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学物理的程序员是如何《发现夏朝》的:夏桀人物原型成功考证与证伪商汤灭夏

 blogliou 2021-08-11

(文章比较长,慎读)

笔者考证古埃及就是夏朝是通过“二重证据法”来科学证明的,不是象网上有人故意污蔑的那样仅仅“只是通过几个象形文字对比”。所谓二重证据法首先是梳理双方的史料,进行历史对比;其次分析、解读、识别两边文字,进行文字对比;第三步实现文字与历史的相互验证,得到科学结论。

笔者通过“康”字破译,首先解读出泰康和少康两个夏朝国王所对应古埃及法老的名字,从而定位出太康失国这一夏朝重大历史事件所对应的古埃及历史就是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的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定位之后,那么古埃及人在驱逐喜克索斯人之后建立的第十八王朝的王表,从逻辑上来说就应该对应太康失国之后的夏朝王表。按照此逻辑分析判断,再根据一个个国王的历史事迹进行国王身份对比,最后再进行国王名字的文字对比工作,实现字史互证的二重验证。
先从容易的判断入手,“孔甲乱夏”夏朝历史事件就对应古埃及埃赫那顿所搞的“一神教改革”,通过对名字进行文字对比,证明埃赫那顿的名字就是孔甲;他的继任者图坦卡蒙就是孔甲的儿子“皋”;帝皋的继任者是帝发,对应图坦卡蒙的继任者阿伊;帝发的继任者就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夏桀,对应第十八王朝末位法老哈伦海布。所谓“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就是指孔甲、皋、发、桀这四位国王,分别对应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末期四位法老:埃赫那顿、图坦卡蒙、阿伊和哈伦海布。王表确认之后,不仅证实了中国夏朝记载,而且进一步可以根据古埃及考古事实来验证中国文献记载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是通过这样的证据和分析,笔者证明所谓的“商汤灭夏”历史事件是不存在的,并分析这应是周人以及后人不断根据某些历史事件糅合、加工、演绎出来的。

(《发现夏朝》书324页)


笔者在2015.6.13日发布的博文中,把夏桀对应哈伦海布,并进行了初步的文字分析。

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原型分析_兵策儒剑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4e1c6f0102vin9.html

由于《发现夏朝》为精简本,许多文字详细解读无法放进书中。下面内容取自《鹰蛇之夏》全本,对夏桀和涉及相关人物、历史事件和文字解读做了系统全面分析。本文经过一定修改。



一 哈伦海布和夏桀名字对比


本文先来看看桀、履、癸(guǐ),三个文字的秘密!

《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

《竹书纪年》记载:
  
  一名。 
  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抃。 
注意无论是《史记》还是《竹书纪年》都记载了桀有两个名字,《史记》记载其另外一个名字叫“履癸”,而《竹书纪年》省掉了“履”只剩下“癸”。实际上这两个名字正好是对应古埃及中后期法老的朕名(出生时名字)和君名(登基时取)两个名字。在上篇笔者论证“商汤灭夏”不存在的文章中,笔者认为《竹书纪年》是把“履癸”的“履”字拆开来,给安到了商王“成汤”头上,或许目的是让成汤与“桀”发生关系,以混淆视听。下面先来看看“桀”和“履”两个字原型的发现与对比。

第十八王朝阿伊(发)之后继位者是哈伦海布(Horemheb),他也是第十八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他的君名组成符号有:
手拿赛汉姆权杖类东西的手臂、
圣甲虫、
三个短竖棍
又一个太阳圆盘、
表示选择的木头块上的锛子、水波纹
前三个符号组合意思为“圣洁是拉神(太阳神)的健康表现形式”。后面三个符号组合意思为“拉的选择之一”。在位于Gebel_el-Silsila的哈伦海布岩洞庙的浮雕上他的君名圣甲虫符号两边还出现有玛特羽毛和弯钩两个符号,但这两个符号在其他地方很少出现。

(有哈伦海布名字的一个指环)

(有树蜂符号即君字标识的哈伦海布名字是桀字原型)
古埃及文物有几个印章模具上有哈伦海布的椭圆圈名字,可以看到在“桀”一种小篆字形中,右上象“七”的部分是拿类赛汉姆权杖的手臂符号象形,右下象“小”的部分是三个短竖棍象形,左边是木头块上的锛子符号象形,中间一横是水波纹符号象形,在这个小篆字形中圣甲虫和太阳圆盘符号似乎被忽略。


