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红楼梦》“贾瑞命丧风月鉴”,照见中西方绘画里的镜中之境

 弓三山 2019-12-26

《红楼梦》十二回中,“痴汉”贾瑞因为一面神奇的“风月鉴”最终纵欲而亡: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帐,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

而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镜子”的作为重要角色出场:年度热剧《延禧攻略》中的娴妃,就是一个靠照镜子“黑化”的角色,所有败在自己手下的角色,都要被赠送“临终照镜遗言”服务。

镜子在国人眼中,早已经超脱出更“虚用”的内涵,它一方面复刻出表意,一方面又承担着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镜中之境”。也正是因其意韵深邃,也成为了古今中西方名画中的常客。

镜子的“现实”诞生

在“镜子”未诞生之前,水是镜子、光滑的石头是镜子,画家John William Waterhouse曾经创作过一幅以希腊神话中“爱上了自己——纳喀索斯”为原型的临水照镜画作。直到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把青铜磨平,做成了青铜镜。在很长一段的历史上,青铜镜成为了镜子的最佳状态。16世纪,威尼斯人最先造出了玻璃镜。他们将锡箔贴在玻璃上并倒上水银,锡与水银产生反应,变成薄薄的涂层紧粘在玻璃一面,涂层让镜子反光性能更强,也宣告了我们沿用至今的“镜子”正式诞生了。

中国古代所用的铜镜,产生于公元前2000年,但古人们多以水照影,称盛水的铜器为鉴。汉代始改称鉴为镜。直到追求“美丽”的汉魏时期,铜镜才逐渐流行,甚至出现了全身镜。中国最初的铜镜,多以圆形造型出现,无柄,背面雕刻铭文或纹饰,背部突出半圆形钮,让镜子能够立放于桌面。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铜镜,还传入了日本及朝鲜。直到明代,玻璃镜才传入了中国,而正式走入寻常百姓家,是在清代乾隆时期的事情了。

镜子作为一件独特的工具,其所具备的使用价值与隐喻作用,使它广泛地出现在文学、绘画中。

中国画里的“照花前后镜”

《菩萨蛮》: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在中国古诗词中,“镜”是常见的元素,女子对镜梳妆更是诗人们隐喻的“高频场景”。而在中国的绘画中,镜子也基本上与女性一同出现,常常出现在较为“女性化”的场景中,来表现“美人临镜梳妆”、或““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的深闺幽怨。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照镜图。画作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尽管描绘的是两位美人对镜梳妆的美好画面,但却寄托着作者对“世人德行”的更高向往。画作的提拔:“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说的就是不要只顾着装饰外表,比修容更重要的是修养,劝解贵族妇女们,要遵守封建道德规范。

《女史箴图》里的“镜”,是“自我反省”,是“修饰德行”的载体。而明代画家仇英临摹的宋代王诜《绣栊晓镜图》,则蕴含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寄托。王诜其人,生平不详,娶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后因受苏轼牵连贬官,仕途多次起伏,一生郁郁。

中国古代文人,常用“闺怨”来比喻自身的“职场沉浮”。《绣栊晓镜图》中,是一位晨妆已毕的妇人,安立镜前,仪态端庄。而看镜中神色,似有薄薄戚色,为恬淡美好的“现实”场景增添了一笔“略带哀怨”的愁绪。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我们能在中国画中品出作者的“画外之音、镜中之境”,与作者产生跨时空的链接。镜中的“虚”对照现实中的“实”,其中飘渺无常的所在,才是中国画中最珍贵的“境”。

西方绘画中的“镜之窥探”

为什么说是“镜之窥探”?这是要从西方绘画的“空间感”说起。

西方的绘画自“文艺复兴”之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从中世纪绘画艺术卖相文艺复新绘画艺术的关键一点,便在于“焦点透视”、“空间感”的运用。透视是否正确、三维立体空间表现是否准确,是衡量西方绘画的重要指标。而镜子的出现,是帮助画家完成从“三面立体”向“四面空间”的纵深拉长。

透过镜子,我们可以到画家呈现在画作上的三面空间之外的“对立面”,即画中人物的对面、观赏者这一面。这一点,在扬·凡·艾克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也是镜子作为生活的象征出现在绘画作品中,可考的最早画作。

作品描绘的是一对新婚夫妇,他们双手交握,新郎右手举起,似乎正对婚姻许下郑重的承诺。而在二人背后的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到:左边是一扇窗,是光的来源;右边是红色的锦帐,正后方的白墙上,是一面圆镜,这是这幅画作最有趣的地方。

如果你放大来看的话,镜中除了夫妇二人的背影,还有一红、一蓝两个身影:其中一个是证婚人,另一个就是画家自己了。画家透过镜子见证了两位新人的婚姻,将三面空间之外的第四面,巧妙地展现在观赏者面前。

另一幅,极富趣味性与戏剧性的“镜子”作品,是“世界三大名画”之一的《宫娥》,作者委拉斯凯兹。这是巴洛克时期的宫廷生活画,《宫娥》3米长,画中人物几乎与真人同样大小,作品本身就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为我们呈现出当时宫廷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有趣的是,《宫娥》中画家通过空间的倒换,把自己也画了进去,描绘了正在为国王和王后绘画的一段有趣场景。本应是主角的国王夫妇,成为了画面最深处的镜子中的两个模糊人影,意外传入的小公主成为了画作的重点。

在这里,镜子再一次完成了空间的链接,把观赏者本来看不见的一面,反射了出来。增加了画面趣味,让观赏者身临其境,赋予了一种全新的“窥探”视角。

欢迎留言、点赞、关注@弓三山,我们继续在灿烂的文明中骑驴慢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