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佳 作 欣 赏 ] 在地铁站 ‖ 埃兹拉•庞德

 摄影与诗歌 2019-12-27

《在地铁站》
作者:[美]埃兹拉·庞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赏析《在地铁站

文 / 王学东

  比起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庞大而且难懂的长诗《诗章》来说,他的《在地铁站》简直渺小得可怜,仅有两行。但是,这一首小小的短短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其地位并不亚于其宏伟的《诗章》,是可与《诗章》相提并论的杰作。

  庞德对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展有卓越贡献。庞德是美国诗人,后定居于伦敦,便成为伦敦文坛以致欧洲文坛上运行的中心。首先以美国为阵地,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是西方现代诗歌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他不但是意象派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也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一个颇具份量的人物,为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庞德,西方现代文学重量级的作品的出现时间要么推迟,要么即使出现也一定逊色得多。他对全面修改了艾略特的《荒原》,使之成为西方现代诗歌史上无可比拟、难以超越的经典。

  作为意象派诗歌的重要作品《在地铁站》,不仅是庞德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令人惊奇的是,就是这短短的两行诗,却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强烈的好奇心,出现了众多的翻译版本,堪称诗歌翻译史上的一大奇迹。如赵毅衡译为“人群中这些面庞的闪现;/湿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飞白的《在地铁车站》译为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罗池译为 “人潮中这些面容的忽现;/ 湿巴巴的黑树丫上的花瓣。” 裘小龙译为“人群里忽隐忽现的张张面庞,/黝黑沾湿枝头的点点花瓣。”和“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 /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 张子清译为“出现在人群里这一张张面孔;/湿的黑树枝上的一片片花瓣。” 江枫的“这些面孔似幻象在人群中显现; /一串花瓣在潮湿的黑色枝干上”郑敏的 “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流沙河译为“人群里这些脸忽然闪现;/花丛在一条湿黑的树枝。” 余光中译为“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鬼影;/潮湿的黑树枝上的花瓣。” 洛夫译为“人群中千张脸空的魅影;/一条湿而黑的树枝上的花瓣。”张错译为“人群中一张张魅影的脸孔/湿黝枝干上片片花瓣” ……。杜运燮的《在一个地铁车站》有两种译本,一是“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二是“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 其第二种翻译广为流传。中国诗人对于这一首诗歌的翻译热情表明,这首短诗不但是在西方现代诗歌中具有重要的作品,而且对于中国现代诗歌如何古典诗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铁站》的创作经过也像这首诗一样简单。1913年,庞德经过巴黎的地铁站时,面对涌动的人群时勃发出了创作的冲动。最初,他写出了30行的诗歌,但是经过多次删改后,就剩下现在的两行:“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不过,这短短的两行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与诗人独特的诗歌美学。

  庞德在这首诗歌中首先围绕着“面孔”,为我们构筑出了含蓄而又精确的“面孔意象”。与众多意象派静止的意象世界相比,这是一个动态的意象。诗歌将一张一张面孔排列在一起,同时让面孔不断推动面孔,使图画中的面孔具有了多样感。这就是“面孔显现”,似乎就是在一个镜头前,地铁站的乘客来来往往,人的面孔不停的出现一样,呈现出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意象,展示了诗人对于现实的摹写本领。而“花瓣”的比喻,又让面孔的形态获得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存在形式。最后,诗人还加入了“湿漉漉”的触觉感和“黑”的视觉感,就让这一意象更加饱满。这正是庞德对于意象派的第一个原则的体现,直接面对“意象”或者现象,并对这一具体的、日常的、客观的意象进行真实描写。所以地铁中、来来往往的、不断地呈现着的“面孔”这样的意象在动态中、触觉中、视觉中得以准确、精确地陈述和描写,体现了意象派对于“意象”的独特审美。同时,这样一幅动感的图片,又有着丰富的象征和神秘意义。因为这一“面孔”是不真实的“幽灵般呈现”。所以,这一“幽灵般”的面孔就在现实的、具体的、精确的现实“面孔”上附加了神秘的意义。“面孔”变得似真非真、以幻亦真、朦朦胧胧,而且还有着鬼影憧憧般的感受。但是,庞德在他的具体现实意象之中加入了这一具有象征色彩的表达,正是对于意象的丰富,也由此让这一意象更加丰满,让人不断地揣测意象背后的象征本质。由此,《在地铁站》,如油画一样,刻画出了一幅有层次的、多维度的意象图片,而且这还是一副有着深刻象征意义的图片,体现了意象派对于意象、客体的尊重。

  在“面孔”这一意象后面,呈现的是庞德深刻的生命之思。庞德在《在地铁站》中冷静地面对“面孔”,精确地去“描写”面孔,而不是铺张地、夸张地展示。这就是要反对感情的不节制和感情的泛滥,而从滥情、浪漫回到了对于生命的理性思考,特别是要在精确的意象中瞬间直击到生命和世界的真谛。这首诗歌的核心就是对“花瓣”一样“面孔”赞美,对于灿烂生命的赞美。因为这两行诗,其落脚点是“面孔”与“花瓣”,是以这两组词语为中心,而形成诗意的。期待如花的生命、讴歌如花的生命、走向如花的生命,这样一个生命的主题正是《在地铁站》的主题基调。但是生命虽然如花,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短暂的生命,随时会消失,成为一个幽灵。所以对于生命短暂的哀伤之感又孕育于其中,使该诗的主题趋于复杂。更严重的是,生命之花瓣,又陷入“湿漉漉”、“黑枝条”的困境之中,而并非生活在阔大的自然之中。这对压制生命自由、限制生命茁壮的现代城市,以及现代文明如地铁,诗人又展开了强烈的批判之思。所在,《在地铁站》中,诗人的意象尽管去掉了装饰性、修辞性的词语,但是却呈现了诗人特有的生命之思。就在这样短暂的一瞬间中,庞德展开了对于自由生命、健康生命的追求。

  在这一首短诗中,还体现了诗人庞德对于语言的尊重,特别对文字自身魅力的彰显。诗人从30多行诗,精简到2行,体现了诗人对于形容词、名词的精准选择。诗歌中共 14 个单词,但每个词语都张弛有度、极为准确。其中三个介词是of、in、on;四个冠词是the、these、a;两个形容词是wet,black;五个名词为apparition、faces、crowd、petals、 bough,这些精确的词语,不但呈现了精确的意象,而且传达了意象背后的本质。这些词语之间的搭配也恰到好处,用词也极为精准,体现了意象派用字要精准的特色以及对于词语选择的特别的要求。

  总之,这首《在地铁站上》是庞德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作品,而且也是意象派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和经典作品。在具体简单的意象中,体现了意象派诗人对于意象与文字的独特审美追求,而且也传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现代生命之思。短短的《在地铁站》,成为西方现代诗歌中的一朵相当耀眼的小花。

诗人简介: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Hamilton College)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以后于1902年,1906年及1908年先后共四次去欧洲。1908年定居伦敦,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 * * * *

文艺是你内心的生活态度

摄影·诗歌·艺术·电影·音乐 | 微信·zzw-1028


《摄影与诗歌》 编辑组

主 编: 黎明的酒杯 、荐稿:兰戈

排版:王林燕、题图摄影:Rui Palha

2015.12.28

© 版权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