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城风姿】太昊伏羲长眠地 中华古寝第一陵(四)

 西村永昌 2019-12-26

四、祭陵谒陵

太昊陵在唐、宋时代虽有供祭,但规模不大,仪式也不甚隆重。朱元璋称帝以后,大修陵庙,并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二十二日,自制祭太昊伏羲陵祭文,遣会同馆副使路景贤赴太昊伏羲氏之陵致祭。朱元璋的祭文是:太昊伏羲氏之陵: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前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三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烝民主,神功圣德,垂裕至今。朕典百神之祀,考君陵墓在此,然相去年岁极远,朕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衷,奈禀性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神君,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于陵。圣灵不昧,尚其纳焉。尚飨。

【水城风姿】太昊伏羲长眠地 中华古寝第一陵(四)

洪武元年,朱元璋由汴梁巡游,“驻跸幸陈”。之后,在蔡河之滨建驻跸亭一座。明人朱裡在《重过驻跸亭》诗里记下了这件事:

高皇尊寰宇,六合为一家。

东巡过陈项,驻此曾宣麻。

至今宛丘人,犹能思翠华。

亭荒但鸥鹭,树老啼昏鸦。

龙光终不泯,长照湖阴沙。

【水城风姿】太昊伏羲长眠地 中华古寝第一陵(四)

【水城风姿】太昊伏羲长眠地 中华古寝第一陵(四)

朱元璋自制祭文、祭祀伏羲轰动了后世。祭陵之事愈演愈烈,直到清代从不间断,而且每次必由朝廷派大员躬身致祭。据《淮阳县志》记载,明、清两代官祭52次,仅康熙、乾隆二帝就遣官致祭20次。民国总统黎元洪也来此焚香膜拜,树碑立匾。

官祭的礼仪是三跪九叩,祭品有牛、猪、羊、荤素供菜、供果、火烛香案数十种。匾额多是“斯文鼻祖”、“人根之祖”、“中国一人”、“教以人伦”、“万派一系”、“初造王业”、“默佑黎苍”、“一画开天”、“象天法地”、“鸿蒙始开”等,陵园内所树石碑曾多达四五百通。

【水城风姿】太昊伏羲长眠地 中华古寝第一陵(四)

太昊陵是著名的古迹,自古以来很多知名人士来这里拜谒、游览。萧梁时代的庾肩吾,唐代的李密、李颀、岑参、张九龄、苏拯、孙逖、张继、卢纶、李商隐,宋代的苏轼、张咏、苏辙、王禹偁、张耒、范仲淹、晏殊,元代的元好问都曾畅游伏羲陵,观瞻了伏羲像,写下了许多歌颂伏羲和羲陵的诗文佳句。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宋代文学家张耒,因属苏轼派系,屡遭贬谪,晚年退居陈州时,常于太昊陵观花听莺,写诗著文,留有《宛丘集》。一次沉疴初愈,他扶杖游陵,写了《寓事八首》,其中一首曰:

病卧淮阳太昊城,牡丹丛畔过清明。

那知春暮长江上,竹里招提听晓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文学家苏辙在陈州任教谕多年。其兄苏轼因“乌台诗案”一贬再贬,他虽“一肚子不合时宜”,但善于为自己解脱,大肚容物,仍然潇洒、乐观。他常来陈州居住,兄弟俩常以陈州景物为题作诗填词。某年二月,苏辙见开元寺殿旁茶花盛开,遂赋《宛丘二咏》,其中一首云:

古殿山花丛百围,故园曾见色依依。

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

冰雪纷纭真性在,根株大老众园希。

山中草木虽携种,潦倒尘埃不复归。

诗人借花抒情,吐露了不随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

宋代文学家王禹俩拜谒太昊陵留下了诗作《太昊遗墟》:

宛丘何隆隆,草木方蔽芾。

羲皇不可作,封树表万世。

缅惟开辟时,人物无所异。

虽有结绳政,礼法殊末制。

自非神圣兴,孰发天地秘。

人文一以宣,三才道斯备。

立极尽恒性,稽疑亦精意。

泰和薰八纮,独守君师位。

群圣承治统,百王赖书契。

惜哉风气漓,复古终莫逮。

曰余昧先天,玩象冀深诣。

可能穷蕴奥,一理贯万汇。

兹焉拜古陵,聊以酬素志。

愿求五十蓍,决彼天下事。

【水城风姿】太昊伏羲长眠地 中华古寝第一陵(四)

据传,伏羲墓前的青石碑,当初琢成之后,无人敢写。聪明善谑的苏小妹,拿来汗巾蘸粉就写,一气写成了八个大字:“太昊伏羲氏之陵莫”,哥哥笑她粗心把“墓”字写错了,小妹笑而不改,后来大家才会意,小妹是要借碑下之“土”了。从此,一块巾书的青石碑就矗立在伏羲陵前,世世代代为后人品赏、评说。直到今天,此碑仍在墓前,碑文虽不甚清晰,但仍不失苍劲之气。

【水城风姿】太昊伏羲长眠地 中华古寝第一陵(四)

民祭羲陵多在“人祖庙会”。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这里都有传统的人祖庙会。此时,正是杨柳拂丝、晴花吐蕊的好春光。南船北马,云集淮阳,方圆几百里的群众都来这里“朝祖进香”,观瞻游览。从早到晚,笙笛锣鼓不绝于耳,香烛纸炮,烟雾弥漫。每天竟达十几万至几十万人之多。清代有个淮阳知县叫何登栋的,在《太昊陵会竹枝词》里,形容赴会者艰辛、虔诚之状时说:

一担行李半腰泥,策蹇驱车日渐西。

男女千百齐唱佛,皇陵竟作古招提。

又说:

云旗高卷拥黄埃,击鼓鸣锣拜玉台。

桃李年年春二月,更无人向孔林来。

可见当时对于伏羲的崇拜,大大超过了孔夫子。

【水城风姿】太昊伏羲长眠地 中华古寝第一陵(四)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利用这个传统庙会,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和物资交流。每逢会期,古庙内外、淮阳大街、县城四关都摆满各种商品。饭棚汤锅,星罗棋布,各类风味小吃名目繁多。戏曲、杂耍竟多达数十种,因而吸引着许多人前来交易或游览。这对于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活跃农村经济、文化生活,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未完待续……)

文/节选自樊奇峰著《水城风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