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数术穷天地 2019-12-26

身在红尘 心在静虚

庄子为什么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列子为什么不会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读《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卷之三有感

作者:劲松

来源:以武入道(ID:gh_rudao)

后素系列原创书品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若是三观有不同,转身就走头不回。

比如,当年看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判定太过偏激,随即一笑而过。

是那种近乎不屑一顾的哂笑。

开什么玩笑?

圣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圣人德被天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流芳百世,万古长青。

圣人是人生标杆,是世间楷模,是前进的灯塔,是指路的明灯。

圣人的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成圣成贤的目标,虽千万人,吾往矣。

大盗,什么东东?岂能与圣人等论?

如今人生过半,平庸默默无闻。看看周边人物,都是君子圣人。人生各有精彩,精彩各不相同。没有感同身受,怎敢妄议别人?

在深读《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卷之三时,看到“大道废,有仁义”,脑海中忽然浮现出当年走过、路过、不肯关注过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忽然冒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庄子为什么会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列子会不会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呢?

静坐神游,想象自己是列子,是庄子,试着按照他们的思维,用道家出世的心态,体悟他们的观点。

忽然有一个好玩的发现:列子应该不会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 列子因为远离红尘,所以看圣人、大盗都有道

——万丈红尘过,片尘不沾身

1、圣人来自哪里?道

圣人与天、地、万物一样,来源于道,都是阴阳在所处的具体时间、条件下运行、变化而机缘巧合形成的“气团”。“道之大全,裂於上下,天地之所以设位也。成天地之能者,为圣人;盈天地之间者,为万物。

这些“气团”中,块头最大的是天地。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

圣人与天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都会走向终点,都要遵循自然规律。料巨细,计修短,则与我殊矣;会归於终,理固无差也。

从在宇宙间的位置看,天在上,地在下,圣人顶天立地,屹立天地之间。天位乎上,地位乎下,圣人位乎天地之中。

从对立的角度看,圣人与天、地,构成宇宙中三极,即三个支撑点;从统一的角度看,圣人与天、地都是“道”的一部分,是三才,对应人道、天道和地道。

圣人之於天地,相辩则为三极,相通则为三才。

人道、天道和地道同属于道,但又各有特质。

《易经》的谦卦的彖辞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摘录网上的翻译,就是:天道的德性,光明普照大地,毫无私欲地滋生、周济万物,地道德厚而容纳、长养万物而运行不息。天道、地道、人道的规律是:天道必然要亏损过于盈满的,而增益谦虚的;地道必然是变动盈满的,而流入谦下的;鬼与神的道理是损害盈满的,而福佑谦让的;人的道理是厌恶满盈的,而爱好谦退的。

2、圣人来做什么?教化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顺之则通也。宜定者不出所位。

圣人与天、地一样,有所长,有所短,有禀赋,有特质,有自己的特殊使命。

圣人的使命是教化。

圣人如何施行教化?

老子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老子的大意是,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一句话,老子强调圣人主观上毫不干预,客观上放任自流,任一切发生、发展。

列子与老子不同,强调圣人施行教化的主观能动性。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

圣人之道,焘育群生,泽周万物,尽其清宁真粹而已。则殊涂融通,动静澄一,盖由圣人不逆万物之性,万物不犯圣人之化。圣人之道,上际於天,下蟠於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则上下同流而无间,安有长短之相形、通否之相异者哉?

可见,在列子的眼中,圣人行使教化之职,是主动的行为,是有技巧的。圣人以阴阳为媒介,按照万物的本性和特点,采取动静结合的办法,让万物毫无违逆地、自觉自愿地配合,悄无声息间,完成教化天下万物的使命。

3、圣人教化成果如何?盗亦有道

列子讲了个盗亦有道段子,很有趣。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壤。自此以往,施及州闾。

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踰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

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这个故事说,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富可敌国、远近闻名。宋国有个姓向的穷人,诚诚恳恳来到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捷径。姓国的说,发财很容易啊,偷就好了。一年脱贫,二年小康,三年富裕,这样坚持偷下去,就可以荣登各种富豪榜了。

姓向的等不及听其余的话,转身就跑。回国后,穿墙越户、溜门撬锁,狂偷东西。不久,姓向的被人赃俱获,不仅偷盗的东西被没收,就连自己先前那点可怜的财产也被罚没。

于是,姓向的跑到齐国,责怪姓国的欺骗自己,导致自己损失惨重,还成了罪犯。

姓国的听了姓向的悲惨遭遇,十分同情,语重心长地说,偷东西不是随便偷的,偷盗也是要遵循道的。为盗之道,就是可以竭尽所能盗天、盗地,盗天地所自然生长的山珍、禽兽、鱼鳖等自然赐予的东西。但象金玉珍宝、谷帛财货等别人积累起来的有主之物,不是天赐的,不能偷,偷了就是违背为盗之道,就有大祸临头,就会人财两失,甚至锒铛入狱。

这个故事足以说明,圣人教化之下,道已深入人心的盛况。即使是偷盗,也懂得遵循道的重要,也强调遵循“盗之道”,只盗可以盗的,远离不可以盗的。

当然,列子讲这个故事,目的是说凡有公私之心、天生和人聚之分、有盗与不盗之别的,都不算得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阅读分析下文,本文不加讨论)。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盗乎?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况外物而非盗哉?诚然,天地万物不相离也,仞而有之,皆惑也。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公公私私,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耶?孰为不盗耶?

