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进步一点不 2019-12-26

作为一位曾多年热心帮助他人填报志愿的高考过来人,我想谈谈不一样的观点,直观地对高校、专业、城市进行分析,阐述志愿选择的方法。

高考志愿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高考,填报志愿犹如一场风险投资,分高固然有极大优势,但不同选择也会直接影响最后的结果。毕竟,尽管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但终究还是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世界之中,认知的差异和了解的缺失有时候会让你错过一所更适合你的学校。

准备阶段

第一步,了解志愿填报规则

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有些基本信息是必须去认真了解的,比如填报要求、平行志愿规则,志愿填报的修改期限等等,诸如此类基本信息,都需要了然于心。

第二步,定位考生高考成绩

高考成绩的全省排位是最有用的信息之一,比高考分数更清晰明确地定位了考生的成绩状况,如果招生计划与往年差异不大的话,剔除大小年因素,一所高校往届的最低分、最高分对应的录取考生排位和平均分对应的录取考生排位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很大概率就是今年该校的录取考生的低高中段范围。

第三步,圈选可报考院校

查找分数段范围内的可报考院校,并进行分类,建议可以制作成一张Excel表,将院校信息进行分类,涵盖院校批次、所在城市、是否985/211、重点学科、热门学科等,一般而言,将会有数十所的学校可以进行选择。

接下来,就可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认真分析,挑选合适的高校。

填报原则之择校

志愿填报的选择上,可以简单分为就业导向型择校和学术导向型择校,就业型择校,意味着以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为目的而选择学校,就要考虑学校的历史就业去向、就业地域以及相关专业就业热度。学术型择校,是指毕业后仍就继续在学术路线上发展,一路硕士、博士读下来,成为高端知识人才后,再投入就业或留校科研,那么报考学校的学术风气、学科水平和学习氛围将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举个简单的例子。

以广东省为例,2016年广东高考招生中,兰州大学和深圳大学的录取分数接近,然而一个是西部地区985重点院校,一个是一线城市普通高校,两者画风迥异,如果选择读兰州大学,985光环照耀下,学术之路将会顺畅很多,无论是保研还是考研调剂,都有一定优势,而如果选择读深圳大学,依托独一无二的地域环境,大学就读期间实习创业机会数不胜数,腾讯CEO马化腾就是该校的最佳代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候选学校都会有如此明显的“偏科性”,在进行院校对比时,如果信息足够充分的话,往往能进行更为全方位的准确比较。

仍以广东高招为例。

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录取分数常年接近,在学术地位上,两所院校无论是优势学科还是国内外排名都互有胜负,武大的优势学科为测绘、法学、经济学等专业、中大的则为哲学、管理学、医学等专业,整体而言两校综合水平接近,但在就业上,由于中大在广东缺少同级别类型高校进行竞争,而且就业面辐射珠三角,比镇守长江中游的武汉大学具有天然的地缘就业优势(武大的本土择业市场受到华科及5所211行业重点高校蚕食,在其它城市就业也要面对国内顶尖高校的竞争)。

因此,全面来看,去除具体专业考量和地域偏好,中山大学是具有相对优势的选择。

当然,在填报志愿时,还需要多做功课,加强对可报考学校的了解,因为中国地域广袤,即使是某些地区内鼎鼎大名的高校,在另外一个地方可能会有些默默无闻,由于知名度较其它同档学校低,也会影响分数线,拉低到一个不合理位置,这个时候就有机会“捡漏”。

比如前面提到的中山大学,尽管在广东地区首屈一指,吸引了广东近一半的高分考生,但由于校友扩散力和宣传度不够,导致在华北和华东区域的录取线远低于武汉大学,报考的性价比直线上升。(华南理工大学亦是如此)

同理的还有位于江苏的东南大学,在江苏省内的填报分数线可以紧跟南京大学,让其他同档次高校望尘莫及,然而在华东区域之外的省份则不为人所知,分数一直尴尬,更加凸显其性价比。

为了方便起见,以上都选取了985重点高校为例,下面档次的高校也存在很多类似的情况,就不一一列举。

所以,分析一所学校不能只通过考生所在省份的角度去了解,还应该站在高校所在省份的角度去分析,如果一所学校在当地分数线可圈可点,却在考生报考省份不冷不热,那么该校绝对值得一报。

当然,对学校本身的选择是只有对具备一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高校(如985/211工程院校和行业顶尖院校)才合适,如果是对一所普通二三本进行选择的话,更多的关注应该放在专业和城市上来。

