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涩脉(阴)_《脉诀汇辨》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9-12-27

体象 

涩脉蹇滞,如刀刮竹;

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涩者,不流利之义。

《素问·三部九候篇》曰∶

“参伍不调者病。”

谓其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


《脉诀》以轻刀刮竹为喻者

刀刮竹则阻滞而不滑也。


通真子以如雨沾沙为喻者,

谓雨沾金石则滑而流利,

雨沾沙土则涩而不流也。


时珍以病蚕食叶为喻者,

谓其迟慢而艰难也。


主病 

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左寸涩者,心痛怔忡。

涩在左关,血虚肋胀。

左尺得涩,精伤胎漏。


右寸涩者,痞气自汗。

涩在右关,不食而呕。

右尺得涩,大便艰秘,腹寒胫冷。


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两者同质异名。


况血为阴液,

多则滑利,少则枯涩,

势所然也。


精也,血也,

皆属于阴,故共主之。


借以供神明之用者血也,

血少则不能养心而痛作;

积久而加以惊疑,

则怔忡至矣。


肝为血海,

血少则不能自荣,

而所部作痛。


肾伤则精无余蓄,

男子溲淋,

人血败胎漏,

真阳丧矣。


肺家真气既亏,

胸中不能营运,

则为痞塞;


不能卫外而为固,

则汗时自出;


出则液耗,

谓之脱液;


漏而不止,

卫气散失四肢厥寒,

谓之亡阳;


阳亡液脱,

故亦主涩。


血少则脾阴弱而食减呕作,

甚而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或随食随吐。


胃无余液,血少则津液枯,

无由下致,而大便艰。


腹寒胫冷,

皆缘血少

不获随真阳之气以营运耳。


兼脉 

涩而坚大,为有实热;

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涩本血少而再得坚大之形,

乃邪火炽甚,阴不胜阳;


若仅见虚软,

此属无根之火熏灼耳。


或因忧郁,或因浓味,

或因无汗,或因妄补,

气腾血沸,清化为浊,

老痰宿饮,胶固杂糅,

脉道阻涩,不能自至,

亦见涩状。


若重取至骨,

似有力而带数,

以意参之于证,

验之形气,

但有热证,

当作痼热可也。


按一切世间之物,

濡润者则必滑,

枯槁者则必涩。

故滑为痰饮,涩主阴衰,

理有固然,无足辨者。


肺之为脏,气多血少,

故右寸见之为合度之诊。


肾之为脏,专司精血,

故右尺见之为虚残之候。


不问男妇,

凡尺中沉涩者,

必艰于嗣,

正血少精伤之确证也。

故女人怀子而得涩脉,

则血不足养胎;

如无孕而得涩脉,

将有阴衰髓竭之忧。


伪诀云∶

“指下寻之似有,

举之全无。”

则是微脉而非涩脉矣。


叔和谓其“一止复来”,

亦有疵病。

盖涩脉往来迟难,

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


又曰∶

“细而迟,往来难,且散者。”

乃浮分多而沉分少,

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


须知极细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

浮而且细且软为濡脉

沉而且细且软为弱脉

三者之脉,皆指下模糊,

有似乎涩,而实有分别也。


然一脉涩也,

更有外邪相袭,

使气分不利而成滞涩,


卫气散失,

使阳衰不守而成虚涩;


肠胃燥渴,津液亦亡,

使血分欲尽而成枯涩;


在诊之者自为灵通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