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子写序】第一辑:心灵深处的澄澈之美——马建华诗文集《明月松风入我书》序|英子评诗微刊第二十八期

 WENxinHANmo 2019-12-28

心灵深处的澄澈之美

——马建华诗文集《明月松风入我书》序

       认识马建华先生是去年初的事情,仅仅一年多的相处,对他真诚待友的为人之道欣赏备至,更是欣赏他对诗词的执着与痴迷。他学诗六年有余,勤于笔耕,虚心好学,加之江南水乡赋予的天生灵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诗词染上了江南才子独具的色彩。《明月松风入我书》诗文集是他几年来学诗的结晶,从体裁上分,主要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词、联、古风和赋等等,足见马建华先生诸体兼善。笔者曾经说过:“马建华是溧阳诗坛的一匹黑马,活跃丰富了溧阳的诗词文化。他善于驾驭各种体裁,真可谓游刃有余也。”今统览马建华诗文集,发现他笔下的题材亦是丰富多彩,人事景物无所不写,尤以家乡风物为多,体现出一种澄澈之美,而这种诗词美感,是从心灵深处散发出来的,遂从以下几方面与诸位分享:


一、描摹山水,空灵之美

       山水田园诗是此书的主要部分。马建华善于捕捉山水之灵性,以灵动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空灵的山水田园画卷。

      1、江南风情,旖旎风光

       江南风情是这部分内容的重中之重,他把对家乡的无限深情全融入到字里行间里。每一首轻灵的诗篇都饱含着诗人对故园深深的爱意与自豪。这部分的佳作甚多,如以下诗篇让人爱不释卷:

秋  夜

碧溪云影渡,素月水中流。
瑟瑟霜风起,闲听北雁啁。

       无需交代地点,通过诗中特有的景物描写即可感受到江南秋夜的肃清之境。起承以碧溪水为中心,云影渡水,素月流华,互文相映,营造了清幽的夜晚。转结以霜风带出北雁之啁鸣,深化了秋之萧瑟。“闲听”表现了作者的淡然之境,以秋夜的清幽萧瑟反衬出自身的闲适心境,正是体现了作者“以不变应万变”之人生观。同样是云、水、月、雁等相似的意象,作者在《无题》一诗中营造出了不一样的意境:“浮云连万水,新月出千山。苍宇一孤雁,声声过五关。”


太湖寻春

一水摇光映碧空,烟波远入白云中。
疏枝浮影余香在,隔岸桃花已浅红。

       春天何处寻?诗人在太湖寻春的“足迹”很是巧妙:太湖之水摇曳着春光点点,映照着碧空,烟波渐渐散去,飘入天边的白云之中;疏影的余香还在,隔岸的桃花已经泛红——春天来了!起承动景,转结静景,动静相宜,画面层次感强,且色彩鲜明。全诗借景抒情,喜悦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无独有偶,在仙女湖畔寻春,诗人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仙女湖畔寻春

(一)
云水烟汀鹭影重,一堤花雨一堤风。
寻声暗问晓莺处?醉入樱涛柳浪中。

(二)
细雨才过杨柳堤,十分春色惹人迷。
蝶衣桃面风中舞,引出黄莺恰恰啼。

       马建华对自然界的捕捉能力很强,不同时节的景物变化在其笔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晚春时节,他写道:“又是一年春欲尽,落红脉脉嫁斜晖。愁浓最是窗前柳,便作雪花和泪飞。”(《晚春》);初夏时节,他写道:“剪破春风池燕杳,嫩黄不在翠烟流。一枝俏立江南雨,滴出吴侬细细愁。”(《初夏即景》)如此细致入微的描写,缘于他对江南的深刻体悟。他的梦里水乡总是那么含情脉脉:

梦里水乡

(一)

