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古滇国生产、生活风俗掠影:那一抹两千多年前的异族风情

 浩然文史 2019-12-28

滇国是战国秦汉时期,以今中国云南省境内的滇池为中心,东至石林、泸西,北达会泽、昭通,南抵新平、元江及个旧一带,西到安宁及附近地区的政权名。其疆域东西宽约150公里,南北长约400公里。

传世文献关于滇国记载零碎稀少,幸赖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和呈贡天子庙等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可见其风土人情之概貌。

一、滇人的衣食住行

(一)服饰

  1. 服装

滇人服饰的主要制作原料是麻织品、兽皮等。

从出土文物上描绘的图案可知,滇人有的服饰风俗,随身份、场合的差异,而有不同。如贵族富裕阶层的男女,上身大多穿圆领对襟短袖上衣,不系扣,衣长至膝,袖短、宽,长及肘。多不穿裤。有的穿短裤,有的胯下系以宽带,上束至腰际。而在青铜器图案中被描画为抬舆、播种、放牧、执伞等形象者,其身份应或为家庭内奴隶,或为平民。此类男女多穿窄袖长衫,腰中柬带,后襟较长,有的拖地,似动物之尾。有的服饰风俗,则不分老幼、性别、贵贱皆相同,如跣足习俗。

比较特殊的一种服装,是滇王去世后,也仿效西汉贵族尸体穿着“金缕玉衣”之制。

玉衣(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

2.妆饰

(1)发饰

前述身份或为家庭奴隶或为平民者,妇女多将发上梳,折成长髻,形似马鞍;男子椎髻,多在头顶后,用带缠之。

持伞女俑(云南晋宁石寨山20号墓出土)

在青铜器图案中,或被描画为猎头的对象,或在祭祀时被当作人牲,或作为商品和牛、马等一起计数交易等形象者,当是地位最为低下的奴隶。男女皆辫发,曲头。

发髻一般用簪子固定。

金发簪(云南晋宁石寨山1、2、12号墓出土)

(2)耳饰

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滇国遗址均出土有用玉、石磨制的大耳环。《华阳国志·南中志》、《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云南古代有“儋耳蛮”,“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户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3)颈饰和臂饰

在颈部和手臂上,古滇国的民众喜欢用玉石、玛瑙等天然宝石做成各种装饰,风格古朴。比如下面两件:

玛瑙串珠(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

(4)跣足

古代滇人多跣足,是由滇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穿鞋者,其长相、服饰均非滇国主体民族。跣足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日。

四人乐舞铜俑(云南晋宁石寨山17号墓出土)

(5)纹身

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上,描画的是一个盛装骑士,其裸露的小腿上,纹有一蛇纹。另一件青铜剑上,也刻画一个手持短剑的裸体武士和一只老虎搏斗。此人裸露的腿上亦刻有花纹。

石寨山出土的铜鼓

(6)衣饰尾

滇国青铜器图像上描画有许多饰以“尾饰”的图案,即后衣襟较长,似长尾垂地;也有的背上披一件带毛的兽皮,兽尾下垂至臀部。此风俗一直沿用至今。如白族、彝族、纳西族等还延续有此装束风俗。

(二)饮食

水稻是滇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其饮食主要为汤羹、米饭。

其最重要的肉食来源,是一种巨角隆脊的“封牛”。此外,家庭畜养的牛、马等,及狩猎所获的狼、雉鸡、孔雀、蛇等动物的肉,也是滇人重要肉食品。

金骑士贮贝器(云南晋宁石寨山10号墓出土)

因濒临滇池,鱼类、贝类也是滇人经常食用的水产品。

铜鱼形杖头(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三)建筑

滇人多居住在由上、下两层结构组成的“干栏式”建筑中,上层是人起居之处,下层是豢养家畜之处。

铜屋宇饰物(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

(四)交通

滇国的贵族出行,男子骑马,女子乘肩舆。平民大概以步行为主。西汉中晚期,滇人的马具已经很完整,马络头、项带、额带、鼻带、咽带、颊带等都已齐备。

金骑士贮贝器(局部 云南晋宁石寨山10号墓出土)

乘船也是滨水而居的滇人常见的交通方式之一。

二、滇国的经济形态

从出土文物来看,滇国的主要生产部门,有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等。滇国民众存在依性别而进行生产分工的现象。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战争、放牧等。

八人猎虎铜扣饰(云南晋宁石寨山17号墓出土)

女子主要从事生产、主持祭祀等。生产方式以集体劳作为主。农业生产过程中,还经常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通常由贵族女子担任主祭 。

