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声史话》第93—95回

 高山仙人掌 2019-12-26

93、 “八大棍儿”

  阿彦涛和沈春和二人表演的段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段子一般能说三至七天,就像小说可以分为短篇、中篇、长篇一样,这些单口段子就是相声中的长篇。

  沈春和原是评书艺人,自从被朱绍文认作师弟后,开始入行表演相声。于是,既说评书又说相声的沈春和成为相声史上第一位评书、相声“两门抱”的艺人。此后“两门抱”的艺人大有人在,甚至还有“三门抱”的,如李润杰,他说评书,说相声,还唱快板书。

  这些长篇单口段子的出现催生了一个相声的专有词汇──“八大棍儿”。“八大棍儿”是指当时比较优秀的八个长篇段子,包括《刘墉参皇上》(又名《满汉斗》《君臣斗》),还有《马寿出世》《宋金刚押宝》《解学士》《康熙私访月明楼》《硕二爷跑车》《张广泰回家》《九头案》。后来,与这些段子同时期的长篇相声以及之后创作的一些长篇段子,如《贼鬼夺刀》《后补三国》《姚家井》《双槐树》《吴三亥抗粮》《落榜艳遇》等,也都被归入了“八大棍儿”。 

  关于“八大棍儿”这个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如云游客在所著的《江湖丛谈》一书中提到,那些可供表演三五日且能招揽观众的书被称为“吧哒棍儿”。

  评书老艺人说,“八大棍儿”源于评书。早年的评书表演,每场演出都是八个段落。相声将评书中的一些书目移植过来,在饭口时表演(过去的相声场地都是连续演出,吃饭的时间不休息,但此时观众不会很多)。在这个时间段说演这种带有连续性的大笑话,目的是为了笼络住观众,因此有“八根棍子,百发百中”一说。这“八个段落”就是“八大棍儿”。

  还有一种说法,清朝时盛行“宝局”,也就是赌博的场子,北京尤甚。有一个数来宝名段叫《诸葛亮押宝》,唱词是这样的:“小小的宝盒一块铜,能工巧匠将它给造成。四块铜帮压一木,三面黑来一面红。宝盒落在光棍手,黄天大会支宝棚。呛啷一声开了宝,围了个里七层、外八层,里七外八不透风。里七层,围着没事要押宝;外八层,他在那外边猜黑红。这个就说‘三吊三百给我押大拐’,那个说‘两吊二百给我押孤丁’……”从这段唱词可以看出赌场的残酷和惊心动魄。有的赌徒赌输了,倾家荡产,就有“跳宝案子”的,用北京赌场的行话说叫“立棍”,指赌鬼输光了,就铤而走险,到了宝局,躺在赌桌上,双手护住头及要害部位,身体微屈成弓形,以此表明自己要“跳宝案子”。

94、长篇评书《永庆升平》

  这时,宝局老板也会按照赌场的规矩办事,不能把人赶走,而是要“请”出所谓的“镇局之宝”── 一根长约三尺的粗木棍子,任意打“跳宝案子”的人。按规矩,可以把人打成残疾,但是绝不允许把人打死,否则宝局要赔偿大量的抚恤金。而“跳宝案子”的人,无论如何疼痛,也不能哼一声,否则就算“跳宝案子”失败,打死勿论。如果“跳宝案子”的人一声不吭,让宝局老板服气了,则算来人“跳宝案子”赢了。若此人已残疾,后半生的一切花费皆由宝局供给。于是,有人称赌场里打人的棍子为“八大棍儿”。其实,打人的棍子只有一根,可是为什么称“八大棍儿”呢?原来北京除了“局”(即宝局)以外,还有“仓”“库”“大”“小”“中”“明”“暗”等七类场所(“仓”是粮食仓库,“库”是存放银子和粮食的地方,“大”“小”“中”“明”“暗”是各种风月场所),这些地方也都有一根打人用的棍子,加起来就是八根棍子,简称“八大棍儿”。这种说法颇具传奇色彩,完全没有根据,与相声艺术也毫无关系。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称“八大棍儿”是因为沈春和和阿彦涛表演的《宋金刚押宝》《马寿出世》《康熙私访月明楼》等段子截取自评书书目《永庆升平》和《刘公案》,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可以肯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评书书目《永庆升平》是改编自相声段子并在此基础上丰富而成的。