风细荷香月泛舟,疏枝摇影柳含愁。
鸣蛙不解相思苦,夜半星眠犹放喉。

(二)
点滴石阶绵雨长,拱桥横卧柳烟旁。
霞裳云鬓溪舟上,泼尽江南水墨香。

(三)
斜阳又隐彩云峰,极目天涯横碧空。
一捧荷塘故乡月,几多愁思手心中。

       江南水乡因水而温柔,亦因山而伟岸。在马建华的《丫髻山三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重来丫髻访红楼,昔日将军意气稠。脚跺平冈雪波涌,剑挥青岭黑金流”的将军楼;可以感受到“翘角飞檐倚山立,烟云环绕鹭穿行。当年醉卧将军处,月夜松涛十万兵”的将军亭;可以感受到“山前静卧看阴晴,槛下依然秋月明。一跺银波涌千尺,当年夜夜辘轳声”的将军井。

       马建华描写家乡风物的七绝佳篇较多,五律佳作亦不少,如:

己亥新春燕山赏花灯
佳节天开霁,风掀燕岭纱。
春丛燃碧树,河汉溅银花。
澄澈三千界,温馨十万家。
因听箫鼓彻,未觉月儿斜。

       此律描述了诗人己亥新春于燕山赏花灯的情景,语畅意浓,情态毕现。首联写晴朗的天气,暗示美好的心情,“风掀燕岭纱”拟人形象;颔联继续写景,“燃”“溅”两动词自然恰切,“碧树”“银花”色彩分明,从而营造了浓烈的节日气氛;颈联由景入情,意境开阔;尾联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的留恋之情,进而说明了燕山花灯的喜人气象与热闹的情景。全诗自然流畅,不事雕琢,给人一气呵成之感。此情此景,与《燕山公园漫步》形成鲜明的对比:“叶落枝横鸟不惊,空山风啸起回声。愁云枯水无颜色,一缕斜阳独有情。”


      在《咏溧阳北山神女》一诗中,他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北山神女的别样风采:“拾翠编丫髻,扬波妆镜台。浮云频与戏,飞鸟竞相陪。已忘楚王梦,还怜宋玉才。千年望霜月,几度湿莲腮”;在《金濑春晖鸥波寄兴之湖亭咏怀》一诗中,他将诗友们的意兴表现得淋漓尽致,尤以颈联为佳:“秋色盈金濑,湖亭吟帜悬。弦歌黄竹里,诗涌碧波前。风叠千层翠,鸥飞一棹烟。鸾箫催梦醒,日落白云边”;在《冬游丫髻山晶阳风景区》一诗中,他表现了晶阳山庄的静谧美好,虚实相生,亦是以颈联取胜:“深冬雨初霁,丫髻翠如烟。婉婉林间鸟,涓涓石上泉。疏风回雁塔,古木拨云弦。夜揽晶湖月,晓听山寺禅”;在《观燕山秋色晚归吟》一诗中,他将月之清气带回了家,结联甚是有味:“雨霁燕山翠,风轻蝉柳喧。平湖抹霞色,碧野画秋痕。遥想渔樵乐,却寻松竹魂。持琴归月晚,清气满柴门”;在《老村》一诗中,他借景抒情,将故园之心表现得婉转深沉,亦是结联出彩:“斑驳老墙影,几回随梦寻。野池流夕照。旧鸟啭乡音。月望茅庐远,歌飞草径深。行囊奈何重?一半故园心”;而《原上》一诗,则显得活泼有趣,颈联含义颇丰:“春姑娘出嫁,风小伙为郎。篱畔莺吹乐,池边柳伴娘。云开千朵锦,梅赠一枝香。最喜新芽嫩,万头争探望”。

      江南冬景在马建华的笔下不多见,然《濑江雪》写得独具特色:

濑江雪
又到江南初雪泠,草烟云气沁芳馨。
琼瑶拂面若无骨,玉絮凌空却有形。
闲染青枝几分素,轻扬银汉满天星。
弄梅摇竹恰成韵,合在樽边细细听。

       此律描写了江南初雪的轻盈之态,表达了淡淡的喜悦之情。首联总写初步感受;颔联自下而上,调动触觉和视觉,道出雪花的质感与形态;颈联写出雪花的颜色和数量,动静相宜;尾联道出雪与梅竹自是一家,恰成清雅之韵,为诗人所爱,且在樽边细细聆听。全诗章法有致,笔法灵活,情景相生,感染人心。

       马建华这部分的作品亦有不少佳句让人难忘,如“人间处处有春色,莫使红尘把景遮”寓理深刻(《溧阳仙女湖春色二首之一》);《临江仙·濑江春色》的两结甚是入味:“云于天际合,花在镜边明”“香风噙素蕊,落在鬓间轻”;《鹧鸪天·立夏》的下片结趣味横生:“只因早约黄昏雨,误了今宵蛙弄弦”。

       马建华写家乡风物的作品量多质优,正如他在《题仙女湖采风联》所言:“沐万缕霞光,携几处莺歌,沙堤漫步,芳丛翩舞,把短笛悠悠,倩女盈盈,晚唱声声,尽收眼底;泼半壶黛墨,用一枝湖笔,玉指慢揉,素腕轻舒,将白云朵朵,银鸥点点,澄波漾漾,全入画中。”他正是用一支湖笔,为家乡写下了大量的诗篇。《神女湖记》等诗人之赋不仅文采斐然,更是倾注了他对家乡的无限深情与热爱。

     2、名胜古迹,草木关情

      “情景相触而成诗”,马建华先生笔下亦描绘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好水,同样独具风神,如:

过庐山

匡庐天下秀,已越万禽鸣。
吾亦云中鹤,今来添一声。

       这首庐山诗可谓别具一格,作者以“已越万禽鸣”写出万禽飞越庐山的情景,从而突出庐山之雄秀峻美,亦为下文做好铺垫,转结则水到渠成了,道出自身是“万禽”中的“云中鹤”,过庐山也添上一声,此声语意双关,乃为赞庐山之声也,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雾都夜景
一轮冰魄倚空醉,两岸霓虹挟碧流。
疑是桃源春歇处,涛声浓雾锁莺喉。

       这首七绝构思奇巧,想他人之未想,充分表现了雾都夜景的特点:冰轮倚空而醉,突出其朦胧之态,两岸霓虹随着碧江流淌出若有若无的光彩;转句因“春歇处”一词的妙用顿使“疑是桃源”这一熟语显示出不一样的魅力来,原来此处的春天因“涛声浓雾锁莺喉”而“暂时停业”。这种以物衬景的写法运用巧妙,给诗作增添了无穷的韵味和真趣。

山村雨后
烟村霏雨后,晴翠滴枝丫。
山色流幽壑,湖光接远霞。
近林莺语碎,回首酒旗斜。
远目白云下,悠悠七八家。

       此律以轻灵通透的笔调写出了山村雨后清新的自然景观与淳朴的人文特色,布局合理,章法得当,独具韵味。前四句虽然句式相对整齐,但营造了一幅清朗的雨后景致:霏雨之后,经雨洗过的枝叶在晴光下翠绿欲滴;颔联化静为动,山色流淌,渐入幽壑,湖水容纳了天边的晚霞,光与霞的交接,幻化出梦的色彩。后四句由景及人,既有主体活动“回首酒旗斜”,又有观望的客体存在“悠悠七八家”,从而展示了村俗村情,极富田园之味。