阿拜多斯王表名中的哈伦海布君名排列变化了形式,圣甲虫符号独占一行,三个短竖棍放在了圣甲虫的下方,这种排列方式与下方类似“禾”或“木”形状的小篆桀字形相似,其中圣甲虫的左右两个钳子与上方的拿东西手臂符号组合形成“桀”的上面部分,三个短竖棍、水波纹和木头块上的锛子符号组合形成了类“禾”或“木”部分。在哈伦海布岩洞庙的门楣上有哈伦海布君名横排方式,这种横排方式形成左右结构形状的小篆“桀”字形,其中手拿东西的手臂和圣甲虫的左钳组合形成“桀”的左边部分,木头块上的锛子和圣甲虫的右钳组合形成“桀”的右边部分,由于手拿东西的手臂和木头块上的锛子符号形状接近,形成桀左右部分相似的结构。判断哈伦海布的君名字正是桀!有的人空间立体感(通过图形找相似或规律也是很多智商测试内容)可能不是那么强烈,一时还是看不出来“桀”字,没有关系,现在可以存疑,但至少我们或许可以承认有50%左右相似度了吧?即使现在不承认,也没有关系,继续往下看。

 
在哈伦海布的陵墓中有工笔重彩画,其中有白底的他两个椭圆圈名字。

(哈伦海布的君名-左和朕名-右)

他的太阳神之子即朕名组成符号有:

阿蒙的名字符号、
表示爱心锄头符号、
代表荷鲁斯神的隼鹰符号、
下埃及红冠符号、
表示侧边的符号、
表示宴会或仪式缩写的雪花石盆符号。

由棕榈叶、塞尼特棋和水波纹组成的阿蒙符号形成“履”字中上面“尸”部分;类似“复”或“页”字形是鹰的表现形式,履字中“复”是荷鲁斯鹰符号;锄头和侧边两个符号形成双站人旁符号。
哈伦海布是来自下埃及的一个贵族,红冠是下埃及君王的代表符号,成为哈伦海布朕名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符号。在几个“履”的小篆字形中,红冠符号则清晰可见,红冠(Deshret)符号音标为n,“履”字发音当主要由红冠符号决定

(红冠符号在“履”字中清晰可见)

哈伦海布朕名的横排方式则形成了左右结构形式的“履”,其右边是荷鲁斯鹰,左边上方是红冠,下方是阿蒙神符号和锄头符号组成,流变成类“足”形。履字后来流变成“鞋”字含义,如“郑人买履”,应该是由这个字中有头戴的红冠符号和流变成类“足”符号存在含义的流变我们是否认可履字相似度超过80%?尤其是红冠符号的存在,以及红标音标n应该是“履”字发音由来。当然单独的字都不能证明问题,继续看。
(履字原型)
哈伦海布朕名中的最后一个符号雪花石盆则其外形与篮子符号相似,但是中间装饰有十字形或菱形花纹。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字形中的“癸”是雪花石盆中十字或菱形装饰花纹的象形。癸是天干的第十位,用于作顺序第十的代称。雪花石盆上面加肉块符号组合形成表示“助理祭司”的符号,也有类似的小篆“癸”字形对应。雪花石盆上面加表示帐篷或亭子的符号形成符号,是表示宴会,也有类似的金文和小篆“癸”字形对应。帐篷或亭子符号中间是用支架支撑,有类似的有箭头的小篆“癸”对应。


(各种雪花石盆变化成为各种“癸”字原型)

相似度至少百分之五六十以上,是不是可以确定雪花石盆符号正是“癸”字的原型?!
(癸字原型)
哈伦海布朕名最后一个雪花石盆符号正是“癸”字,而朕名中上面众多符号组合是“履”字,单独看“癸”和“履”感觉就是“文字对比”“牵强附会”,但是恰好“癸”和“履”是在哈伦海布同一个朕名中,这就是司马迁记载的“履癸”,我们就要思考这属于巧合的可能性有多大了?你认为呢?而哈伦海布的登基君名由与《史记》和《竹书纪年》记载的“桀”名也高度相似,我们就要一步思考为啥会有这种巧合?这就是多个字、多个名字之间的名字自身相互验证,可以抵消“相似度必须百分百”的千年静止不变化的机械思维。这就是逻辑。有些人逻辑思维可能比较弱,这么强大的逻辑摆在他面前,他看不出来,理解不了,还到处说“没有逻辑”?

