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巫蛊之祸”的背后,是封建背景下对外戚势力高度敏感的汉武帝

 花间挹香 2019-12-27

“巫蛊之祸”的背后,是封建背景下对外戚势力高度敏感的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个“矛盾”的皇帝,他可以控制住手握兵权的大将,可以镇得住朝堂上的悠悠众口,但却又被如“跳梁小丑”一般的方士骗得团团转,这和他“怕死”,“贪恋权力”从而试图求得“永生”的痴心妄想脱不了干系。为了“永生”,汉武帝开始接纳方士们编造的谎话,封建迷信因此得以侵蚀西汉高层贵族,“巫蛊”更是让人提心吊胆。

“巫蛊之术“是一种害人的把戏,古人认为将木制的人偶埋在地下,通过巫师与鬼神沟通,就可以借助鬼神的力量除掉他人。这一迷信思想在汉武帝时期传播颇为深远,带来的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就是”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诬告使用”巫蛊之术“,百口莫辩的太子最终不得已发动兵变,与汉武帝反目成仇。

“巫蛊”是这场政治事件的催化剂,但却不是这场事故的决定性因素,导致这场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卫太子”集团的不断做大让汉武帝异常关注。这种过度的精神紧张让汉武帝没能够做出最理性的决定,反而被奸佞小人所蒙骗,最终才会发生父子间兵戎相见的惨剧。因此,要了解巫蛊之祸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必须要分析外戚对汉武帝的影响。

来自外戚的压力

武帝刘彻并非景帝的嫡长子,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是轮不到汉武帝做皇帝的,但由于得到了馆陶公主刘嫖的支持,汉武帝最终当上了皇帝。由外戚帮助才得以上位的武帝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外戚专权的危害。虽然太史公等人对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等外戚颇有不满,但实际上武帝对于外戚从来没有放松警惕。

“巫蛊之祸”的背后,是封建背景下对外戚势力高度敏感的汉武帝

巫蛊之术

在重用外戚的同时,武帝也严防着外戚势力的膨胀,这样的用人方式使得卫青、霍去病等颇有能力的外戚在为西汉发光发热的同时,也不至于危及到武帝的皇权。元朔五年,武帝拜卫青为大将军,由于卫青军功太盛,就连他尚在襁褓中的三个幼子都被封侯,与此同时,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汉朝皇后,卫青的侄子刘据已经做了五年太子。卫家势力之显赫,可以说是除了刘氏皇族之外的西汉第一家族。

为了避免外戚专权,汉武帝开始有意疏远卫家,在后宫之中卫子夫年老色衰,皇后地位摇摇欲坠,在军队中,汉武帝开始提拔霍去病,卫青军中第一人的地位不保,在霍去病死后,武帝又大力提拔李广利,压缩卫青在军队的影响力。武帝打压卫家有两个原因,第一,太子刘据意见和武帝多有不同,武帝更是认为太子“不类己”,如果太子等不及要逼武帝禅位,卫家将会是太子最有力的后盾,第二,如果卫家有意“反客为主”,再不打压卫家,刘氏天下很可能丢在汉武帝的手中。

卫青当时风头正盛,就连汉武帝也没有勇气直接罢免卫青,只能不断地提拔新人分化卫青的权力,霍去病也好,李广利也罢,总之不能让卫青在军中一家独大。对于外戚势力的极速膨胀,汉武帝非常困扰,而汉太子刘据的地位更为尴尬,他既是皇权的代表,也是卫家的核心成员,他也因此在这场外戚风波中受到牵连。

背景:巫蛊之风盛行

汉武帝推崇儒家,使用法家,却又迷信鬼神,在对“永生”的极度渴求之下,汉武帝一次次被“方士”蒙骗,将士靠军功封侯需要奋勇杀敌,斩杀了足够的敌人方可封侯,飞将军李广终其一生也没有达成封侯的心愿。但对于”方士“来说,他们只需要几句花言巧语就可以轻易地受封。在被李少君、少翁相继欺骗后,武帝又被栾大所欺骗,封其为”乐通侯“,下嫁皇长女于他。

“巫蛊之祸”的背后,是封建背景下对外戚势力高度敏感的汉武帝

武帝刘彻

由此可见,武帝对于“永生”的渴望已经使他失去了理智,凡是涉及到“神灵鬼怪”之事,武帝都会格外重视。这样的大环境难免就被某些有心之人利用,除了前面所提到了利用武帝求“永生”之心骗取钱财,巧夺富贵的李少君、栾大等人,还有借用这种大环境作为政治斗争武器之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巫蛊之祸”的直接推动者——江充。

江充集团——“巫蛊之祸”的直接推动者

江充对太子下手的原因在于与太子“有怨”,看见武帝愈发老迈之后,江充认为太子若即位,他必定难逃一劫,所以有必要先下手为强,除掉太子。但此时的江充也不过是个小臣罢了,就算除掉了太子他也不能再进一步,可若是未能除掉太子,江充插翅难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江充如此有信心且干脆利落的对太子动手呢?