       这部分的作品多有构思独特之作,如《山寺》:“古寺青云上,禅钟入谷中。雾来峰拍浪,月涌鸟鸣风。”转结极富禅理;《题塘马战斗广场》:“策马鼓声激,横刀神鬼惊。当年喋血处,风雨作涛声。”真乃情景再现,想象奇妙;《游皖地桃花源》:“秋光一路碧如烟,欲觅桃花入洞天。山复山兮水重水,橹声未至鸟鸣先。”道出游桃花源的欢快心情;《苗寨》:“四围浓翠拥群楼,千树凌空遮月眸。悄绕窗前看阿妹,一枝斜倚正含羞。”以苗家阿妹反映苗家特色,表现海南风情;《森林木屋》:“丛林一角树成屋,头枕溪流听鸟回。夜静开窗与星语,某年某月下凡来?”时语入诗,新鲜而不乏古典之味;《游河洛岗感吟》:“鸟啭白云巅,溪鸣石上弦。桥分两行绿,柳吐一帘烟。古屋倚风静,残冈对月眠。涛声掩车马,野老说当年。”河洛岗位于南山腹地,古时是繁华交通要道,山里人用独轮车推着山货从此运出去,现今荒芜,惟余古桥旧屋。此律清新而不失沧桑之味,尤以颔联为佳;《登三峡之巅》:“山门中断神牛杳,此地空余花草馨。浩荡江流吞日去,微茫烟棹带猿听。瞿塘不改千年澈,蜀岭依然万里青。峡底忽传风野啸,坐看涛卷一天星。”道出三峡的雄伟与奇妙,尤以尾联出彩。另外,马建华先生的《夔门十二景闲咏》笔力不凡,多有隽语,因篇幅有限,此不赘言,读者可从书中领略一番。

二、静听物语,新奇之美

       对外物的观感因人而异,只有敏锐的诗人才能捕捉到同一事物的不同之处,将其内化为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影响读者。马建华先生笔下的事物常常呈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姿态来,试看以下几首:

咏桂花

霜催桂花落,风里拥香行。
时学燕儿舞,纤姿掌上轻。

      这首五绝将桂花的轻盈之态通过空灵入味的语言表现了出来,读罢喜之不尽。虽然起句犯了题目,浪费了字眼儿,但诗人是从桂花落写起,着眼于“桂花雨”的美丽。次句之“拥”形象地将无形的香味化为有形可感,突出桂花香之浓郁。转结想象奇特,以“掌上飞燕”状写桂花的轻盈姿态,给人遐想。

墙头草

虽未芳丛争锦绣,一枝春色亦葱葱。
几曾低首媚桃李?傲立墙巅看好风。

       题写墙头草的作品不少,主题亦不相同,此绝一反吟咏墙头草的讽刺意味,实为墙头草正名也。作者紧扣墙头草的生长特点,塑造了傲然独立、独具个性的墙头草形象。前两句写出墙头草不争而自得的低姿态;后两句道出墙头草傲立墙头观好景的高姿态。全诗言浅意深,别具一格。

                           菩萨蛮·晶阳莺
      晶阳三月莺声促,潺潺如滴沙溪玉。高逐白云飞,低萦杨柳枝。   啼来丫髻雨,啭出红无数。未及入桃蹊,山中客已迷。

      这首咏物词选材独特,将晶阳莺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趣味盎然。上片着重写莺声和莺姿,前两句写出莺声的急促与娇滴,后两句写其高飞低萦的姿态。过片犹好,以虚写突出晶阳莺的作用,显得尤其可爱。结以“客迷”衬托出晶阳莺的美好,让人流连忘返,从而表现对晶阳莺的喜爱之情。

     马建华的咏物诗词耐人寻味,如《油菜花》:“最迷一抹太阳色,三月人间满地金。香国众多脂粉里,惟君深得草民心”主题深刻,意味深长;《小区乍见晚樱怒放》:“窗前摇曳粉樱开,婀娜宛如姑射来。不为小园春色好,相思早已去年栽”形象贴切,婉转情深;《秋雨》:“珠润云中玉,潇潇江上丝。临池听荷碎,隔岸看红衰。万缕催梧老,千声和雁悲。一帘烟软处,点点是相思”手法多样,含情入味;《鹧鸪天·夜游黄海森林公园见瀑布》:“海雨飞来风带柔,森林暑夜宛如秋。远灯映出星千点,野草摇醒蛙半沟。    云不见,鸟还啾。桥前飞瀑一溪收。群岩故作峥嵘势,未阻微波细细流”虚实结合,游刃有余。

