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斛|一位难得的中国画素描大师

 lijun0517 2019-12-26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美术,在“民族救亡”和“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潮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画家,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族命运,以中西融汇的写实方式和形神兼备的审美理想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作品,李斛先生便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徐悲鸿先生曾称赞,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



李斛:(1919年9月20日—1975年11月10日),号柏风,四川省大竹县人,画家、美术教育家。是一名在中国画技法上有着开创性成就的国画家。他坚持用中国画的笔墨进行西洋画法的写生,并对素描基本功十分重视。具有全面的造型能力,在人物肖像画方面有独到的成就,留下了《印度妇女像》、《关汉卿像》、《齐白石像》等杰出作品。


 
李斛生于四川省大竹县的一户贫苦农家,社会动荡、清贫如洗,他的成长生活轨迹就在时代的巨浪中沉沉浮浮。青少年时期李斛就表现出对绘画的浓烈兴趣。




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于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李瑞年等先生。求学期间他关注民生、关注现实,面对迥异于传统人物画的现实主义内容题材,不断探索谋求绘画技法的创新和艺术表现的真实性。




新中国成立后,李斛应徐悲鸿先生之邀赴北京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李斛生长于巴山蜀水间,受四川的地理风物、风土民情浸润滋养,他观察敏锐,表达细腻,尤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他的课堂示范和下乡写生作品,往往从平凡琐碎的现象中挖掘出抒情的诗意和感人的气息,创造出神采各异、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




在清华大学教授、李苦禅之子李燕的记忆里,李斛先生是一位性格和蔼、在课堂上严格的良师。“1961年我考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有幸得到他的教导。李斛先生总是准时准点,在课前十五分钟赶到教室,衣服的风纪扣系得严严实实。




他的课堂纪律有一条,那就是不许用橡皮,没有把握不能下笔。” 有的学生偷偷用橡皮,他发现后都会记在心里,等到第三次用橡皮,他就会客气地用四川方言说道“把橡皮借给我”,学生们只好乖乖将其交出。




李斛因青少年时期生活贫困落下胃疾,1955年曾做过胃部切除手术,同时发现肝局部硬化。但是,日后他带学生到工厂、煤矿、农村和敦煌等文化遗产保存地实习,随美院职工下放河北磁县劳动锻炼,奉命为民族饭店、北京饭店等单位创作装堂中国画,他都严于律己,不求照顾,自我忍耐,强做完人,他甚至也“从不向家人讲述自己的任何困难,一贯都是在宽慰别人”。这,就是李斛!




在人物肖像画方面,李斛更有独到的成就。1956年,他画的《印度妇女像》展出,曾经轰动一时。以后他陆续创作了《关汉卿》、《女警察》、《齐白石》等大量的肖像画。他的肖像画,第一个特点就是真实。现实主义艺术的最高标准,可以概括为“真、善、美”三个字。




所谓“真”,就是形象的真实性,绘画必须靠具体的形象来反映客观事物。没有形象,也就没有绘画。所谓“善”,就是思想性,通过具体形象表现先进的高尚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所谓“美”,就是艺术形式的美感效果。美术作品,不能给观众以美感的享受,就不成为美术了。



李斛在艺术上的这些成就,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这是他长期苦练基本功的结果。首先,他十分重视传统专业的基本功,他从不放松对传统笔墨技法,不仅要学习传统的人物画技法,而且要认真学习山水、花鸟的技法。




李斛的治学态度十分刻苦,可以概括为“严”、“活”二字。他的每张画都是经过反复地构思、推敲,不断修改。甚至一张普通的习作,有时也要反复重画四、五遍。




在造型基本功的训练上,他对素描下的功夫最深,从不间断。一直到他逝世前,他还瞒着家人,离开病床画了不少素描。不能外出了,就画自画像。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感人至深。他的素描形神兼备,结构严谨,明暗调子细腻、微妙,有很高的造诣。在现今中国画家中,可以说是一位难得的素描大师。


李斛曾书:“人生有限,艺术千秋。”他终生坚持的不过就是两件事:一为丹青绘事,一为教书育人。然而令人扼腕痛惜的是,李斛于艺术创作盛年与世长辞,终年56岁。




“他未有充足的时间来实现自己艺术追求上的宏愿,但他留下来的艺术创作和已取得的艺术成就,倾毕生心血为新中国美术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都值得后人肃然起敬,深入研究。”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就像李蓉所说:“这就是父亲,一个为画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 ”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