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月不剃头”的禁忌习俗源于清朝剃发令吗?这锅清朝真不背!

 浩然文史 2019-12-28

民间一直流转着一句古话:“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配合这句话的还有“二月二,龙抬头”。春节正月,民间有很多禁忌习俗,但只有理发这一项最为大家所重视。很多人认为“正月不剃头”源于清朝的剃发令,其实这完全是张冠李戴。今天就让文史君告诉你“正月不剃头”春节禁忌的历史发源。

一、“正月不剃头”的传说

辨误

“正月不剃头”在坊间有很多传言说法,主要还是清朝剃发令“思旧”说。这是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据民国刘国斌的《四续掖县志》记载:

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于是众人一拥而上,都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源于清朝剃发令。乍一看来,这个说法合情合理,有理有据。因为清朝为了强化统治,弱化满汉之别,确实在入关之后颁布了剃发令。明人为了抵抗剃发易服问题,确实引发了诸多争斗,甚至流血牺牲,正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康熙时期平定台湾之前曾有和谈,一项要求就是“剃发上岸”。可见清初的剃发确实与“反清复明”的国家认可问题密切相关。

不过《掖县志》的记载有一处重要讹误,那就是剃发令时间。清初曾两次发布剃发令。第一次是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此时清军刚刚入关,即要求降军将士一律剃发以示投诚。多尔衮言:

所过州县地方, 有能削发投顺, 开城纳款, 即与爵禄, 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 一到玉石不分, 尽行屠戮。

随后因为遭到了众人的反抗和抵制,多尔衮不得不在五月二十四日下令取消剃发令:

予前因归顺之民, 无所分别, 故令其薙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 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兹以后, 天下臣民, 照旧束发, 悉从其便。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一路高歌猛进,甚至攻陷

京。大业将成的多尔衮在六月十五日在此重申剃发令:

自今布告之后, 京城内外限旬日, 直隶各省地方, 自部文到日, 亦限旬日, 尽令剃发。遵依者, 为我国之民;迟疑者, 同逆命之寇, 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 巧辞争辩, 绝不轻贷。该地方文武各官, 皆当严行察验。若有复为此事, 渎进章奏, 欲将朕已定地方人民, 仍存明制, 不随本朝制度者, 杀无赦。

一句“杀无赦”喊出了清军的底气,但也暴露了清朝两次剃发令颁布时间分别在顺治元年四月和顺治二年六月。这说明《掖县志》“顺治四年正月”的记载完全是错误的。因此清朝剃发令“思旧”说完全是错误的。

二、民国剪辫令才是“正

月不剃头”的发源

我们知道与清朝剃发令相应的还有民国初年的剪辫令。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大总统在3月5日(正月十七)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论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这样看来,颁布在正月的剪辫令更符合“剃头死舅舅”是“思旧说”讹误的说法。那《四续掖县志》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张冠李戴的错误?

原因其实很简单,这部《掖县志》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此时距离剪辫令颁布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很多经历过剪辫令的人还都在世。史书往往不能直接评判当朝政事,因此该书作者也不敢直言剪辫令,所以只能通过与剪辫令相类似的清初剃发令加以化用和影射。

因此,“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春节禁忌习俗实际上是发源于民国时期。这个看似绵绵悠长的禁忌习俗其实最多只有百年的历史,而且还是源自一句错话。

文史君说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发源自民国初年的剪辫令,“死舅舅”也正是“思旧”的错话讹误。只要家中老人不反对,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在正月理发,不用过分担心。不过说起理发,你还有多少头发可以理啊?珍爱生命,远离脱发!

参考文献

《四续掖县志》,

《清太宗实录》,

《多尔衮摄政日记》,

《临时政府公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