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露 • 古诗词赏析

 摄影与诗歌 2019-12-26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于公历9月07-09日交节。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到了白露就算是真正入秋了,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白露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早晚的温差较大,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

白露 · 古诗词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白露· 古诗词赏析

图片:©网络

本期作者

师兄也、青谷、幽月青痕、白岚、潇剑

白露 · 古诗词

《白露》
               宋 · 章甫

岁旱今如此,天高岂不闻。

家家望秋谷,日日有闲云。
圣主焦劳甚,群公献纳勤。
老农愁欲死,祈祷漫纷纭。

《灾从天降时》

                    赏析:青谷

白露一来,常见的情形是“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但这首诗,或让醉了千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美文化的国人大跌眼镜了:写了三首“旱白露”,真是大煞风景。另一首说:“烈日照平野,狂风吹槁苗……世路多艰险,人心恐动摇。”(《白露》)《白露行》又说:“今岁淮南雨仍缺……旱风终日吹黄埃”。嗨,什么人呀!

章甫生卒年不详,却写好多灾祸诗。《苦旱》、《忧旱》、《荐饥》、《分蝗食》,听听诗题就知道太多负能量!人说他写诗“怪奇”。“天高岂不闻”,“天”不听人间灾祸,有何奇怪呢?天灾在天,它可不管人世多险。而至今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民,习惯把“天灾人祸”当一回事说,恐怕也是因为千百年饱受了太多苦难,已经很难区分人作的人祸或纯属自然灾害了。有数据称,两宋较大的自然灾害有874次。其中水灾193次,旱灾183次,雨雹灾101次,风灾93次,蝗灾90次,歉饥87次,地震77次,疫灾32次,霜雪灾18次,实际多达2000次以上。扩展到自公元前1766(商汤18年)至公元1937年止,计3703年间,水、旱、蝗、雹、风、疫等灾害共5258次,平均约每六月罹灾一次。(思明居士《宋朝天灾统计、影响与处理》)

章甫在世,经历的都是天灾吗?“连岁旱荒饥欲死”,饥的是谁?死的又是谁?诗中说:家家盼着秋来能有谷丰年,却日日只见闲不管事干旱云,天灾之下,人人同叹“皇天无一雨”,但人的命运一样吗?看看灾从天降时,“圣主焦劳甚”,焦心劳神为民忙,是圣主责任,也因为怕天灾民众死太多,会动摇了坐拥江山;再看“群公献纳勤”,在统治集团里享利益的公侯、财阀、富豪们,现在拿出家资聚产,向各地各方殷勤撒金,不仅仅是花钱消灾,也为日后换取更大资本(还有把巨大资产转出,提早规避风险);而富者愈富,必有穷者愈穷。一方面“长安卿相家,一食费几万。”另一方面像司马光说的:“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在这样的政治遗传基因下,无论灾年丰年,撑饱的总是权贵腰包,勒紧的总是奴隶腰带,老农就只能“愁欲死”了!

白露无雨,章甫却哭滂沱雨,一夜凉一夜地默洒祈愿:“天公高居民父母,有耳应闻下民语。”而活到今天,我想灾从天降时,我先必须明白我是“圣主”?是富人?还是“下民”?


©画家:Grossmann


白露 · 古诗词

《野菊》

                  唐 · 王建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寂寞的生活》

                  赏析 : 师兄也

秋季读诗,我们来读一读那些植物为主题的五绝。这篇《野菊》出自王建。王建,唐朝诗人,也写过不少清新佳句,比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对这诗位人的生平,我不是很了解,不敢妄言,直接看诗。

“明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第一二两句,写眼前野菊盛开,简单十字,紧扣“野”字。秋季四处荒凉,就在这满世界凋零时候,篱笆边一丛明艳菊花盛开,让人眼前一亮,心内欢喜。“明艳”与“荒篱”对应,既写出了秋天野外常见景色的特点,也突出了菊花的野性。这菊花所在的篱笆,也有说头,这应该是源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之句。诗人王建大概也学着陶渊明的姿态,在篱笆边站着。菊花的冷香丝丝缕缕,穿梭在秋水之上。菊花的香味实不是那种甜香,而是带着许多药味,这种味道能让人联想到自身的孤独寂寞。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后两句开始追忆。这种写法在唐诗中也很常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虚实结合。自己回忆起来,这样的菊花,我在山里也见过,难道篱笆边的这丛菊花就是来由山里的菊花繁殖的?它们并不与人为伴,只与石壁里的蟋蟀为伴。这不由得让我想到诗人本身,也如野菊这样喜欢在山野里独自冷香,喜欢这种远离世俗的清澈的生活,甚至是喜欢这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因为内心如山壁里菊花一样坚定。