我们再看桀、履、癸三个字,癸对应的是古埃及圣书体文字的一个基本符号,所以可以看到甲骨文中有桀字。笔者推证商人早在第十八王朝之前就迁徙出埃及,所以他们不可能见到在他们之后的第十八王朝时期的桀、履这样的字,在各种字典中也确实没有找到甲骨文的桀字,但“国学大师”网站给出了一个“履”字甲骨文,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一个误判(识别出误判的甲骨文字可以拿奖金吗?我要向中国文字博物馆申请)。现在可以非常明确判定第十八王朝末位法老哈伦海布的君名是桀,朕名是履癸!

二 哈伦海布和夏桀身份对比


把身份对比放在后面,因为中国记载有一些错误需要纠正。哈伦海布(Horemheb,桀)是第十八王朝的末代法老,其统治时间大约公元前1319年—约公元前1292年,对应殷墟早期。其统治年限在学者中也还存在争论,发现其最高统治年限记录有27年或14年两种说法。根据《竹书纪年》记载桀在位第31年“被商所灭”,这支持哈伦海布统治至少有27年的说法。
 
哈伦海布来自于孟菲斯附近,他开始即位时即以孟菲斯附近为都城。《竹书纪年》记载履癸:“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抃。”这个记载与实际情况一致。斟抃也就是斟鄩,此地也为第十三王朝时期的都城。笔者判断斟鄩就是孟菲斯附近的Ity-Tawy即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和哈伦海布就是夏桀身份对应。(对比国内有人把二里头说成是斟鄩)。
“东夷人”喜克索斯人统治时期,此地成为寒浞的儿子寒浇驻地,很有可能孟菲斯附近的斟鄩一带也成为后来埃及军队驻扎地,曾经担任“伟大军队统帅”的图特摩斯一世(杼)也是在孟菲斯附近继位的,作为军队总司令的哈伦海布继位情况与图特摩斯一世很类似,或存在依靠军队支持而发生的夺权行动。维基百科上给出图特摩斯一世(杼)是在“原”继位,然后搬到老丘(底比斯),之后从杼(图特摩斯一世)到扃(涅弗鲁阿顿)都是以老丘(底比斯)为都城。之后廑迁都西河,廑(斯蒙卡拉)、孔甲(埃赫那顿)、皋(图坦卡蒙)、发(阿伊)都居于西河,在埃及考古方面,这四位国王也都被认为是属于阿玛尔纳时期的法老。虽然图坦卡蒙在埃赫塔顿长大,但他继位不久之后把都城又迁回了底比斯,但中国古籍没有留下皋重新迁回底比斯的记载,因此认为皋(图坦卡蒙)和发(阿伊)仍然以西河(埃赫塔顿)为都城。
 
哈伦海布与第十八王朝皇室家族似乎没有关系,他的血统未知,考古学家认为认为他可能是“平民出身”,来自于Heracleopolis Magna或者法尤姆附近,早年做过书吏。法国考古学家NicolasGrimal认为哈伦海布政治生涯是从图坦卡蒙时期开始的,因为在孟菲斯他的墓中描绘他站在这位国王旁边。在最早的阶段,他是“皇室外交事务发言人”,是亲自带领使团访问努比亚地区的政府官员,随后努比亚总督派出王子回访埃及。在图坦卡蒙统治时期,他迅速上升到突出位置,成为军队的总司令和法老的顾问,在阿伊统治时期,他继续担任军队的总司令。中国传说中,说夏桀“文武双全”,桀的原型哈伦海布既做过书吏、后又成为军队总司令,确实是文武双全

(作为书吏的哈伦海布雕像,雕像鼻子被破坏了)

在哈伦海布未成为法老之前,在萨卡拉他为自己修建的墓葬中他的头衔被拼出,有:“世袭或加冕王子(Iry-pat)”、“整个土地的国王代理”、“国王右手边扇子携带者”、“军队首席指挥官(总司令)”、“国王到南北方外国土地访问的信使和随从”等头衔。拥有“扇子携带者”这个头衔的人是国王的侍臣,暗示与国王之间的亲密的个人或官方关系。场景描绘显示“扇子携带者”拿着一把单羽毛的长扇子。

(位于萨卡拉的哈伦海布墓中浮雕)
 
