在有着良好创意的前提下,从功能布局、环境适应、材料运用到建造完成、使用体验甚至商业运营等全方位都考虑周到,体现了设计思考和解决策略贯穿全过程,更有甚者能在技术体系创造、材料开发运用等建造层面上有着独到的创新!这些是仅仅学美术远远达不到的!(最具讽刺意义的实例莫过于“贺兰山房”案例。)

    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是合理解决问题,达到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综合要求;更高的目标是,有好的创意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解决当下问题的同时,还能兼顾未来愿景。

    建筑设计不是看表象,表象之下蕴含的是设计重点所在,图纸是结果,但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目前大多数民用设计院的现状是,有个所谓的“方案组”或者类似机构,不停地投标或者应付各种前期项目,这个阶段的方案设计,因为前期费用的不确定或者偏少,往往只在表面效果、创意、造型等容易让业主看形象的方面着手研究,一旦方案中标或者满足甲方要求,没有时间再继续将方案在功能合理、技术整合、材料使用等各方面思考到位,极少能达到《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的方案深度,或者因为成员年轻经验不足缺乏积累,也做不到方案应该达到的要求,这批人又马不停蹄进入新项目循环。

    不成熟不完善的建筑方案进入施工图阶段,在现有的环境和工作节奏下,又少有擅长施工图设计的设计师能在建造层面上认真体会方案精髓,深入研究细节设计,基本上是方案未解决的问题甩给施工图,施工图解决不了再甩给所谓“二次设计”,再不济甩给施工,最后的成果达到合格都很难。

    九、关于施工图设计

    优秀的建筑方案设计固然能体现设计的创意与技术价值,但是施工图设计、尤其是公建的施工图设计是综合各专业协同将创意和概念落到可实施层面,也是需要设计思考与技术创新的,也有着相当的专业技术含量在内。目前施工图设计最尴尬之处在于,成果是以图纸呈现,虽然有审图把关,但是审图顶多把控规范关键条款,至于施工图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合理、或者解决的策略高下、施工图图纸质量如何,没有客观评定标准。

    虽然业内人员从图纸看得出施工图设计的好坏,但是,50分的图纸和90分的图纸,一样能让施工单位把楼盖起来,哪个甲方愿意为50分和90分不同品质施工图设计花不同价钱买单呢?中国甲方现在普遍认识不到施工图设计的价值,或者即使认识到了,想省钱将这份技术价值转嫁到施工企业头上。

    到了设计院这边,企业未必不想将施工图设计做的完善完整(毕竟施工图做好后期工地骚扰设计师少),但既然50分图纸和90分图纸只能收取同样的设计费,谁还愿意花力气将施工图设计做到90分呢?愈发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将施工图设计与施工企业捆绑仅是一个尝试方向,另外,个人抛砖引玉,能否借助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建立起一套客观评价施工图设计质量的体系。

    再者,借助客观的评价体系,设计行业是否能建立起淘汰机制,将低水平的设计企业淘汰出去,营造良性竞争生态,倒逼提高行业整体设计品质,让甲方满意,并愿意为之提高设计费。

    十、关于行业学会的作用

    与其寄希望予行业协会行政干预,还不如依靠立法,行业协会顶多监督纠偏。

    其一,对设计周期的管控

抛砖引玉。对于甲方,设计周期可以用行政法规来约束,依据前面提到《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2016年版)》,规定从签订设计合同到图纸送审,不得少于相应规模项目的合理周期。为了防止合同签订日期作假,可以以签好合同上传备案为准,现在审图也是网上上传电子版的,可以做到过程相对公正。

当然如果中间遇到甲方要求重大修改,还是不能保证合理设计时间,是否合同备案也要附带设计任务书?具体问题有待各方集思广益。

    但是对于设计院这一方,如果给了合理的设计周期,还拿不出达标的设计成果,如何处理?是否也应有对等的约束条款?

至于说有品牌才有发言权,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前面说过,国内很多大国企能拿到设计项目,中小设计院拿到项目,不是靠品牌的。这种现象在目前国情下大概一直会延续。

    其二、对于设计过程、质量的管控

    还是抛砖引玉。即使市场自由竞争,以中国现有环境,浑水摸鱼没有底线的企业和个人只会越来越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一人一天只有24小时,好在这点人人平等,即使加班加点能承担的项目也是有限的。目前设计项目都实行备案制,而且这项政策也越来越正规严格,从项目负责人到专业负责人甚至设计人,都是实名制备案。能否根据各种项目的特点,制定出相应工作量客观评估,对各级设计人员每年能完成的项目规模规定上限控制,全国联网备案可查,形成公开监督。这样倒逼设计院、设计人员不能从多接项目、加班加点来提高收入,转而注重提高自身设计能力和质量,提高自身品牌竞争力。如果立法覆盖全行业,那甲方自然不能随心所欲降低设计费,从而选择合适的设计机构,形成良性合作关系。

    结语

    目前建筑设计行业平均收入低,只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一方面原因。缺乏职业自尊和长久的职业规划与培养目标,也是目前中青年建筑师看不到希望的原因。即使过了建设的高峰期,相信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内的建设量也不会如同欧美一样趋于饱和,因为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准,所以从宏观上看,设计师还是有项目做的。

    问题的关键是,面对越来越回归理性的市场,设计机构如何才能沉下心里,先改善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形势改善或者创立新型团队关系,这是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2019-12-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