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临帖|王友谊临《师酉簋》

 嘟嘟7284 2019-12-28

—— 推介语 ——

王友谊先生是当今篆书名家,他以西周金文为主要研究方向,兼及其它时期的书法风格延伸,开创一种独特的艺术面貌,尤其以金文为载体的艺术风格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也开创了大篆体系的“正大气象”之风。

临《师酉簋》这一作品,王友谊先生采取与铭文相同的章法进行临摹,整体上还原了了《师酉簋》的原章法,在字形处理上更为凝练、厚重,部分字形也进行了字势的变化与统一,尤其是临摹后半段的“命”、“休”、“其”等字做扁化处理,而如“年”、“万”、“黄”、“尸”等字又做了拉长处理,种种变化是为了整体上的统一,别开生面,真正表现了“临摹即创作”的艺术观念。

从前半段的凝练用笔到中后部的恣肆变化,铺锋、提笔、绞合等用笔处处可见,给学习的人提供更多的借鉴,大篆的用笔不是一种,而是变化万千,且融于一体,可以说这样的笔法集合了多种书体的表现,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中汲取更多学习素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友谊先生表现的《师酉簋》!

——艺间教室 推介


——关于《师酉簋》——


《师酉簋》是西周中期的一件青铜器。通高22.5厘米、口径19.1厘米、足径20厘米,重4.94千克。

《师酉簋》最迟在清代中后期即已出土面世,传世共有四件,一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余三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四件师酉簋的大小、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应属同时铸就并成组搭配使用的一套青铜礼器。这套礼器器形典雅庄重,铭文书体优美、规范,具有颇高的考古、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值得学界充分重视。

盖内与器内底对铭107字,分11列,每列9至11字。铭文记载的是一次廷礼册命的事件,其大意为:周王元年正月,王在吴地,到达吴的太庙并主持师酉的册命典礼。公族之官 釐作为典礼的宾佑,引导师酉进入庙门,站立于庭院之中。王召史官墙宣读册命书:“师酉,管理你的祖上世代管理的城市官员邑人和王的近卫部队,部队中包含西门、秦、京、弁狐等地的夷人。赐你大红色的蔽膝,配有红色的带子,还有一套马笼头。日夜恭敬其事,不要荒废我的任命。”师酉拜谢,叩首。为报答和宣扬周天子伟大而美好的任命,师酉制作了这套铜簋, 用来祭祀其亡父乙伯、亡母姬,并希望其子孙后代万年永远宝用这套吉金彝器。

师酉簋的器形、纹饰、铭文皆表现出显著的西周中晚期特征,结合铭文中出现的年代信息和人物线索推测,铭文记载的册命事件应发生在周懿王元年(前899)或周孝王元年(前891)正月,该组铜器的铸造也大致发生在这一时间之后不久。

西周早期的金文作品,无论首尾尖细或头粗尾细的线条处理,还是有意为之的波磔肥笔,金文均显露出浓郁的晚商遗风。西周中期是金文书法走向线条化、简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时期。商代和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方圆曲直变化显著,常见修饰性的肥笔,这很大程度上源自早期象形文字的仿形特性。随着金文文字本身的发展以及金文书法艺术的日益成熟,肥笔现象迅速减少,西周金文呈现出规范化、线条化的倾向。

《师酉簋》铭文字数多达百字以上,篇幅相对较长,其书法结体匀美、笔意纯熟,可以看作是西周中晚期金文的典型代表。在行文布局方面,铭文在保持纵向自然成列的同时,并未勉强追求横向文字的整齐划一,避免陷入呆板窠臼;在字形字体方面则方圆兼施,错落有致,“太”“庙”“公”“族”等字的收放对比和笔法处理使铭文保留了婉转流畅、跳跃灵动的意趣。认真审视细节,还能发现《师酉簋》铭文中保留了许多过渡时期的特殊现象。如“年”“釐”“册”“秦”“朕”“宝”等字,某些部位还保留着早期金文中的肥笔孑遗,但已退化为复笔所画的圆点;此外,“文”字字形则沿用了典型的西周早期样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师酉簋》的器盖铭文仅有轻微锈蚀,字口清晰可辨,文字宽博雅致,堪称研究、欣赏、学习西周中期金文书法不可多得的珍稀范本。

扫描二维码观看王友谊临摹《师酉簋》现场视频


——王友谊临《师酉簋》全景——


才(在)

各(格)

大(太)

鸿(无 氵)

乎(呼)

令(命)


尸(夷)

且(祖)


西

尸(夷)


尸(夷)

尸(夷)

尸(夷)


尸(夷)

新(薪)

易(锡)

女(汝)



令(命)

不(丕)


白(伯)

(上宫 下九)


子子

孙孙

临西周晚期师酉簋铭文

岁次己亥十月初九晨起日课

褆书斋主人友谊并记之

THE

END

排版|艺间小编

文案|艺间团队

艺间教室,让书法学习变得如此便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