被翻译为“世袭王子”的名字头衔“Iry-pat”,也是第十一王朝创建者Intef the Elder所拥有的头衔。埃及古物学家艾伦·加德纳(Alan Gardiner)表明Iry-pat包含有古代后裔和合法继承性特征,这表明哈伦海布已经被公开表明是图坦卡蒙最后的王位继承人,而不是阿伊。埃及古物学家Jacobus Van Dijk则观察到:“没有现象表明哈伦海布打算继承图坦卡蒙的王位,明显地他甚至想不到年轻的国王会突然死去。可以理解的是,只要国王有了继承人,他这个王储头衔就会结束。只有在君主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下,他才会继承图坦卡蒙王位。”
 
但最后上了年纪的阿伊让哈伦海布的王位继承人角色靠边站,他代替了哈伦海布而继承了王位。也可能在图坦卡蒙死时,哈伦海布和他的军队正在亚洲。图坦卡蒙墓中没有发现任何属于哈伦海布的东西,但埃及古物学家在图坦卡蒙KV62墓中发现了其他一些高级别官员,如玛雅(Maya)和Nakhtmin捐献的物品。阿伊登上王位后,指定可能是他儿子的Nakhtmin为他的王位继承人。在阿伊统治之后,哈伦海布设法抓住权力,这大概要感谢他是军队总司令的位置。他快速地把竞争对手Nakhtmin的王位继承人的声称废除,在他继承王位后又派人弄污了帝王谷WV23的阿伊墓,并把他的石棺砸碎成很多碎片,系统性地凿掉了阿伊墓墙上阿伊的名字和画像,也可能毁掉了阿伊的木乃伊。但他让图坦卡蒙的墓幸免于人为破坏,因为是图坦卡蒙把他提升到权力位置,并且选择他为王位继承人。哈伦海布也把阿伊位于哈布城的祭祀庙篡夺为自己占用并且继续扩大建设,把一个巨像背后的阿伊椭圆圈名字擦除,在原来地方雕刻上自己的名字。 
在《史记》记载中,把帝发说成是帝皋的儿子,把桀说成是帝发的儿子。这是司马迁按照顺序记载的一种想当然加工。实际上,帝发(即阿伊)可能是帝皋(图坦卡蒙)的舅舅,而桀是发的竞争对手。

哈伦海布(桀)登上王位之后,就发起了一系列针对埃赫那顿(孔甲)统治形成的权力结构的全面革新和对阿玛尔纳时期统治者进行清算的官方除名行动,包括图坦卡蒙的父亲埃赫那顿(孔甲)、继母纳芙蒂蒂、皇后安赫塞塞娜蒙和其他一些皇室成员,而图坦卡蒙自己也未能幸免,他的图像和椭圆圈名字也被擦去。并且图坦卡蒙和阿伊的许多纪念文物也被哈伦海布篡改成他自己的。他恢复了被埃赫那顿废除的传统,并摧毁了崇拜阿顿的制度,恢复崇拜阿蒙。他任命法官,设立地方议政论坛,重新恢复地方宗教的机构和权威,在上下埃及以及底比斯和孟菲斯的维西尔(宰相)之间划分合法权力。这些行为记录在卡尔纳克神庙第十座塔门底部的一块石碑上,石碑上的铭文应该是哈伦海布为重新恢复两块土地(上下埃及)上的秩序和遏制滥用国家权力而颁布法令的副本。这个石碑的设立和突出位置强调哈伦海布对内政改革的重要性。哈伦海布也改革了军队,重新组织了底比斯的麦地那(Deir el-Medina)村庄的工人力量。哈伦海布的官员玛雅(Maya)翻新了被盗墓贼扰乱的图特摩斯四世(泄)的墓。但在恢复阿蒙祭司职位的同时,哈伦海布又故意重新任命新祭司以防止祭司们形成一个垄断权力,新任命的祭司大多来自于军队,哈伦海布可以依靠他们的忠诚。
 
哈伦海布也是一个多产的建设者,在他统治时期建设了遍及全埃及的许多庙宇和建筑。他拆除了埃赫那顿(孔甲)的纪念性建筑。在卡尔纳克神庙,他重新使用埃赫那顿建筑上的砖块做建筑材料建设了第二座和第九座塔门;并在卡尔纳克建造前所未有的多柱式大殿;完成了阿蒙霍特普三世(不降)时期开始修建的第十座塔门和通往姆特神庙的神道;完成卢克索神庙中从阿蒙霍特普三世开始的不降柱廊和多柱殿建设。

