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何须畏浮云 ——《登飞来峰》赏析

 昵称16177767 2019-12-26


人生何须畏浮云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

                飞来峰①上千寻塔②,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③遮望眼,

                只缘④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
注释]

  ①飞来峰:“飞来峰”,又称灵鹫峰,在浙江省杭州市西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称此山很象天竺(古印度)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故名

  ②千寻塔: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③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

④缘:因为。

[今译]

千丈高峰,上有千寻塔寺,

雄鸡啼叫,唤出东方红日。

从来不惧浮云能遮住双眼,

只因为我凌空站在了云际。

[赏析]

    王安石考中进士之后,做了几年地方官,后来当宰相,始终以一个积极进取的姿态从事各方面的变革。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年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可以说是他这种心态的反映。

  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此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首诗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映成趣。王安石抒发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王之涣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的努力的意思。

这首诗又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异曲同工。王安石的诗就肯定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