  在此不妨说说评书《永庆升平》,也是为了彰显相声的又一功绩。

  有一位评书艺人叫姜振明(此为艺名,本名不详),他原来是个商人,在北京经商,后来做生意赔了个底儿掉,无奈之中只好以说评书为业。姜振明没学过说评书,可是他爱听相声,尤其爱听沈春和、阿彦涛说的《康熙私访月明楼》《张广泰回家》等。他的记忆力极好,记住了主要的故事情节,表演时还往这些书目中添加了许多内容,很吸引观众。他有一个忠实的崇拜者,名叫哈辅源(又作哈辅元、哈福元),因为乳名叫双儿,又称哈双儿。哈辅源是蒙古旗人,出生在北京。当时,他住在北京的西城,每天跟着姜振明听这几段,也学了个八九不离十,于是就拜姜振明为师,正式成为一名评书艺人。他们表演的这几段书很受听众的欢迎,哈辅源也从中受到启发,想把这几段连缀起来,再增加一些内容,纂弄出一部大书来。哈辅源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师父,师父自然很高兴。于是以哈辅源为主,师父为辅,以康熙帝京畿私访为引线,再引入天地会、八卦教起义等故事,最终创作出长篇评书《永庆升平》。

95、“添产业”最多的人

  但哈辅源只是在园子里说演《永庆升平》,并未将其转化成文字。真正将《永庆升平》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是郭广瑞(号燕南居士,潞河即今北京通州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郭广瑞编的《永庆升平前传》由宝文堂刊印。他在本书序言中说,此书系咸丰年间由姜振明演说流传,据哈辅源演说“录成四卷”,经“增删补改”,得“百数回”。此书影响极大,陆续出了许多石印本,在当今也有流传。

  相声段子被改编成评书,丰富了评书书目,这也是相声的一大功劳。后来,一位叫姚惜云的文人改编了相声段子《化蜡扦儿》,使之成为笑剧的剧目。该笑剧由常宝堃、赵佩茹、佟浩如、荷花女等著名相声艺人演出,非常成功。

  2012年10月4日,在南开杯第二届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中,上演了“笑傲江湖──八大棍儿专场”。这场演出首次将“八大棍儿”作为专场搬上了舞台。

  再把话拉回来,沈春和、阿彦涛是最先表演《康熙私访月明楼》等长篇段子的艺人,这些段子是不是他们创作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也不能否认他们表演这些段子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他二人和朱绍文一样,都是为相声艺术这个特殊“产业”作出极大贡献的艺人。

  在相声史上,为相声艺术“添产业”最多的人,就是前文多次提到的张寿臣。

  张寿臣出生于1899年,原名张德禄,曾用艺名小双,原籍河北深县,久居北京,1924年迁居天津。他四岁时随父亲张诚甫学说相声,十岁时就以说相声为业,十一岁时拜“相声八德”之一的焦德海为师。张寿臣是他这一辈相声艺人里最早拜师的,所以他也是“寿”字辈艺人的门长。又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寿”字,在他之后的拜师者便多以“寿”字取艺名。在张寿臣的身上发生了许多与相声艺术有关的轶事。

  张寿臣十几岁时与师弟聂文治离开北京,赴唐山、丰润、古冶等地演出,走一路演一路,两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一天天色已晚,二人走到河边,可巧河边停着一条船。这条船是为渡河的人提供的“旅店”,小小船舱作床,住宿费很便宜。此时已有一对夫妻在此住下,这对夫妻合盖一床被子,张寿臣和聂文治合盖另一床被子。半夜里,那对夫妻中的妻子忽然喊叫起来,张寿臣被吵醒,他听到那个女人说聂文治“不地道,是个小流氓”。原来,两个孩子毕竟太小,撂地演出挣钱很少,吃饭有上顿没下顿,今儿赶了大半天的路太累了,躺下就睡得很死,聂文治一翻身,脚伸到了那对夫妻的被窝里,正放在女人的大腿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