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田芳去世,大师的青春岁月,比评书更加传奇

 浩然文史 2019-12-28

喜欢历史,请点浩然文史

昨天(9月11日)听到的消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4岁。听到消息久久不语,说起来对我们大部分70、80后来说,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可以说是童年的记忆甚至是情怀了。在那个各种娱乐项目不甚丰富的年代,抱着收音机或者电视,听一段单老师的书,算是难得的娱乐活动。如今先生仙逝,世间从此再无“下回分解”,不得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

关于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想必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不过对单先生早年的经历,可能相对来说就不那么出名。好在单先生早几年出过一本叫《言归正传》的自传,里面提到了很多当年的故事。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介绍,聊表对这位陪我们度过少年时期的艺术家的纪念。

一、战火中的童年

1934年,单田芳先生出生在辽宁营口的一个曲艺世家。单家祖辈是早年闯关东去的东北,母亲王香桂是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在当时号称“鼓槌一响,黄金万两”,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

单田芳的父母

要说这艺人,早年间都叫走江湖卖艺,这重点就在一个“走”字。很少说有艺人在一个地方常住的,在一个地界儿呆个一两年甚至更短,就得换个地方。据单田芳自己说,这主要是因为那会儿大部分艺人传艺都是口耳相传,每家会的其实就那么几段。就拿说书来说,就会那么几部书,说完了咋办?也就只能换个地方,重打锣鼓另开张了。所以单田芳的童年,也就跟随者卖艺的父母居无定所,沈阳、齐齐哈尔、长春等等,东北地区有名的城市走了不少。

童年的单田芳

那会儿走江湖可不像现在,出门坐个高铁,几个钟头就到了。而且三四十年代是战争年代,东北地区民风彪悍,那真叫兵荒马乱。行话、切口这些江湖旧事 ,单田芳跟着父母走南闯北也见识了不少。这些东西在今天的人看来可能就是个有趣的故事了,不过当年亲身经历过的人,恐怕不会觉得有什么趣味吧。

三四十年代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东北地区的主人换了好几茬。一开始是日本人统治的伪满政权,二战后苏联人短暂的呆过一段时间,之后是国民党政府,再之后一直到解放了,才最终安定下来。战争年代的普通人,要说国仇家恨这些大的情绪当然也会有,但最渴望的还得是安定的生活。好不容易盼到解放,本以为能过上太平日子的单田芳,到头才发现这难受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二、命途多舛的少年

前面咱们说了,单田芳小时候跟着父母走江湖,那会儿可没有啥幼儿园,爸妈在茶馆演出,小孩子自然就在后台跑来跑去。而且旧社会在茶馆听书,也不是像今天这样买票,得先听完后给钱。所以呢,小单田芳就跟后台瞅着,爸妈每回儿从台上说完了,还得拿个簸箩下场挨个要钱,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不和要饭没啥区别吗?”所以虽然出生在曲艺世家,实际上打小单田芳是不喜欢这行的。

稍微了解过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旧社会的艺人社会地位低下。这“下九流”的说法,可不仅仅是外人说说,行内的从业人员自己也这么认为。建国后单家在沈阳安定下来,单田芳的父亲就特别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将来做个知识分子,也算是改变他们家的命运了。单田芳自己也这么认为,他说那会儿“想将来当医生或者工程师”,觉得这是体面的工作。

旧社会卖艺

据单老师自己说,当年上学的时候,成绩还是挺不错的。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啊,建国后没几年,家里就出了变故。50年代初刚建国,国内国际形势都还很紧张,1951年开始镇压反革命,一天晚上,有关部门突然来人带走了单田芳的父母。

后来整个单家的情况就急转直下了。他的父亲单永魁因为之前收留过一个化名的国民党军官,被判了6年关在了北京。而母亲也很快去了齐齐哈尔另适他人,再也没有回来。大时代对普通人命运的冲击,在这一刻显露无疑。单田芳是家里的长子,父母不在身边,上有奶奶下有年幼的几个妹妹,养家的重担就都落在他的肩上了。

1953年,19岁的单田芳高中毕业,考上了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本来一心想当工程师的他现在不得不面对命运的抉择:一方面家里需要有人养家,另一方面自己也因病在开学不久就休学住院。这学……怕是不能上了。单田芳就此告别了工程师的梦想,走上了说书的道路。用老人自己的话说:这都是命运的安排啊!

三、拜师学艺

单家是曲艺世家,虽然单田芳不喜欢这个行当,但从小的耳濡目染,还是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七八岁的时候就能给周围的人说书,十几岁就能背下几部完整的大书了。后来他成名的《大明英烈》,就是家传的本事。

《大明英烈》是单田芳的代表作

单田芳的父母虽然都出了事,但同行的朋友还是有一些的。比如评书表演艺术家李庆海,就是单家的世交。李庆海自小看着单田芳长大,一直都很喜欢这个孩子,也有收徒的念头。单家出事以后,既然决定放弃学业,说书养家,单田芳也就顺利地拜了李庆海为师。1954年的初冬,李庆海带着单田芳,来到了辽宁的营口,通行的还有单田芳后来的妻子,在之前的动荡中一直照顾他的评书演员王全桂。

单田芳和妻子家人

在营口李庆海门下学了一年多时间,因为单田芳本身家学渊源,所以学的很快。不过学书期间没有收入,这段时间一直是靠妻子王全桂养家,据单田芳后来回忆说,作为一个老爷们“太没出息了”。所以到了1955年,单田芳就随着妻子的剧团一起并入了鞍山曲艺团。而鞍山,也是单田芳的成名之地。

单田芳和师父李庆海

鞍山是当时东北地区的曲艺重镇,名家辈出。到了鞍山曲艺团后,单田芳又师从评书名家赵玉峰,强化了很多具体演出的经验,并在赵玉峰的推荐下,拿到了在“板凳头儿”时段演出的机会。这所谓板凳头儿呢,就是中午和晚上正式演出中间的时段了。

得到演出机会之后,单田芳可是下了死功夫准备。据他回忆,当时团里的年轻演员,大家没事儿就聚在单田芳的家里,互相当观众,互相指点。可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谁的成功是平白得来的。1956年的正月初一,23岁的单田芳在鞍山前进茶社第一次正式登台,开讲《大明英烈》。据老先生自己回忆,当时第一次上台,紧张到“两眼发花,往台下一看,似乎每个人都长着两颗脑袋”,站到台上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连规定的休息时间都忘却了。

青年单田芳

不过演出的效果还是极好的,单田芳家学渊源,至此也算是厚积薄发,逐渐在鞍山打响了名头。这之后,单田芳先后说了《大明英烈》、《七侠五义》等传统评书,也曾响应国家号召说过《林海雪原》等新书,这些评书在当时都非常火爆。“十年”结束后,这些作品又通过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传播到更广的范围,想必各位朋友都是很熟悉的了。

文 史 君 说

草就小文,即是对单田芳先生早年经历的一个回顾,也是对这位陪伴我们成长的评书大师的一份纪念。单先生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除了坚持录书,将尽可能多的传统节目保留下来之外,便是惦记着评书艺术的传承问题。先生也曾收过一些徒弟,然而真正传承衣钵的,并不曾有。

晚年单田芳

我们熟悉的评书大家,单先生已经仙去,田连元老师已77岁,刘兰芳老师74岁,还能有几个“下回分解”呢?或许也真像有人所说,现在的人娱乐活动太过丰富了,抖音上一个3分钟的视频都嫌长,看电视要2倍速快进,还有谁能有那个耐心,听一部300回的长篇评书呢?不独评书,或许这也是传统曲艺的宿命吧!

呜呼!先生走好,尚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