(卢克索神庙廊柱上的哈伦海布浮雕)

哈伦海布(后)和阿蒙神(前)) 
由于没有预料到会登上王位,哈伦海布为自己建设了两个陵墓。第一个陵墓是他还只是一个贵族时在孟菲斯附近的萨卡拉修建的,该墓装饰采用了古王国时期的浮雕风格,其中有用牛拉犁耕地、骑马、埃及书吏登记努比亚俘虏等反映埃及人耕作和战争等许多场景描绘。

(位于萨卡拉的哈伦海布墓中浮雕)
 
另外一个墓是在底比斯帝王谷,编号KV57。这个墓中装饰则是新王国时期的特点,有工笔重彩、工笔白描和水墨画等多种中国国画形式,场景大多描绘哈伦海布法老与传统的欧西里斯、伊西斯、荷鲁斯、阿努比斯、Imentet(孟婆)等神祗们在一起。有描绘哈伦海布(Horemheb)法老向“三皇”献祭的场景,从左到右分别是欧西里斯(戴阿泰芙皇冠,绿脸也代表植物神)、伊西斯(戴牛角太阳盘)、荷鲁斯(鹰头戴红白双冠)。但是墙壁上仍然有一些未上油漆的简单线条底画,显示哈伦海布陵墓还未装饰完成,虽然他在位时间颇长。

(KV57墓壁画)
(KV57墓未完工的壁画草稿)


(哈伦海布墓内和石棺)

哈伦海布在位时期,使埃及重新恢复繁荣,通过重建贸易商队恢复了国外领地。考古学家认为哈伦海布大概没有子女,因为他任命了他的维西尔大臣Paramesse作为他的继承人,这既是奖励Paramesse的忠诚,也是因为后者有儿子和孙子,能够保证埃及皇室的延续。后者继承王位后,改名为拉美西斯一世(Ramesses I),他成为第十九王朝的缔造者。在哈伦海布的君名中有表示选择的符号,这也可能意味着无论他是被图坦卡蒙选择为继承人,还是他继位后要选择新的继承人,选择继承人问题都是他一生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哈伦海布结束阿玛尔纳时期的混乱,拨乱反正,虽然无子嗣传承,但通过选择正确的王位继承人使埃及又重新迎来了第十九王朝的兴盛,哈伦海布无疑是埃及最卓越的国王之一。但在司马迁的记载中,说匈奴是桀的儿子淳维北逃所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关于哈伦海布的血统以及子嗣问题,目前都还是不确定性的问题。但西方考古学家试图证明哈伦海布是“平民出身”,并且把他一尊被破坏掉鼻子的雕像,修复成类似西方人的鼻子。

(被西方人修复鼻子后的哈伦海布雕像)
 

哈伦海布妻子和妹喜


哈伦海布有两位妻子,第一位妻子是阿美尼亚(Amenia),她是一位埃及贵妇,关于她的情况知之甚少,她在哈伦海布成为法老之前已经去世了。1976年,荷兰和英国的多国考古队从萨卡拉哈伦海布墓室中发现了一个雕像上的丢失残片,这个残片是三个握在一起的手。2009年的石膏像模拟分析表明,这个雕像残片与大英博物馆于1839年从萨卡拉获得的一组大型双人雕像完美匹配,因此这组雕像应是哈伦海布和他的妻子阿美尼亚。夫妇俩都穿长袍,戴着假发,是十八王朝时期时髦装束。雕像不同寻常之处是妻子用双手紧握他丈夫的手。雕像出色地传达新王国时期埃及贵族的宁静优雅。这个哈伦海布的鼻子没有被破坏,明显跟西方人修复的鼻子不一样。

(哈伦海布和阿美尼亚雕像)

 
穆特诺杰美特(Mutnedjmet)是哈伦海布的第二位妻子,哈伦海布成为法老后,她成为法老的大皇后。她拥有“世袭公主”、“伟大国王的妻子”、“哈索尔歌手”、“阿蒙歌手”、“上下埃及的女士”、“甜爱”、“淑女”、“伟大赞美”头衔。一些埃及学家推测Mutnedjemet可能与纳芙蒂蒂的妹妹Mutbenret为同一人,即她的父亲阿伊,这样推测哈伦海布就是阿伊的女婿。另一些埃及学者认为没有证据能证明这种假设。哈伦海布的两位妻子阿美尼亚和穆特诺杰美特一起葬在萨卡拉他原来为自己修建的墓中。穆特诺杰美特的木乃伊显示她有过几次生育,墓中她的木乃伊旁边还有一个婴儿木乃伊,似乎这位皇后死于难产。埃及学者认为哈伦海布死时没有直系继承人,根据之一也是来自于此。
 