填报原则之专业

专业,往往会伴随着你至少四年,更多时候是一辈子的事业,因此选个合适的专业能终身受益,否则有可能终身受其困扰。

大多数人对专业的理解都是粗线条的,甚至往往是从专业名字进行解读,因此产生很多误解,比如一看到计算机相关专业,就误以为是修电脑的,一看到心理学专业,就以为马上可以做心理治疗,这些都是一些错误的认知。

大学的专业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12大门类,各大类分别有数量不等的具体细分专业,你填报的志愿专业一般都是细分专业。

如果说选择大学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地点与周围人的层次,那么专业决定了你四年的学习生活甚至未来工作的导向。

因此在专业选择上一定要了解清楚,慎之又慎。多向一些该专业的前辈进行请教,了解情况,避免“当你读书工作时流下的泪都是当初选专业时候脑子进的水”。

在专业选择上,网上流传着一条颇有道理的经验,总结起来便是“富学文理穷学工”。

因为工科类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们的投资回报时间会较短,比如建筑类专业或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就可以直接参加工作,而且对工作的技能要求并不亚于学历要求,而且它们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反哺自身技能水平成长,很适合家境不算充裕的考生早日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

而哲学、历史等典型文科类专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知识储备和思辨训练,投资回报时间过长,对口就业面也不宽,虽然在自媒体风口时代可以利用知识变现,但成果者寥寥无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性学科也类似,需要长期的学术沉淀,要在本专业取得立足本领需要进一步的深造,因此这些专业的本科生们大都要么转行要么咬牙坚持。

医学也是一门很独特的学科,需要的学习阶段极其漫长,医学生就像是一坛窖藏老酒,越陈越香则越有价值,虽然坚持下来最终收益颇丰,但此间需要耗费的心血时间,并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医学也往往是一所学校里学生最忙最累非正常死亡率率最高的专业。

当然,兴趣爱好是选择专业的基础,然而绝大多数考生并不了解各专业的信息,更谈不上亲身体会该专业的学习状态,只能盲人摸象。

而如果完全不了解状况,最为理智的选择反倒是做出相对功利化的选择。

看重未来就业的,尽量选择技能型偏强一些的实用性专业,比如文科中的会计、小语种专业等,理工科中的计算机、电气自动化、土木工程专业(工科专业就业一直不错)等,喜欢学术的则可以将目标院校的重点优势学科纳入重点考虑范围,因为如果要投身学术,所在院校该专业的业界地位所带来的影响力十分重要。如果有出国留学深造的想法,可以选择基础性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或者国外就业市场需求大的计算机专业,同时学好外语。

如果读的学校本身一般的话,尽量不要选择过于热门又大众化的专业,比如法学专业,不仅开设法学类专业的学校极其多,招生数量也大,而且需要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高端就业市场被名校占据,低段就业市场竞争大。再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比法学专业的技能要求更低,就业情况更加惨不忍睹。

如果可选学校一般,专业也一般,那么就一定要选一个好的城市。

填报原则之城市

城市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对不少人而言,大学读书的城市将会作为第二故乡的存在,对人生经历将会有难以言喻的作用,比如中国上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九人无一例外均毕业于北京高校。

如果认真的查看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报告,你会发现,除了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种神奇的存在之外,一般而言,它绝大部分的选择就业的毕业生都在学校所在城市就业。

所以,一所城市的层次很大概率直接影响你的就业难度和层次。

按照最近由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里的城市分级,中国共有4个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和129个五线城市。

其中一线城市是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

“新一线”城市是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重庆市、南京市、天津市、苏州市、西安市、长沙市、沈阳市、青岛市、郑州市、大连市、东莞市、宁波市。

这十九个城市也是中国经济最繁盛、最富活力和希望的城市,也是大学生们就业最为聚集的地区。

所在地址不在以上城市的高校,如果不是985/211或者行业特色高校,建议慎重考虑。

毕竟,只有发达的城市才能包容多元化的职业野蛮生长,而不像是很多三四线城市,职业选择可选范围就只剩下:公务员、教师、医生和个体工商户。

总而言之, 十二年寒窗考出的分数,值得花上心血和时间去好好思考如何去利用它。

愿这篇文章能对正在填报志愿的你有所启发。

毛遂自荐下公众号:牧野志异。 里面有一些学习考试心得(司考、注会、公务员考试、考研)和思考方法,感兴趣可以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