  • 庄子因为身在红尘,所见的圣人、大盗皆染尘

——舍身入红尘,涅槃再归真

1、因为道废,圣人不得已莅临红尘

庄子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我的理解是,庄子所说的圣人,是舍身入世、坠落红尘的圣人。他们虽然由道所生,但生于大道废弃的时代,不得已与大盗并世存在,以百姓之心为心,治理、教化天下。因此,他们离“道”已有一定距离。这种观点部分是对老子、列子的继承。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子列子曰:事之破毁后有舞仁义者。

遥想混沌之时,大道之行,天下太平。人人有道,个个如仙。哪里有什么贵贱、高低、贫富、穷达、上下的区别?哪里有什么彼此、取与、名利、贪欲、战争、是非的概念?

可是,不知何时,大道被废弃。

于是人心思动,开始有所欲,进而有所求;有所求,进而有所取;有所取,进而有所不得;有所不得,进而有所不甘;有所不甘,进而情绪波动;情绪波动,难免“望旧都而畅然,指先庐而流涕”……

于是,人心由动而乱,不能安分守己、安居乐道。

于是,天下欲壑难平,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疲于奔命。

于是,世事纷扰,战祸连绵,民不聊生,世风日下。

于是,“仁义”应运而生:“仁以立人,义以立我”。

仁义是挽救世道人心的良方。

于是,圣人不得不违背初衷走出静虚,走进红尘,挽救世道人心,解救天下苍生。

挥舞仁义大旗的旗手,就是圣人。

有仁有义的道德模范,就是圣人。

相对来说,假仁假义的,不仁不义的,就是大盗。

2、因为染尘,圣人离道越来越远,

在道行高深者中间的等级越来越低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其时 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天下大乱之中,“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庄子认为,当时学术流派虽多,但各派各家对“道”都只有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都没有全面的判断。因此,在庄子眼中,当时的圣人再也不像上古之时的圣人道行高深,再不能与天地并驾齐驱。在《庄子天下篇》中,圣人只列在第四等。圣人之上,还有天人、神人、至人。

——不离根本,称为天人。

——不离精纯,称为神人。

——不离本真,称为至人。

——以天为宰,以德为根本,以道为门径,能够预示变化,称为圣人。

其后,在道家仙人等次中,坠落红尘的圣人地位一降再降:

在《太平经》中,圣人降为第五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

在更后期的道教体系中,圣人更是降至第六等:1、无形委气真人,2、神人,3、真人,4、仙人,5、道人,6、圣人,7、贤人。

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初读偏激,再品悲壮

列子曰:事之破毁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在这里引用这句话,重点在“弗能复也”。大道毁弃,心神昏聩,才提倡仁义。仁、义可以抚慰人心,可以给天下树立奋斗目标,但越是追求仁义,就越要动和取,越是动、取,离静和虚越远。因此,提倡仁义是不能恢复“道”的。

庄子进一步发挥了列子的思想,认为正是因为圣人占据了“仁义”的道德制高点,控制了“斗斛、权衡、符玺”等权力工具,所以才激发了天下盗窃名誉、利益、权柄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才会根据“仁义”的标准,不断评判出“道德有缺陷、重利少仁义”的大盗。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盗是圣人的副产品、伴生品。《庄子·胠箧》中说:

“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庄子这段话,我认为至少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圣人和大盗是相对的概念,是一体两面;第二层,正因为圣人倡导仁义规范,强调斗斛、权衡、符玺的权威,才导致天下争行仁义,争夺斗斛、权衡、符玺,在争的过程中,大盗层出不穷,难以禁止;第三层,要想消灭大盗,就要消灭圣人,使天下不争。

细品之下,我觉得还隐含有第四层意思:与大盗一起灭亡的圣人是悲剧的英雄。圣人甘愿违背初衷莅临尘世、鞠躬尽瘁泽被苍生,乃至牺牲自我与大盗同归于尽,只是为了消灭大盗,消灭差别,达到天下大同,最终让天下回归道,回归自然,回归太平。

按列子的逻辑,圣人和大盗同归于尽,但本质并不相同:大盗之死是彻底消亡。圣人离开是死而不亡,是涅槃新生,是不生不灭。

三、致虚极,守静笃虚,物我两忘,万冥归一

       ——心中无所有,天下皆圣人

1、上古之时,有智慧的明白人都是圣人

《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邶风》:「母氏圣善。」传云:圣、叡也。《小雅》:「或圣或不。」传云:「人有通圣者。有不能者。」《周礼》:「六德敎万民。智仁圣义忠和。」注云:「圣通而先识。」《洪范》曰「睿作圣。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按:耳顺之谓圣。”