一,武帝给江充传达了错误的讯号

据《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中记载,武帝之子刘弗陵是赵婕妤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的,武帝对此非常惊奇,因为听说“尧”也是十四个月才出生,于是命其所生门为尧母门,尧是上古圣君之一。汉武帝如此命名难免会让江充等人误以为太子不再受宠,而武帝有“易嗣”的念想,这种错觉使得江充放下了思想包袱,下定决心对付太子。

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

但实际上,武帝应当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虽然资治通鉴中有武帝认为太子“不类己”的记载,但在其后却表示了武帝对太子的满意。武帝认为太子“不类己”的原因在于太子的政见与他多有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武帝不支持太子的思想。武帝在位54年,有44年都在和匈奴打仗,在他人生的晚年,对于匈奴的国策已经逐渐开始改变,战争不再是主旋律了。

同时武帝也意识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穷兵黩武”,而他在位期间和匈奴战争不断,文景之治留下的太平盛世已经满目疮痍,也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所以,汉武帝对于太子其实是比较满意的,“不使朕忧”更是可以看到汉武帝对刘据未来的作为充满期待,可见不太会有换太子的想法。

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

“巫蛊之祸”的背后,是封建背景下对外戚势力高度敏感的汉武帝

巫蛊之祸

在另一方面,刘弗陵的出生就算再不凡,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而刘据却已经当了多年太子,对于各方势力之间的斗争认识不是刘弗陵可比的。若是舍弃一个培养多年的接班人,而去选择一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那未免也太荒唐了一些。汉武帝对于“卫家”的打压并非针对太子,而是剪除太子的羽翼,避免太子因为“等不及”而发动兵变,从汉武帝的内心深处来说,他应该是对刘据充满了期待的。

二,信息堵塞成为了“巫蛊之祸”成功的客观条件

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汉武帝时期曾经多次发生因为信息错误而带来惨剧的例子,其中流传度比较高的有李陵投敌的故事。李陵被匈奴俘虏之后,汉武帝派公孙敖深入敌境接回李陵,但公孙敖因为没有找到李陵而对汉武帝谎报军情,假称李陵在为匈奴练兵,武帝一怒之下诛杀李陵全族,此事导致李陵与西汉彻底决裂转而投向匈奴的怀抱。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非常重要,李陵就是因为被公孙敖误传军情而全族被诛,在“巫蛊之祸”中太子刘据与武帝近在咫尺却始终不能够进行交流,最终被逼起兵。

巫蛊之祸中有两次信息传递被阻断,第一次是太子想主动前往甘泉宫向武帝解释,但被江充阻拦未能成行,只能发动兵变。第二次是汉武帝在听说刘据起病后,派人前往召见刘据,但使臣因为“畏惧”而不敢前行,反而直接谎报军情,称“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归逃”。至此,太子刘据和武帝刘彻之间的信息差产生了,武帝对太子谋反一事信以为真,父子二人终于兵戎相见。

小结

“巫蛊之祸”本身是一个误会,这个误会是由于汉武帝过度紧张所造成的,但即便如此,它也有挽回的余地。武帝对于太子是喜爱的,但由于“卫家”的发展,武帝为了避免外戚专权,同时也为了防范太子而削弱外戚。可以说,武帝爱太子,但他又不敢信太子,只有当太子失去威胁他的力量,他才可以安心。同时在“永生”的诱惑下,晚年的汉武帝疑心病愈来愈重,尤其是涉及到“鬼神”之事,正因为如此“巫蛊”二字才能成为这样一桩滔天血案的导火索。

江充集团是“巫蛊之祸”的具体实施者、推动者,但他们之所以敢于采取行动,还是在于汉武帝日常的行为,如宠爱刘弗陵、猜忌太子等给了他们一个错误的信号。否则想必江充等人也没有胆量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最终由于江充阻拦,使臣胡说使得武帝和太子之间不能够进行交流,同时武帝对刘据产生了更大的误解,因此让本可以避免的“巫蛊之祸”成为了既成事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