穆特诺杰美特的名字组成符号有女人(B1)、象莎草卷的石匠工具(Aa29)、有甜种子的豆荚(M29)、代表姆特的有连枷的秃鹫(G15)和两个小圆面包。维基百科上给出了她的象形文字名字,但遗憾未能发现文物上她名字的原图。豆荚符号在埃及一些浮雕和绘画上也有表现。把石匠工具、豆荚、有连枷的秃鹫三个符号纵排,发现与“末”字存在相似之处,加上女人符号推测就是“妺”字。注意“妺(mò)”与“妹(mèi)”是两个不同的字。豆荚符号音标为'ndm’,“妺”字发音可能主要由这个符号决定,穆特诺杰美特(Mutnedjmet)这个名字发音似乎也有“妺”音残留。

 (妺字原型)
根据维基百科描述妺喜,有施氏,又作末喜、末嬉,喜姓,有施氏国君之女,是夏朝末代君主桀的宠妃。夏桀发动大军,攻打有施氏。有施氏国君献出牛羊、马匹、美女,还有自己的女儿妺喜,向夏桀求和。妺喜貌美,夏桀一见妺喜,惊为天人,十分宠爱。她喜作男装打扮,佩剑带冠,参与朝政。夏桀常不顾礼法把妺喜放在膝上,并听从她所言。从此夏桀和妺喜,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不理朝政。妺喜爱听撕裂绢帛的声音,桀为讨好她,把大量绢帛撕碎,又造倾宫,筑瑶台,象廊,玉床。用玉石建造华贵的琼室,以此作为离宫。传说妺喜早年与伊尹有交往,为伊尹派到夏朝王宫的间谍,她促使夏朝灭亡,帮助建立商朝。相关古籍记载有:
  • 《国语·晋语一》: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 《竹书纪年》:十四年,扁帅师伐岷山(一作“山民”)。癸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女无子焉,斫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妺喜,于倾宫饰瑶台居之。

  • 西汉刘向《列女传》:末喜者,夏桀之妃也。美于色,薄于德,乱孽无道,女子行丈夫心,佩剑带冠。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置末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骄奢自恣……颂曰:末喜配桀,维乱骄扬。

  •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常置妺喜于膝上。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

 
关于妺喜的史料记载最早出自《国语》和《竹书纪年》,只是说妺喜得宠,并没有关于妺喜放荡、惑君、裂帛、裸游等恶行。到汉代以后,才衍生夏桀和妺喜纵情声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戏种种说法,并被传为“我国古代第一个高级女间谍。”妺喜也成为后世红颜祸水的第一例证,此后在三代间又陆续出现商代妲己、周代褒姒。因此,当越王勾践差范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的时候,伍子胥进言:“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
 
从穆特诺杰美特(Mutnedjmet)拥有 “哈索尔歌手”、“阿蒙歌手”、“上下埃及的女士”、“甜爱”、“淑女”、“伟大赞美”头衔看,她确实应该多才多艺,美貌优雅,深得哈伦海布(桀)宠爱。有诗称赞妺喜的美丽:“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值得注意的是《竹书纪年》记载“女无子焉”,这与埃及考古方面声称哈伦海布没有子女一致。而且与其他法老有众多妻妾相比,哈伦海布似乎比较专一,仅确认有上面两位妻子。或因为穆特诺杰美特太过美貌,又没有给哈伦海布传下子嗣,而哈伦海布又没有其他妃子,而使他断后,桀又是中国古籍记载的夏朝最后一位国王,因而形成“夏亡”。后人随不断演绎“妺喜亡夏”故事。实际上犹如武大郎和潘金莲本来是一对郎才女貌之人,因为他人误会报复而编撰故事丑化传播一样,夏桀本是一位文物双全的杰出君主,妹喜也是美貌、才艺和品德都兼备的皇后,然则周人为推翻殷商寻找道义理由的实际需要,编撰“商汤灭夏”更大故事就要上演了