©画家:Grossmann

白露 · 古诗词

《怀昔》

               南宋 · 舒岳祥

淮海新封国,东南望止戈。
纱衣秋意早,石枕雨声多。
白露皱红枣,西风摆老荷。
昔年游万里,今日兴如何。

《风中念起你的名》

                    赏析:幽月青痕

秋风起已见凉意,树上的叶子渐有泛黄之色,一切都来得悄然无声却有真真切切。站在时间的渡口溯溪而上,秋姑娘眼目清澈,神态悠远飘逸,衣装雅致不失秀丽,令人心生神往。

遇上秋便会生出淡淡的忧,这份忧.犹如微醉时的朦胧,萦绕在心口欲说还休。时逢南宋战乱舒岳祥虽没有投笔从戎,却以独有的人格在乱世中恭敬从命,不争不斗,秉持自己为人处世的风格。我们今天站在自己的位置回看古诗词界有名望的大家,不乏高风亮节里有着“英谁”般意气风发。他们怀着崇高的信仰,这个信仰不一定是信奉某个政教亦或鬼神,但一定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济世情怀,与古诗词里的诗词大家相比今时的文人似乎缺少一些什么?

舒岳祥被友人聘为幕僚与之相商军国之政,闲暇之时谈文论道,感情很好,可不想友人犯了挪用公款,被朝廷革职查办,当其他军中将领挽留他时,他说:“主我者以罪去,而吾固利独留邪?”毅然辞去。

时逢白露节气,举目南望,诗人生出无限的感慨,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纱衣秋意早,石枕雨声多”“秋意早”“雨声多”有些话不需要言透,只要静心体悟,就会发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魅力。“白露皱红枣,西风摆老荷”一样的景致,年年都可能有,人的心境却是不同。“红枣”对“老荷”不知道您听到了什么?


©画家:Grossmann

白露 · 古诗词

 《赠王昆霞道士》

               清 · 查礼

曾住齐云第几峰,何年北上寄游踪。
名从白社吟中得,人在黄花冷处逢。
垂老心情同野鹤,未衰筋力付孤筇。
一囊斜挂秋风里,遍踏天涯访赤松。

《做鬼好吗?》

                    赏析:白岚

读到此诗,是读到余一写的一篇关于鬼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余一分享了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故事,而说的故事他在文章最后找到的文学创作的来源就是此诗。

王昆霞道士就是如同鬼神无欲无求。故事中说道做鬼为何开心自在,而且没有约束呢?鬼便说:“做鬼不求生,就像人淡泊名利,你都没有求生欲了,神明也不会强求,就可以想去哪儿去哪儿想干嘛干嘛了。”

我们再来读查礼的诗,也不难看出王道士“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半人半仙,洒脱自在的心境。云鹤一般的姿态,行走崇山峻岭的耐力。

如果你说不是,你没事去爬个山,看看是不是气喘吁吁?想要住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之巅,没有4G,WIFI, 美团外卖,现在的人们哪能活得下去?这大概是人与神鬼之分了。要做鬼啊,也得耐得住孤独寂寞,总得如“一囊斜挂秋风里”。


©画家:Grossmann

白露 · 古诗词

《相和歌辞 玉阶怨》

                 唐 ·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只为尘缘未了》

                赏析:潇剑

处暑后的夜是孤冷的。孤独的蛐蛐在月下吟唱,不得不说这大地是有生命的,她呼吸着、吐纳着,世间生机便起源于此。至于人,造物主造化出的异类。唯独赋予了他们多愁善感,望物兴叹的情感。露水凝生于石阶之上本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却引发诗人生出无限的感慨。

人类。在世间总有一些放不下,想不开。是不是你也习惯于一个人时抬头仰望天空。想来我们的星球上的万物,乃至于我们地球本身不也是一直在宇宙中飘泊吗。

李白。又名李太白,或许他正像传说中的那样,他只是天空的一颗星来这世间,为了却俗世尘缘而来吧。

就如这仲秋的露水,生于无息,去于无形。那些痴怨也不过如此吧。                  

人呀。莫执着于自己的孤寂,孤寂的时候抬头看看天空,看看秋月,轻抚一下那些诗冷得露水,它们也需要温暖。



©画家:Grossman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