根据《说文解字》,圣和睿相通,都是睿智、聪明的意思。凡是有智慧、精通一样事情的,都是圣人。

李宗吾说得很直白:圣人二字,在古时并不算高贵,圣字的意思,不过是闻声知情,事无不通罢了,只要是聪明通达的人,都可呼之为圣人,犹之古时的朕字一般,人人都称得,后来把朕字、圣字收归御用,不许凡人冒称,朕字、圣字才高贵起来。

按照列子的逻辑,回归圣人的最初意思,只要有智慧、活得明白,做到致静、归虚,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

2、列子说,圣人无容心

我认为,无容心,就是心中无物。

列子用杞人忧天的故事说明这个道理。

杞人忧天的故事,有四个层次,我们在课本中选学的是第一个层次。

第一层,如果天塌了、地陷了,我该怎么办?

第二层,天不会塌,地不会陷,不用担忧。

第三层,天终究会塌,地终究会陷,还是要担忧的。

第四层,天塌不塌,地陷不陷,是自然之道,无论其如何演化,我都不用放在心上。这是列子说的,原文如下: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

彼一谓不坏者也,此一谓坏者也,若其不坏,则与人偕全;若其坏也,则与人偕亡。何为欣戚於其间哉?

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生之不知死,犹死之不知生。故当其成也,莫知其毁,及其毁也,亦何知其成?此去来之见验,成败之明征,而我皆即之,情无彼此,何处容其心乎?

列子是这样论证的,首先,天塌不塌,地陷不陷,我不可能知道。其次,天塌地陷,是一种可能;天不塌地不陷,也是一种可能。如果天不塌地不陷,我就和天地一起同生共长;如果天塌地陷,我就与天地一同灭亡。第三,天塌不塌,地陷不陷,就像出生和死亡一样。出生不知道死亡,死亡不知道出生。同理,天地形成之时,不知毁灭之事;反之亦然。

列子的结论是,无论天塌不塌,地陷不陷,我都顺之随之,“何处容其心乎?”最好的应对方法,“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

只要内心宁静、虚空,就没有欲求,就没有不甘,就没有担忧,就没有恐惧,就能够“有无两忘,万异冥一”,就不会“去彼而取此,是我而非物”,就可以淡泊于世,可以像初生婴儿那样“以神御形,化化而不化於化,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生死,齐终始者为友。”

3、老子:圣人无异心

无异心,就是无论本质上有多大差别,圣人都始终能够与世界、与环境、与众人“和其光,同其尘”,含敛光耀,混同尘世,看起来普普通通,一点都不特别。

因此,哪怕做多年邻居,即使天天见面,普通人也不会发觉身边的圣人与自己有什么不同。比如列子,虽然早就能凭虚御风,但一直是与世浮沉,随波逐流,在郑圃居住四十年直到离开,都没有人发现他的与众不同。

这些身在尘世、心在静虚的圣人们 “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各种著作典籍不见其名,不记其事,无人知晓他们的生平籍贯。从列子的老师和好友在百度上的词条,可见一斑:

列子老师老商氏,“古之圣贤。老子后学,列子之师。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老商氏者,不知何许人也。”

列子老师壶丘子林,“郑国人,为春秋战国时期黄老学说代表人物。”

列子好友伯高子,“罕见之复姓,传说是黄帝时伯高氏的后代,后简为姓高。”

列子同学伯昏无人,“春秋时郑国人,一说楚国人,名瞀人。子产尝师事之。”

4、大道之行,天下无私心

老子描述了这样一幅大道之行的和谐社会图:“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意思可能是,在一个不推崇贤人、不以难得之物为贵、百姓既不争又不盗的世界中,因为没有特别推崇的,没有特别轻贱的,没有与众不同的,所以大家一样独立、自由、宁静、祥和,人们之间也不在意交流还是不交流、来往还是不来往。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中,记载了杨朱的话:“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这句话通常被解读为“贵己”说,因为第一句前半句说,拔根毫毛就能造福天下的事都不肯做。这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按照这个逻辑,也可以理解为“贵人”说,因为第一句后半句说,把天下所有的都奉献给自己一个人也不要。这是不是特别尊重他人?!

我觉得,杨朱的这句话,既不贵己,也不贵人。是列子所说的无贵也、无己也、无容心也。

每个人都不用付出牺牲,每个人都不占据他人成果,每个人安分知足、快乐生活,天下自然大治。

如果说,列子提出的是大道之行下的个人标准,那么《礼记·礼运》之《大道之行也》提出的就是社会标准:(翻译摘自古诗文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作者:劲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