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念决生死,一宴定天下:一场饭局是如何影响历史走向的?

 浩然文史 2019-12-28

    楚汉争霸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至关重要的时代。它结束了“暴虐”而亡的短命的秦帝国,开启了“霸王道杂之”、生命力顽强的汉帝国。在这个时代,涌现出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如项羽、刘邦、韩信、张良、萧何、范增等,他们也为我们演绎出了一幕幕秒彩纷呈的历史活剧,鸿门宴即是其中光芒璀璨的故事之一。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不仅能够体察到人情世故之精妙微毫,也能学习到许多传统文化常识,更能从中窥察到历史密码的答案……让我们一起重温那场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吧!

    (鸿门宴上项伯、项庄一同舞剑的场景)

    一.座次的奥妙

    首先要先截取一下《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故事的“项庄舞剑”一段: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太史公的文字可谓雄奇有力,短短二百字,将范增之杀欲急切、项羽之优柔寡断、项庄之果决狠断、项伯之临机应变刻画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情节起伏有致、一波三折,使读者一读而难忘。然而,我们往往将目光投注于精彩的情节上,却容易忽视掉一处看似无关紧要的妙笔:“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座次如此安排,实则将此刻的人物等级关系呈现的淋漓尽致。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刘邦、项羽形象,分别为陈道明、何润东饰)

     所谓“向”,其实就是“面向”之意,通俗的说,鸿门宴的座次是:项羽、项伯坐西朝东,范增坐北朝南,刘邦坐南朝北,张良坐东朝西。

    按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京剧或者部分民间文学来说,正式场合中最尊者应当坐北朝南,大臣北面朝君才是。但为什么此时项羽却不处君位,反而范增看起来倒是地位最尊呢?实质上至少在那个时代,尊卑之位与后世民间文学中所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经过顾炎武以及近世诸学者结合《仪礼》等古籍考证,在古代室内坐西朝东是最尊贵的,其次坐北朝南,再次坐南朝北,最次坐东朝西。也就是说,鸿门宴座次中,项羽、项伯叔侄最尊,范增次之,刘邦再次,张良最次。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呢?

    1.项羽自处君位,视刘邦为臣,可见其气焰之强盛。鸿门宴的大背景是楚怀王令项羽(起初此路统帅为宋义,后来由于作战问题争执被项羽ko掉了)、刘邦两路西征,约定先入关中灭秦者为关中王,刘邦一路先进了关中,从道义上他当关中王是没有问题的。但无奈项羽实力强盛、声势浩大,刘邦完全不是他的对手,故而才选择了“吃瘪”。但终究从法理上看,刘邦、项羽此时同属楚怀王臣子,地位之差还远达不到“君臣地步”。其次,刘邦项羽在伐秦时期曾结为兄弟,且刘邦比项羽大整整二十四岁、处于兄位,以伦理来讲,项羽也不该贸然将刘邦置于臣位。

    总而言之,这顿饭局的位次,多少可见项羽威风凛凛、志满意得之态,此后自号“霸王”、杀掉义帝楚怀王也是可以预见的了。

    王宏剑:《楚汉相争——鸿门宴》局部

    2.项羽集团内部政治关系问题。通晓这个故事的读者们都知道,按照我们的传统叙事,项伯这位叔叔,在侄子项羽即将进攻之前跑到刘邦营中通风报信,本想救出张良却被刘邦三言两语所骗,这才回营让项羽网开一面,造就了鸿门之宴。在宴上还不分敌我,在项庄即将得逞之际主动保护刘邦。可见他目光短浅、行事糊涂,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却与项羽同向而坐、同处尊位。那位目光长远、胸怀奇才、苦口婆心的老亚父范增,却只能安居糊涂人项伯之下,坐居其次。

    吕思勉先生曾经对楚亡汉兴的原因有过一段总结:“盖项氏故楚世家,其用人犹延封建之世卑不逾尊、疏不逾戚之旧”。范增这样的奇才,由于不姓项,与项羽血缘上有隔阂,故而在宗法色彩浓厚的项楚政权内部无法取得高位与重用。但刘邦出身市井,就不会像项羽这种贵族世家一样看重血缘关系,用人唯才而不唯他,因此就造就了“一多助,一寡助”的结果,是为楚亡汉兴的重要原因。当然,从深层次上说,是“社会之变迁为之矣”,是布衣、贵族两个阶层性质的不同,才造就了二人用人方式的不同以及结局的不同。

    二、杀?不杀?——

    项羽决策再探讨

    在以往叙事体系当中,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无疑是极其愚蠢之举,为自己后来的霸业埋下了隐患,如果当时听范增之言果断斩杀刘邦,或许秦的下一个朝代便是楚了……但事实上,历史远远没有我们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下面结合当时的天下大势进行探讨:

    秦国当年一统天下,对于旧的东方六国贵族采取了削弱措施,但没有能力将他们完全消灭。自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旧六国贵胄看中了复国机会,纷纷趁乱起义,在关东建立了各自的割据政权,项梁、项羽叔侄拥戴的楚怀王政权即是其中最有势力的一个。

    前文已经交代过,此刻的项羽、刘邦分两路入关灭秦,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但看官注意,一同入关的,不只有刘邦、项羽两路人马,还有那些嗷嗷待哺,急着想要分一杯羹的诸侯们。项羽一路,便带着众多诸侯部队。项羽起初并不能完全统御诸侯,直到巨鹿之战消灭秦国主力四十万大军后,才让那些诸侯心服口服。史书记载:“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向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与诸侯联军从此向关中大步挺进。

    然而此时,项羽虽然颇有威势,但所率部队并不占多数,《史记》中所谓的“四十万大军”,绝大多数都是诸侯联军。挺进关中后,诸侯们想要依靠项羽扩充封地,割据一方。此时项羽,相当于贵族首领,在威风凛凛的同时,又要小心翼翼的斟酌考虑诸侯们的利益。

    此时刘邦率先灭秦,按照怀王之约,做关中王可谓合情合理。如果项羽贸然斩杀刘邦,就是斩杀有功之臣,这样如何让一同入关的诸侯们心服?刚刚推翻暴秦、开创大业,便开始消除异己,其他诸侯会不会心怀不安、由此生事?接下来的分封大计,是否能够照常进行?

    三、鸿门之后——项羽的

    天下秩序

    (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

    在杀与不杀的决策当中,范增选择不顾分封之计而杀刘邦,项羽、项伯则选择以分封之事为重、不杀刘邦。

    这样一来,项羽此后之所以自号西楚霸王而非皇帝,就很容易理解了,迫于天下割据的考量,他不得不使自己的利益与华夏的制度进程向后退却。但同时,他也做到了一种“利益最大化”的极致,具体操作如下:1.分秦为四,其中秦国三位旧将镇守关中、刘邦贬入偏远的巴蜀之地,这样一来,刘邦东出的关口便由旧秦三将自然封锁了。2.分楚为五,将所谓的天下共主“义帝”楚怀王贬到未化之所,对项羽有大功却不安分的英布封到不甚发达却临近西楚的九江,既使其难以生事,又使其易于看管。3.分韩为二。4.缩小魏地。5.分燕为二。 6.分赵为三。7.分齐为三……原本战国时代,天下七雄割据,经过项羽的分封,则有了一十八路诸侯。诸侯里边,项羽还刻意将部分有仇之人安排在相邻之国,生怕他们不互相打起来。

    此处可以与当年西周分封稍作比较。西周分封的主体对象是同姓亲族,地理位置分布上功臣多居边疆而同姓王多卫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设计了权利-义务关系与严格的宗法等级体系,可以说最大限度上保证了秩序的稳定。而观项羽分封格局,却在竭力制造不稳定因素:原本已经形成各自文化圈的七国被分割的七零八落,诸侯内部自然就会产生激烈的斗争,天下自然就乱起来了。

    而渔翁得利者,便是新的天下秩序的建立者——西楚霸王项羽。他可以在乱局当中各个击破,逐步蚕食,从而成就新的帝业,真正实现他对秦始皇车辇前说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公元前206年,项羽杀义帝,杀韩王成灭韩,随后趁齐国内乱而北上伐齐,开启了兼并大业。而被分封西垂的刘邦也伺机而动,发起东征,楚汉争霸的画卷正式展开……

    文史君说

    看到这,可能读者会疑惑,本文在后半部分所呈现的项羽形象为何与教科书上的如此大相径庭?项羽当时真的有如此深谋远略吗?事实上,真实的历史在它发生的那一刻便消逝不见了,即便是再高明聪慧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将历史完完整整的复现在我们眼前。不论是谁看待历史,都只是寻找一套有机的叙事,使各自心中的历史的深度与意义得以呈现。笔者结合目前研究成果进行的阐释,未必与那位真实存在过的项羽想法一致。不过,即便以真实作为尺度,笔者仍然相信,一位突起于乱世、主宰天下并改变时代走向的人物,不可能那么单纯、那么愚蠢,项羽的历史作为,不应因结局的失败而被扁平化、贬低化。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吕思勉:《秦汉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

    王文锦:《古人座次的尊卑和堂室制度 ——从鸿门宴的座次谈起》。

    熊铁基:《论项羽的功过是非》。

    李殿元:《秦汉之际的两次分封——应当重新评价项羽“分封十八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