三、关注民生,淳朴之美

       马建华常把目光投向底层人们的生活,对弱势群体表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一位当代诗人的责任意识,且常有出人意表之语,如以下几首:

建筑工

蔬粝犹含几粒沙,工棚雨脚乱如麻。
家书未报辛酸事,只讲半空看落霞。

      此绝再现了建筑工人的真实生活,起承叙述、描写,从建筑工人的吃住两方面表现他们艰苦的生活。然而作者没有停留在“悲天悯人”之层面上,而是另辟捷径,以建筑工的家书内容写出他们不让家人担心的“善意谎言”作结,此“谎言”与他们的真实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更添辛酸之味,不禁让人唏嘘。

小区环卫工

几缕晨曦檐下生,深情唤醒早莺鸣。
玉音一吐谁人和?侧耳君听扫叶声。

       统观当今诗坛,写环卫工人的作品不少,然出新的不多。此绝切入角度新颖独特,语言自然流畅,实不多见。起承写景,手法独到,起句之“生”化无形之晨曦为有形可触,“唤醒”拟人形象,“早莺鸣”为下文埋下伏笔,以物衬人。转结写环卫工的“扫叶声”与早莺的“玉音”相互唱和,不仅间接地突出了环卫工人工作之早,更是表现了他们工作的美。

山里人家
世居梅岭白云下,四季鸟鸣从未迟。
晨起门开千点绿,夜来月送一窗诗。

       以美的眼光观物,所见之景自然是美的,此诗即是。作者将山里人家的生活描绘得诗意盎然,令人羡慕。首句交代山里人的居住地点,次句写出此地的环境。转结选取早晨和夜晚两个时间段表现山里人家的生活,突出了山里人家不染纤尘、淳朴自然的生活状态。

送别外出打工丈夫
一壶月色心头煮,望断村前那棵槐。
瑟瑟耳旁鸣笛远,空余窗下数枝梅。

       此绝在同类题材中亦是别具一格:起句不凡,突出女主人公想到次日早晨即将送别外出打工的丈夫,不知何时再相见,心头难以平静;次句之“断”能稳稳托住起句,表现了女主人公送别丈夫时遥望远方直至不见丈夫身影的情形;转结以景结情,鸣笛远去,带走了外出打工的丈夫,唯有窗下数枝梅与女主人公相伴,从此开始了孤独寂寞的等待……

四、回望心程,炽热之美

      马建华先生时常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及时抒写出来,如:

机  上
万象俯看如蚁小,眼前花絮幻成春。
平生檐下惯低首,今夕做回天上人。

      这是马建华先生乘飞机时的观感。前两句写飞机上所见,俯瞰万象,一切都显得如蚁般渺小,眼前的云朵如花絮般幻化成美丽的春天之景。作者善以景铺垫,为转结的议论埋下伏笔。后两句进行对比:平生过着如蚁般的生活,“檐下”语意双关,暗示世俗之藩篱,为了生存,蚁族们不得不低首;而今在飞机上,可谓“高高在上”,脱胎换骨,成为了“天上人”,此“天上人”亦是语意双关,引申为“高层人士”。全诗立意新颖,结构井然,寓理深刻,反观了当今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对世事的无奈是这部分内容的主旋律,如他在《行路难》中写道:“棘阻登山径,雾遮江上行。朱门溢珠碧,寒室借萤明。霜净满天气,蝉吟一树声。尘间多恶路,风剑铲清平。”此诗借景表达了世事的不平以及自身的美好希冀,尤以结句见精神;又如他在《承诺》一诗中写道:“曾经青涩半含羞,总羡鸳鸯可白头。欲往天涯能守信,谁知渡口未回眸。纷飞惯见同林鸟,冷落常悲孤枕秋。雨湿诺言山水隔,惟余梦里泛心舟。”此诗善用比兴之手法,将情感世界里的无奈表达得更是透彻,徒增伤感耳——一切的承诺,都是那么的无力!不复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坚贞与勇敢。