四 桀杀关龙逄真相


中国古籍记载与桀有关的还有一个人物叫关龙逄(páng)。《竹书纪年》记载:“(桀)三十年,瞿山崩。杀其大夫关龙逢。”《庄子·人间世》:“昔者桀杀关龙逢。”维基描述关龙逢是夏桀时期的大臣。名逄,又名逢。史书记载,夏桀昏庸暴虐,通宵达旦饮酒作乐,他常常通过黄图劝谏,站立而不离去。夏桀说他妖言惑众,焚烧黄图,将他杀死。另说,夏桀在瑶台作炮烙,关龙逢劝谏,被夏桀炮烙。他和商朝纣王之时被杀的比干常常并称。百度百科则描述关龙逄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千古死谏开先第一人”。
 
未知出处的网文又这样演绎:“发的功绩就是破格提拔当时养马的长者关龙逄为相(关龙逄的祖先是为夏朝饲养牲畜的牧正),使夏朝一度出现复兴的萌芽。相传发继位后,四处访求贤士辅佐。发有一次在田间打猎,正好下雨,于是在附近的民宅里面避雨。屋里一位老人,目光炯然。发和关龙逄闲聊几句,发现他是个人才,就向他请教治国的策略。关龙逄以养马喻治民理政,发愕然而起。发又问关龙逄为君之道,关龙逄说:'作为人君,你要谦恭待人,对人臣要互相敬信,要爱护人才。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安定,社稷宗庙才会稳固。’发回宫后,先提拔关龙逄为大夫,后提拔关龙逄为相。关龙逄不负众望,把夏朝治理的井井有条,使孔甲时期濒临崩溃的经济迅速好转。发临死前,遗命关龙逄辅佐自己的儿子桀。发去世后,桀继承王位,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关龙逄尽忠直言,反而被夏桀杀害。桀更加肆无忌惮,再也没人敢犯颜进谏了。
 
除了发现《竹书纪年》记载桀杀大夫关龙逄之外,并没有发现古籍有对关龙逄更多记载描述。后人传说或演绎虽然多不靠谱,但其中似乎又藏有某些历史信息。对比哈伦海布的统治,他可能除掉了竞争对手Nakhtmin,后者是阿伊(发)指定的王位继承人,与“发(阿伊)慧眼提拔关龙逄”的演绎一致;关龙逄的祖先是为夏朝饲养牲畜的牧正,与Nakhtmin可能是阿伊(发)的儿子或养子也一致(还有一说他是努比亚国王的儿子),因为阿伊可能父亲努比亚人尤亚最初是为国王养马的,因为他有“马的主人”的头衔,而阿伊自己也有“陛下所有马的总管”头衔,还是给国王养马的。Nakhtmin也是来自艾赫米姆(Akhmim),他在图坦卡蒙(皋)时期可能担任过总理大臣或维西尔职务,他的头衔有:“军队的伟大监督”、“两块土地军队的监督”、“派遣军监督”、“有益于国王的真正仆人”、“国王的抄写员”、“心爱主人的仆人”、“国王右手边扇子携带者”、“活在主人名字中的仆人”,这些头衔是在图坦卡蒙墓中Nakhtmin贡奉的五个随葬俑上发现的,其中“军队监督”似乎专门是针对作为军队总司令的哈伦海布。他的母亲从一个雕像上已知叫Iuy,是伊西斯的歌手,她被认为是阿伊(发)的第一个妻子,也可能是纳芙蒂蒂和穆特诺杰美特的母亲。Nakhtmin在艾赫米姆立的石碑被污损,他的墓从来没有被发现,可能是受到了与阿伊墓一样的被毁坏对待。
 
