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老彩虹桥,老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地,很有韵味

 上海旭日东升 2019-12-23

彩虹桥,位于江西婺源县北部清华镇,也叫清华彩虹桥。建于南宋(公元1129年),至今已有八百九十年,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设计最为科学的一座古廊桥,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 


清华彩虹桥,因袭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名。传说,桥落成之日、有彩虹悬于蓝天,双景媲美。她的寓意:凡过往的行人、商旅踏上此桥,如同登上吉祥、美丽的彩虹,终身有个好运气,寄托了古人的祝福。


可惜的是,我们去的那天是个雨天。


踏上用木板铺成的桥面,仿佛走入了一条建在水上的木制长廊。其实这座廊桥就是由六亭、五廊十一座廊亭串联起来组成的。站在一侧的廊檐下凭栏远眺,远山近景一览无余。


彩虹桥旁的水碓作坊,演示着清华镇古人们利用水能带动水车舂米、磨粉的场景。


桥下一湖碧水,清澈见底,村民们在湖边洗涤衣服。


彩虹桥全长一百四十米(桥身105米),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叫廊亭桥。从远处看,亭略高于廊,形成错落有致。


这种桥不仅造型优美,最关键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脚。


婺水河上的竹筏,由于是淡季,竹筏并没有运营。


45年前,这里是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地之一。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就是在这个桥头,机智的把盐化作水浸透了身上的棉袄,逃过胡汉山的搜查,把盐运给游击队的。


彩虹桥桥墩的设计很有特色,桥墩像半个船形,前面半锐如斧面,当地人称为“燕嘴”,起到分解洪水冲击力的作用。后面平整,以增加稳定性;另外,彩虹桥是建在最宽的河面上,这里流速最缓,对桥冲击力也就小。桥墩之间的距离,是根据河床的流速设定的,流速最大的地方,墩距最大,有利于泄洪。


彩虹桥是摄影家、画家最有灵感的地方,是大师们创作的源泉。近年来,彩虹桥已成为婺源最吸引影视人的地方。这里曾是电影《闪闪的红星》、《魂牵柳河镇》、《丁香》、《梦回青河》、《风调雨顺中国》的取景地。当年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点之一,潘冬子撑着竹排穿过下流的竹林躲避敌人的追踪。这部电影上映于1974年10月1日,有人对这个场景有印象吗?


彩虹桥与周边的古村落、青山、碧水、古驿道共同构成一幅绝美的水墨山水画,尤其是在晨雾、细雨、月色的衬托下更显诗情画意,因此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也是最美乡村——婺源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不远处的小山村里,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栋栋徽派式的小楼,它们一律是雪白的外墙,青灰色的瓦顶,屋脊上独具鲜明特色的马头墙。


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子就是古老的清华村了,远处连绵起伏的山构成了一道曲线玲珑的绿色屏障。


彩虹桥的桥面部分是木质,整座桥没有雕梁画栋,朴素厚重。彩虹桥为了做到经济、耐用,整座桥“吝啬”到不用一枚铁钉,榫头之间用木牢固。桥面的木质部分一般只能保存上百年,所以,彩桥历代都维修过。上世纪,最近的一次维修是八五年,一直都在正常使用。


彩虹桥下的蹬步桥,蹬步桥其实就是这水中供人踩踏过河的小石板。


一排石蹬弯曲建于湖水之上,游客从上一步步走过,既要格外小心谨慎,又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从水车磨坊蜿蜒伸展出一条长长的石磴桥。这是一种最古老的桥梁,用大石块加工成长方形的磴石,按照步伐间隔排列在潺潺溪水之中。


那首歌“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一直流淌在人们心中。四十五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唱,唱遍了大江南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