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灘的蘇州人

 還舊樓主. 2019-12-26
 
    老上海有句话:“宁可与苏州人吵架,不与宁波人讲话”。苏州话柔和委婉,苏州人心灵手巧,移民到上海的苏州人,以他们的聪慧和灵巧融入了这座城市,并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影响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
 
    苏州人来“乡下头”
 
    苏州历来是江南的首府,是江南地区最大的“脂粉之地”;而上海在开埠前,只是一个小渔村,两者相比,就好比现在的大城市和乡下。所以,上海人当年把上海,比作是“小苏州”,心里就蛮窝心了,苏州人到上海赛过是城里人往乡下跑,上海的苏州人,也是少之又少。
 


宋代苏州城

 
    直到1860年,江南的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因太平天国运动,使得大批苏南、浙北难民,进入上海租界避难。据1862年的统计,当时进入上海的难民约30万,其中苏州人占了3万。这也是苏州人第一次大规模向上海移民。
 
    难民主要分为二大部份,一部分是地主富绅,一部分是破产的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富绅带入上海的是细软,是铜钿银子,他们在上海开店兴铺立业,为上海的商业注入了活力。
 
 
    “苏州好婆”和“宁波老太”一样,是上海滩很重要的“老字辈”群体,不知道有多少上海小孩是她们一手带大的,这些小辈们至今还保留着好婆和外婆教的规矩。
 
    众所周知,珠宝玉器是贵重商品,只有大城市才有珠宝玉器店,才有专业的行家。大部份的南京、苏州珠宝商逃到上海后,依然从事珠宝生意,所以,上海的珠宝玉器业,一直就是由南京帮和苏州帮组成。1956年,公私合营,上海的古玩玉器的一部份并入文物商店——你会发现,上海文物商店的老职工,主要是南京人和苏州人。
 
    小手工业者身无分文,带来的只有劳力和技术。
 
    当时上海尚在起步阶段,有相当多的苏州人,成为堆栈码头的苦力。苏州是个高消费城市,职业分工相对明确,于是泥水匠可以在工地上找到一份活,裁缝可以在上海开“苏广成衣铺”,善长绣衣制作的开起“顾绣铺”。
 
 
    旧时上海城里面条“彩衣街”,这里大多是苏州人开的裁缝店、绣衣铺。我们滑稽戏《72家房客》中,裁缝店老板就选择是个苏州人,这依据与当时不少苏州人在上海开裁缝店是密不可分的。
 
    苏州人在上海还有一个帮,“推马桶车”,其中很多是苏州塘口人,叫出来的“马桶拎出来”侪是苏州口音——这是比较底层的上海苏州人,但是,他们对这座城市也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苏空头
 
    苏州人在上海,还有一个不好听的绰号:“苏空头”。说起吴地人群特征,老上海侪晓得一个说法,“苏空头、杭铁头”。
 
   “空头”的本意,就是说谎。在明代话本小说《绣谷春容》中,就有“说谎”一说,今天上海人有“空头支票”一语,亦当源于此
 
   
    “苏空头”诞生的背景,一是当时苏州的帮闲很多,二是帮闲们喜欢说大话,三是他们的大话,实际上并不能兑现。所以,“苏空头”的主要特征,就是“言过其实,名不副实”。
 
    做生意时苏州人,还有个“讨虚价”的不良习惯,故有“苏州人杀半价”之说法。当年上海滩上做生意的跑街先生,尤其做小五金之类的,以此用来奚落苏锡的小五金商,顺口溜的全称,就是“苏空头、刁无锡、恶常州”。
 
    上海的苏州话
 
    上海话至今还留有苏州话的音在里面,这也很正常,因为当年苏州是江南一带,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按照薛理勇老师的说法,语言其实很“势利”的,哪里经济、文化发达,哪里的语言就受追捧,就有人学习。
 
   
    以前,上海滩有钱人家家里,都是说苏州话的。我小辰光曾经听到过一种说法:在上海滩,有钞票人家家里,无线电里放的是评弹;穷人家家里,飘出来的是淮剧——哎,侬覅讲,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换而言之,苏州话对上海话的语音、语调影响非常大,比如上海话里的“白相”,就是苏州话过来的;再比如,现在老上海人口中,还时不时能听到的一句,“阿是”(是不是),就是苏州话。
 
 
    当然,苏州话本身也是悦耳动听,甚至有人说,“苏州人连吵架,也像在唱歌”。
 
    大舞台对过——天晓得
 
    随着大量苏州移民进入上海,苏州文化在语言、饮食等方面,开始影响上海人的生活,甚至上海滩曾有的一句歇后语,也和苏州人有关:“大舞台对过——天晓得”。
 
    “大舞台”怎么跟“天晓得”扯在一起了呢?
 
 
    先说“大舞台”。“大舞台”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建的一座新型剧场。坐落于九江路贵州路,坐南朝北。毗邻繁华的南京路,紧靠四大公司。大舞台常有名角演出,盖叫天等都曾在这里一显身手,观众非常踊跃。附近街市很快形成,九江路两边各类商店酒楼应运而生。
 
    再说“天晓得”。有种说法,说“天晓得”是一家糖果食品商店的店招。想想也不可能,谁没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哎,这里面就有一段商业炒作的故事了,从中你也会窥见,过去上海商业发达到什么程度。
 
 
    “天晓得”不是店招,而是竞争对手竖的一块木匾,上面写的文字是:“隔壁人家不要面孔,冒我牌子,真是天晓得”,同时,还画了一只乌龟。个么,这块匾额哪能跟苏州人搭界呢?
 
    原来,大舞台演出市场的繁荣,带动了零食业的竞争,各家都在大舞台对面开店。最早有一家嘉兴人开的“文奎斋”,生意好的伐得了;后来来了一个苏州商人,在他隔壁开了一家“文魁斋”,专门卖苏州零食,粽子糖、梨膏糖,一记头把生意抢过来了。迭记嘉兴人不开心了,就搞出了“天晓得”这块匾额。
 

80年代,人民大舞台门口依旧可以看到门庭若市的场景

   
    去看戏的上海人,看到迭额“闹猛”之后,就流传开了这句话:“大舞台对过,天晓得”——实际上,薛理勇老师曾经求证过,嘉兴人和苏州人实际上是一个老板,这“天晓得”实实在在是一场商业炒作。
 
    侬看,苏州人迭额“苏空头”实际上伐是“大兴”,而是“孙悟空”的“空”,做起生意来,神通广大啊!上海能有商业上的繁荣,苏州人和宁波人、无锡人一样,功不可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