       马建华是个性情中人,对自己的人生轨迹亦多有表现,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炽热情怀,如:

三十年从教赋
每到秋浓伤落叶,常悲烛泪化寒灰。
心萦学海鸿帆远,情系黉门花蕊开。
半世高台袖挥洒,三更孤影月徘徊。
红梅不识繁霜鬓,几度窗前斗艳来。

       马建华先生是一位中学教师,这首七律写出了他从教三十年的深刻感受。首联以景兴起,不写秋天之硕果,而写秋天之落叶,定下悲伤的情感基调,因为作者已经从教三十年,自感已是人生之秋。对句化用义山《无题》“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表达自己不忍离开教坛之心。中二联道出自身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心里常常牵挂着奔向远方大展宏图的学子,情系校园里盛开的“蓓蕾”。颈联写自身的教学工作,正可谓“一支粉笔写春秋”,陪伴自己的,唯有一窗明月。尾联借物抒怀,间接表达了学校的需要,自己的不舍,从而抒发了乐于奉献的情怀。这是较为独特的教师节应景之作,极富真情实感。

      写学校的熟悉生活对马建华来说可谓顺手拈来,他常常对学生寄予深切的希望,如《鹧鸪天·中考》:“学海行舟历十年,今朝群鲤越重关。顿生意气三千丈,狂舞龙蛇八百言。     风猎猎,雨潺潺。飞流跌宕落幽泉。恰如雏凤娇喉展,一缕清音上九天。”表达了他对学生的热爱之情,教师特有的自豪感漫溢在字词间。马建华先生就是以诗人与师者的双重身份在诗坛与杏坛辛勤耕耘着,他的诗词就是一缕缕清音,并且以这种心灵的清音影响着他的学生。他在《为别桥中学毕业班誓师大会壮行》这首古风里写道:“十年磨一刃,奋翅作鸿征。云山多坎坷,挥剑斩榛荆。时而慷慨歌,时而学鹤鸣。足底滑春色,耳旁逝黄莺。长夜空寂寂,寥落几寒星。壮丽描画卷,苍茫任我行。岂畏风雨劲,岂畏霜雪倾。号角今奏响,翌日见曦明。鱼跃龙方现,破茧蝶始成。人生百来岁,不悔搏一程。”

      他不仅是一位好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好儿子。在《父亲节杂咏》一诗中,他这样写道:“总把残肴对酒觞,惯将俭用叠行囊。音频只说斜阳冷,微信能看白发苍。几度无暇尝黑粽,此回可否望慈娘?门前拍个正襟照,勿使不堪悬壁墙。”

       钟嵘提倡“滋味说”,与他对诗歌创作抒情特征的把握直接相关。他认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在他看来,诗歌的作用在于表达情感。情感外现于诗就变成了“滋味”,供人玩味、体验。马建华的诗词蕴含丰富的情感元素,富有“滋味”,极具“韵味”。

五、酬赠友人,真诚之美

      “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马建华先生重情重义,尤其对文字之交的诗友更是情真意切。笔者与他相识仅一年多,就收到了他的七八首赠诗,他的不少朋友亦收到他的赠诗。他常常将自己想对友人表述的情感通过赠诗传达出来,以诗待友,足见其内心的纯净。他戏称南岳李静、安徽王勤和笔者为“诗坛三女剑客”,诗云:

