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像生”到“像声” 余三胜自不必说,是京剧老生,他与程长庚、张二奎是“梨园老生三鼎甲”,其子余紫云,是“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其孙余叔岩为京剧“余派”老生创始人,徒弟谭鑫培更是“伶界大王”。随缘乐本名司瑞轩,改八角鼓拆唱为用三弦自弹自唱,创造了单弦这一曲种。 另外,1936年北京《时言报》载云游客《江湖丛谈》,说:“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意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 在这两则记载中不但说明了张三禄玩意儿精湛,还出现了“相声”一词。 “相声”二字从何而来? 大多的专家学者的看法,认为“相声”一词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最为典型的是张次溪提出的:“考相声即《汉书》韦昭注所说的:象人,今之假面也。又宋周密《武林旧事》,亦载有乔家眷、乔象生等名目。陈旸《乐书》中也有象人之戏,始于周之偃师,而百戏之作,见于《后汉》之语。是象人、象生之,早已见于记载,不过有把它叫做相声和像声的,亦只字面上不同。” 这段文字提到了“乔象生”,“象生”即“像生”,“乔”主要包括了三个意思:模仿、滑稽、虚拟。但以模仿为主,模仿就是“学”,“乔像生”就是“学像生”了。“像生”从属于宋代的百戏,是一种艺术,是以摹拟为主的综合艺术。所摹拟的是生活中的人物、世态,还包括自然万物的摹拟。尽管它与后来的相声有极大的不同,应该是有极大的渊源关系的。至明时期,“像生”渐渐演变成了“像声”,二者相比,“像声”更突出了“像生”中对人物和自然摹拟的特长,且逐渐转化为口技──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对此,张潮《虞初新志》、沈德符《野获编》等多部书记里都有所记载。至清代,被称为“像声”的口技演出就很普遍了,还出现了表演技艺高超的艺人,所表演的也是有意思的事。 如:在一座帷帐里传出了声音,是一对夫妇说悄悄话,慢声细语地商量该怎么过新年。接着,男人噼里啪啦地翻箱倒柜,翻出了一些小钱儿。他拿着钱去了集市要买一些年货,不想因讨价还价而与小商贩发生了争执,闹闹嚷嚷的。还好,他终于买完了年货,回了家,推开了家门,“咣当”一声,把门闩插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