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学新论] 陈宗辉:清闲平淡显神奇

 寻梦向天歌 2019-12-26

清闲平淡显神奇

陈宗辉

古典小说《红楼梦》写贾母跟刘姥姥说笑时称自己是“老废物”,每天只能跟孙儿辈说笑打趣而已,平淡之中倍显她的福受之深。谢安接到捷报弈棋如故,棋罢只轻轻以“小儿辈已破贼”答问,清淡之中尤显他的自豪高致。日常生活话语如此雅致,我国古代诗词名家更有以清闲淡雅之语显神奇的佳构。尤其是阅历丰富的诗人,极力淡化人生感慨和家国情思,言语平易而蕴意深刻,让人读后回味不尽。宋梅尧臣就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黄庭坚也在《与王观复书》中推崇杜诗道:“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梅、黄对平淡的诗风都作了高度的评价。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娴熟的平淡诗句具有浓彩重笔不可替代的艺术效果。

一、自信、得意,彰显了诗人内心的骄傲与自豪。陶弘景在回答齐高帝萧道成的征召时,小诗写得既清淡又深刻:“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隐居深山以缥缈云雾为悦,诗中用语极为平淡,而韵味却极深。身在名利场中的人自然认识不到山间之乐,心与白云共适之高洁之士,平淡之语,却透露了以置身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为乐的博大情怀。几句小诗,平平常常,却张扬了诗人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自适与自豪,难以表达的豪情以平常语表现出来。真是平淡语蕴深味,传百代而不衰。杜甫《水槛遣心》第一首的尾联“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通过对比的平常言语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也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也与此相类:“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全诗清闲淡素,表现了诗人隐逸清高和淡于功名的情怀乐趣。

元代伯颜有一首绝句《度梅关》:“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悉平夷。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奉命南下征宋的元主将伯颜,在《度梅关》中写的看似极为平常,归程没有带走关南重物为战利品,而只插一两枝象征梅关的梅花。勒石关南的主将,再也用不着掠走关南大量财物,因为整个关南都是元朝的了,元军成了国家的王师,关南却是被他所征之夷,这岂不是显示了征服者的无比得意与真正的傲慢?乔吉的散曲《山坡羊·自警》“盖下一枚安乐窝。东,也在我;西,也在我。”通俗平淡的语言表现了他一生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和内心的得意。

二、无奈、难言,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悲凉。辛弃疾闲居上饶时写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愁已识尽却不能道尽,词人难以摆脱心中的沉重,故以清淡之语“天凉好个秋”翻作自我调侃,看似轻松洒脱,实为蕴蓄了更加深沉的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的愤慨,心中有愁苦却不能言说的痛苦深深透露了他的人生悲凉。辛弃疾还在《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写道:“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词中所写看似悠闲自得,实际表现的却是词人不甘处于被排挤的闲适,不能吐露真言的内心压抑:“宜醉宜游宜睡”的无奈闲散,“管竹管山管水”的表面野趣,蕴含的正是他不能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难言苦痛,反映了“蒲柳先衰”的极度悲愤。词人的平生积怨,好比深水中的汹涌波涛,远望不见些许浪花,近听有如横天巨雷。苏轼的《纵笔》三首第二首写道:“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前两句说,父老们围着他看大概是自己曾为官吏之缘;后两句说,没有多久自己就独立溪边古道看斜阳了。全诗以闲淡之笔前后对比写出诗人的寂寞悲凉。清代学者王文浩评道:“平淡之极,却有无限作用,未易以情景论也。”纪晓岚也直赞“真的好”。同理,宫女心中有怨欲诉不得,“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朱庆馀《宫词》)的平常叙说蕴蓄着她们的失宠深怨,在经历热闹之后的无限悲凉与痛苦。

三、亲切、轻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著名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风寒欲雪的薄暮之时,诗人如何御寒?脑子也许闪过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诗句,但他此时想到了刘十九,想邀他共饮御寒,面前虽然只有一壶新酒和红泥火炉,但极为简单也极为亲切,不管是仅为抵御冷彻肌肤的自然之雪而饮,还是另有社会人生的更深寓意,都反映了诗人从容面对即将到来的“夜雪”的淡定情怀。因此,“能饮一杯无”的简淡一问,表现了诗人面对严寒的镇定自若和从容不迫。

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结尾写道:“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词人回想自己在岭南一年多的官宦生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还被谗言落职,不免有些愧疚之感,但他一向坚持正道心里又感到安慰。这个结尾从前面湖水连天直至宇宙的宏大辽阔形象收拢到个人游湖的感受情态上来,显得极为轻松,悠然自若。这既是他当时从容自若的心迹外露,也是词章结构变化的艺术表现。个人心迹与湖光天色相映带,隐现离合,可谓“神采高骞,兴会洋溢”(黄蓼园语)。

绍兴元年七月,宋高宗赵构避难会稽,“因览黄庭坚所书张志和《渔父词》十五首,戏同其韵”。在金兵压境自身难保的时候,他的眼里依然是“一叶浮家万虑空。轻破浪,细迎风。睡起棚窗日正中”、“水底闲云片断飞”的风平浪静景象。他只想在四合青山里,过着“明细火,倚孤松。但愿尊中酒不空”,一缆扁舟,鱼跃云飞;一壶竹叶酒,一片柳叶毡,“有意沙鸥伴我眠”的清闲自在日子。这种清闲平淡的词句,正是他心底悠闲、漠视功名的外现,在大兵压境的极端恶劣环境中的淡定与从容,非素养有致的高人不能企及。

四、含蓄、深蕴,包含了诗人美好的思念和想象。王维在《杂诗》三首其二中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我”长期在外思念故乡,急切想知道故乡的近况,可是碰到来自故乡的人却不问别的,只问窗前那棵寒梅开花了没有。一株普普通通的寒梅为什么那么重要?这里面一定有诗人思念在。从绮窗前的寒梅会想到窗内的美人,或许诗人在家之时常与妻子一起倚窗赏梅,梅花的开放一定会引起妻子的注意,那么从梅花的开放就可想象到妻子的情态,反之亦然。这种情形与杜甫的《夜月》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相类,看似问得平淡,其实韵味极深,包含了诗人的深深思念,引发被问者和读者的不尽想象。

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中也有这样一段:“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诗人从老屋、栽树、茅斋、种竹、植梅、水渠、石苔、林花等一连串的询问,看似清闲散漫,实为诗人急切从故乡来客中了解故园的新近面貌,问得平常细致,可见思念不忘,因此深刻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关心和对亲人的无比思念。

杜甫《旅夜书怀》的结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飘游在水空天阔的沙鸥,看似自由自在,无牵无挂,但联系上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自由的飘游就是四处飘零无处寄身,清闲自在之至,孤独悲凉之极。这种清淡诗句给读者留下不尽的想象和回味。

必须指出,不是所有清闲平淡的句子都能显示神奇的诗意。诗词写作只有下苦功夫,求真求美,千淘万滤,然后把生活中的强烈感情或感慨悲愤寓于景物的白描或平淡的叙述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豪华落尽,返璞归真,才能出语天然,清淡而有味。正如苏轼《与二郎侄》所说的那样:“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苏轼逸文汇编》卷四)“言到平淡处甚难也”,南宋葛立方更是告诫后人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他还批评当时的一些人说:“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识者未尝不绝倒也。”(《韵语阳秋》卷一,转引自莫砺锋《宋诗》)这些告诫虽然历经一千多年,但对我们今天的诗词创作仍然有很强的警戒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