赠诗坛三女剑客李静张英子王勤相聚南岳

                    遥知竹兰菊,南岳竞霜秋。
                    野径当留影,澄湖可泛舟?
                    诗同白云老,情共冽泉柔。
                    心畏衡阳远,江南断雁愁。
       此诗写于戊戌年秋季,正值第二届南岳诗会,马建华先生因故未能前行,故写下此诗,表达了未能前往南岳相聚的遗憾之情。首联借物起兴,“竹兰菊”喻指“诗坛三女剑客”李静、张英子、王勤,次句道出“三女剑客”于南岳相聚共展诗才之意。颔联以问句写出自身对“三女剑客”南岳采风活动的关注;颈联议论抒情,写出“三女剑客”对诗词的执着追求以及纯净的诗谊。尾联以“断雁”自比,道出无法飞到遥远的衡阳的惆怅之情,“欲达而不能”,以此作结,表达出作者与“三女剑客”的纯真友谊。

       己亥年春,马建华先生诚邀各地诗友前往溧阳丫髻山采风,对各地诗友均以诗相赠,如以下赠给“三女剑客”的诗:

赠张金英
海口江南万里遥,中间隔着白云飘。

一枝春色为君故,未肯随波化作潮。

赠李静
别来将近一轮秋,仙袂至今金濑流。

日历翻开约期到,始知窗外鹊鸣稠。

赠王勤
君是江南烟染就,回眸一嗅总含香。
去年毫上草莓苑,曾借诗中半缕光。
注:去年我的作品中借了王勤老师“指上春光”几个字。

        因笔者航班延误,候机时甚感无聊,于是涂鸦一首小诗打发时间,随手写了《候机有作》:“又到溧阳来,湖山应有待。诗囊早已空,唯有相思海。”马兄见状,又题写一首《戏言张英子登机误班》:“诗心已系江南柳,借得白云来作舟。许是看多君妙笔,青山一路紧相留。”足见其诗思敏捷,不愧捷才。

       因是赠友,建华兄的赠诗难免有过誉之词,却能看出他对友人的珍重和对友情的珍视。戊戌“三八”节,他为笔者写下了《戊戌三八节小咏赠张金英老师》:“云瀑一披遮玉雪,春风几度上眉弯。翻飞柳苑试轻俊,叱咤吟坛视等闲。晨看山前云寂寂,夜听窗外水潺潺。心香万缕赠唐宋,明月又笼秦汉关”;己亥晚春,他又写下了《清平乐·己亥晚春濑江楼别南国英子》:“君归时节,红拥千堤雪。江上寒波流一玦,几树早蝉如咽。    绿茶新煮余烟,危楼空漾丝弦。最是群鸥难舍,与舟共渡云天”;听闻笔者于海南省诗词学会五代会当选为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之职,他又写下了《赞南国英子》:“如花妙笔写长风,变幻云天万朵虹。胸底沧溟晴寂寂,一来龙雨便汹汹。”作为好友,笔者无以为赠,唯有细品建华兄的新诗集,感受他的诗心诗情。承蒙马兄抬爱,请笔者为其诗集作序,借此序文全面评价马兄其诗其人,以表达感激之情,见证诗谊。言不尽意,还请多多包涵!

张金英己亥立秋于海口

2019-08-08

 马建华简介

       马建华,江苏溧阳人,笔名“啸汉马”,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啸汉马诗社社长、溧阳市作协副主席、江苏省女子诗画院诗词导师。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青年杂志》等刊物。获等级奖三十多次,第三届、第四届诗词中国大赛均获奖。

评者简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倾心诗词创作与评论,多次获奖,经常担任全国诗赛评委并点评获奖作品,创办《英子评诗》公众平台,担任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诗词》《诗刊》特约评论员、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琼苑》执行主编。

《英子评诗》微刊第二十八期

撰稿、编审、制作:张金英

       “英子评诗”公众号设置英子评诗、英子视点、论坛撷英、名家风采、诗家风采、词家风采、诗词人物、琼苑新声、嘤鸣酬赠、群英诗会等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