(一)农业

滇人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有用来翻土、点种的尖叶形锄、宽平刃锄、插等;有用来收割农作物的角尺形镰、爪镰;有用于砍削的斧、锌、凿、锯等。另有石制农具。没有犁耕和牛耕。

阔叶形孔誉牛头纹铜锄(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二)畜牧业

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很多牛、马、羊、猪、鸡等家畜形象,其中,以牛、马为题材者最多,反映滇国畜牧业较为发达。牲畜的喂养,或采取放养,或采取圈养。

(三)手工业

1.纺织业

滇国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划麻工具、纺线工具、织布工具、缝纫工具等。这说明,滇人的纺织工艺处于手工捻线、腰机织布的发展阶段。

铜纺织工具(云南晋宁石寨山17号墓出土)

左:纺织场面贮贝器(云南晋宁石寨山1号墓出土)  右:左图顶部纺织图线描图

2.冶金业

从考古出土的青铜、金、银器等,可以看出当时青铜、金、银、铜、铁、锡冶金业的发达和技艺的精湛。铸造使用的方法是范模铸造,铸造技术则有金银错、 镶嵌、彩绘、线刻等。

3.其它手工业生产

滇国的漆业、制陶业、玉器、竹器、木器、角器的制作,也很发达。

(四)商业

滇国的商品贸易业比较发达。

贝是滇人作为货币,平常储存于“贮贝器”中。

滇国的进出口贸易比较发达。其出口产品,多为土特产品及牛、马、羊等牲畜,和金、银、铜等矿产品原料。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手工业产品,和外地特产、艺术品,如丝绸、铜镜、弩机等,很多产品来自汉朝。

滇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地区较早存在着交往和物品的贸易交换。《史记》记载,西汉时,大夏就有经西南由身毒长途转运到的蜀布、邛竹杖等。南亚、西亚出土的的文物,也有中国西南地区制作的蚀花肉红石髓珠、琉璃珠等物品。

三、神灵祭祀

滇人有浓厚的宗教信仰风俗。古代滇人祭祀场所多立有铜柱,作为神灵的象征。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贮贝器盖上,都有“杀人祭柱”的场面。铜柱立于祭祀场所正中,柱高约为两人身高,直径与人腰围相近。柱下有一圆座。参与祭祀者围绕铜柱,或献供品,或跪于柱旁作祈祷状。旁侧有一坐肩舆的主祭人,其旁立有一牌,牌上捆绑一裸体待杀之人。

杀人祭鼓场面铜贮贝器(云南晋宁石寨山20号墓出土)

四、娱乐习俗

(一)荡秋千

滇国人有荡秋千的风俗。江川李家山墓地24号墓出土一件铜鼓,鼓侧近圈足处有一幅图画,为打秋千场面。此图中心立一柱,顶端另有一竖轴,轴上设置可转动的圆盘,圆盘周沿系绳四条,每条绳的末端另系一环,四个戴羽冠之人各挽一环做旋转跳跃状。

(二)斗牛

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斗牛铜扣饰表明,斗牛也是滇国人娱乐方式之一。此铜扣饰整体为一露天的台阶式建筑,分上下层看台。上层踞坐11人,均作延颈观望状。下层中间有一单扇门,门外一人用短辊驱牛进入斗牛场,大门两侧各有5人目观斗牛进场。

这一风俗至今在我国西南彝族和苗族地区流行,是节庆活动时重要娱乐节目。

(三)划舟竞渡

滇国水流众多,滇人竞渡之风盛行。如晋宁石寨山的一件铜鼓船纹上共有15人,除一人持小旗立于船头指挥外,其余14人分为七组,每组两人,并肩而立,手中各持一桨在水中划动。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划舟竞渡的场面。

(四)音乐舞蹈

滇人擅长舞蹈,出土的乐舞铜俑有直观、形象的反映。同时,还出土有演奏音乐的乐器——编钟,反映出滇人乐舞的盛行。

四人乐舞铜俑(云南晋宁石寨山17号墓出土)

铜编钟(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

文史君曰

滇国考古文物的发现,极大的弥补了传世文献中,关于滇国历史和文化记载阙略的不足,向我们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古滇国人民衣食住行、生产、娱乐等诸多方面的概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以为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交通闭塞,处于原始野蛮状态的错误认知,极大丰富了我们对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等风土人情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  (南朝 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3.  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4.  黄懿陆:《滇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 高静铮:《从出土器物看古代滇国习俗》,《南方文物》2005年第2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