维基上给出了他名字的象形文字符号,组成符号有:水波纹、代表木头的树枝符号、筛子或胎盘符号、小圆面包,以及敏神名字符号。敏(Min)神名字符号有敏的徽章、旗杆和代表敏神的形象符号。埃及敏神崇拜起源于公元前第4个千年的前王朝时期,是生殖神和创造神,是神祗和人的创造者。在中王国时,敏神的重要性开始上升,敏神右与荷鲁斯神紧密联系,形成敏-荷鲁斯(Min-Horus)神。在新王国时,他又与阿蒙神融合在一起,形成敏-阿蒙神。他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他最经常表现的形式是一个左手握勃起阳具的男人形象,右手举连枷,头戴阿蒙神形象的双羽冠,脖子到胸前有交叉的两个红丝带,还有一个红丝带从冠帽上直接连到地上,这被一些人认为代表了性能量。作为男性神形象,在新王国时期的法老登基仪式上、国王渴望能射精播种并且保证尼罗河每年泛滥时,敏神都备受推崇。在收割季节开始时,有个庆祝敏神离开的节日,敏神形象会从庙宇中被拿出带到田地上。敏神最强的崇拜中心是在吉夫特(Coptos)和艾赫米姆(Akhmim),在那里有节日庆祝他的诞生,节日时有公众游行和对他的供奉活动。同样来自于艾赫米姆的Nakhtmin在他名字中加进了敏神的名字符号。敏神形象符号与“逄”小篆字形的右边部分非常相似,其左边部分应是Nakhtmin名字中其余部分符号组合流变。判断Nakhtmin正是关龙逄!在道家文化中,“龙”确实又与男人阴茎存在等同联系,“关龙”寓意把精留住,因为Nakhtmin名字与敏神关联,推测“关龙”或由此衍伸而来。

(逄的名字)
 
而艾赫米姆(Akhmim)象形符号可能是“瞿”字原型。判断所谓“瞿山崩。杀其大夫关龙逢。”,表明关龙逢来自于瞿山,也就是艾赫米姆。
 
到此真相很清楚了,所谓“历史第一名相”关龙逄真实身份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阿伊(发)的儿子或养子,或是努比亚人后裔。从尤亚、阿伊到Nakhtmin至少三代都是负责为国王养马的,但这几个“弼马温”作为外戚最后都掌握了大权,阿伊甚至做了法老,他指定Nakhtmin(逄)作为王位继承人,与军队总司令的哈伦海布(履癸)发生直接竞争冲突,最后Nakhtmin可能被哈伦海布杀死,哈伦海布并派人污损破坏了阿伊父子墓。哈伦海布走出这一步,也可能是为排除阿玛尔纳时期努比亚血统的人胡作非为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历史开了一个很大玩笑,由于桀(哈伦海布)被描绘成了一个负面人物,以致妺喜和关龙逄人物形象也整个发生了颠倒!

到此,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王表顺序对应、身份对应、桀履癸文字识别与自身验证、妺喜人物和名字辅助验证、关龙逄人物和名字辅助验证等所有与夏桀有关的记载证据链验证,从二重证据法科学逻辑出发,可以100%确定哈伦海布就是夏桀。反过来,确定了哈伦海布就是夏桀,我们可以看到后人对夏桀的残暴演绎基本是不真实的,除了针对阿伊父子之外。这种对夏桀残暴演绎是基于周人编造“商汤灭夏”而附生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哈伦海布即夏桀通过挑选接班人,实现政权平稳交接,并未发生任何战争或武力篡夺政权的事件发生。这进一步证明“商汤灭了夏桀”是子虚乌有!编造证据更明显,比如把夏桀名字中“履”给安到成汤头上。
 
你还有哪些疑问呢?欢迎理性留言评论。

更多参考

  1. 我是如何发现良渚玉器上“鸟站祭坛”符号与古埃及国王名字关联的

  2. 我是怎样考证夏朝的:从康字破译说起

  3. 我是怎样考证夏朝的:孔甲乱夏定位与孔甲名字破译

  4. 我是怎样考证夏朝的:图坦卡蒙名字破译和其故事

  5. 孔甲乱夏和一神教起源

  6. 《发现夏朝》有哪些证据证明“商汤灭夏”是伪造的故事

  7. 古埃及有哪些“夏都”地名复制到中国?


作者简介

刘光保,网名兵策儒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本硕毕业。在IT行业工作超20年,曾先后担任IBM i 操作系统项目开发的Team Leader和神州数码融信技术总监等职务。大约从2005年开始,关注研究分子人类学,发现了全球人类文明同源假说背后的基因联系,从而激发探寻华夏文明起源的兴趣,进而通过文字识别解读的“二重证据法”,破译了古埃及夏朝史,2017年底出版了《发现夏朝》一书。待出版《共命之鸟》一书,全书基于考古学和分子人类学的科学证据,将进一步论述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的由来,以及与东亚人种的早期联系,证明全球文化是属于同源传播,在全球数万年时空背景下,论证人类是如何从旧石器时代一步一步走向文明阶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