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七夕】七夕本是女儿们的乞巧节,为何变成了如今的中国情人节?

 浩然文史 2019-12-28

喜欢历史,请点浩然文史

文史君说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节。今年的七夕,我们团队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传统七夕节,也叫做乞巧节的各种节俗。看到这里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传统的乞巧节,会变成今天的“中国情人节”呢?今天,咱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一、传统七夕节的衰败

传统的七夕节,以乞巧作为主要的节日主题活动,附带还有乞子、乞美等各种节俗活动,是我国古代社会中,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主要参与主体的重要节日。宋代文人的笔记《醉翁谈录》中曾记载:“七夕, 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 车马填咽, 至七夕前三日, 车马不通行, 相次壅遏,不复得出, 至夜方散。”可以想见是多么热闹的场景啊!

在古代,乞巧节是很热闹的

可是,从清代中期以后,传统以乞巧为主题的七夕节就逐渐衰败了。嘉靖年间的《澄海县志》记载:“七日,旧俗妇女陈瓜果‘乞巧’,今无”;光绪年间的《丹棱县志》也有记载:“‘七夕’不重,绅士家间设香案、瓜果庆双星,穿针‘乞巧’鲜有知者”。到清末民国时期,传统的七夕节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被发现与重定义:

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

从清末民国开始,传统的乞巧节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城市人的生活。而保留在农村的习俗,大约到了建国之后,也随着历次运动逐渐扫进了“四旧”的垃圾桶里。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传统的七夕节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渐渐地只活在少数乡野老人的模糊记忆里。当然,传统的七夕节俗这几年也开始缓慢的复苏,这一点我们在昨天的文章中已经为大家介绍过了。那么,本已逐渐沦为历史记忆的七夕节,是如何变成今天的“中国情人节”的呢?这事儿还要从本世纪初开始说起。

现如今,七夕节已经变成了中国情人节

1、学界和官方

最早开始发掘传统七夕中的爱情元素的,是官方和学术界。实际上,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咱们国家和西方交流的增多,很多西方的文化开始传入国内,这其中当然包括一些西方的节日,向情人节啊、圣诞节啊等等。新文化的传入受到了很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并在商家的推动下,过情人节成了很时髦的一件事。这种外来文化的传入,刺激到了一部分人的民族情绪,有些人开始考虑:为什么要过西方的情人节呢?我们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情人节吗?

西方情人节的火爆

官方和学术界对这种思潮的变化是最敏感的,最早在1993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徐惟诚就提出过将七夕定义为中国的情人节,不过那会儿西方情人节也才刚进入中国,当时的国人对这种比较直接的表达爱情的方式还不太习惯。所以,他的提议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而到了2002年,河北省文联等几个组织在石家庄举办了“七月七爱情节”系列活动,其中包括由普通群众普遍参与的民俗活动,也包括了有专家、学者参与的学术研讨会。

2002年新华网对事件的报道

今天回头再看,这次活动应该是在整个七夕节“被发现与重定义”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首先,这次活动在当时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据报道有几十万人。其次,这次的学术研讨会,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传统七夕节日中的爱情元素,并论证了将传统的七夕节“重定义”为“中国爱情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如时任河北省文联主席的冯思德在活动中就讲到:“张罗一个节,与西方情人节相抗衡。把我国的七月七乞巧节捡起来,重新定义一下,然后大张旗鼓搞一个中国的爱情节。”

这之后,包括2006年官方曾下文将七月七日命名为“中国情侣节”,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包括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我们通常都认为,所谓“中国情人节”,是在商家的策动下出现的一个节日。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界和官方一直在背后掌握着政策和舆论的导向。

七夕现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2、商家和媒体的推动

当然,七夕能够在今天,成为广大民众普遍认可的“中国情人节”,这其中少不了商家和媒体的推动作用。

大约从2004年开始,大陆地区开始出现由商家举办的“中国情人节”主题活动,不过活动的内容,在当时看了很有些“惊世骇俗”。比如04年、05年前后,在北京、南京等很多大城市,都有商家在七夕这天以“中国情人节”的名义举办“接吻大赛”,这在当时的舆论上实际上是引起了一定的争议的。

接吻大赛,如今已经比较常见

而七夕真正以“中国情人节”的名号进入大多数人的视线,是从2006年列入非遗之后。借着非遗的东风,再加上2006年是农历的闰七月,从官媒到网媒,纷纷都在炒作“双七夕”、“中国情人节”等概念,比如中国经济网以《双七夕:制造“中国式浪漫”将赛过“2·14”》为题的报道,将七夕定义为“中国情人节”并与西方情人节对抗的意味非常明显。

2006年网媒报道截图

这之后一直到今天,经过十几年商家和媒体每年一度的记忆强化,七月七日“中国情人节”的名号基本上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确定下来了。

三、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的原因

虽说现在大多数人也都接受了七月七日作为“中国情人节”的这一新身份,但很多朋友可能还是会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其实也不仅是七夕,很多传统节日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像端午、元宵节甚至春节,这些年感觉都有些不一样了。除了前面说的媒体、商家推动之外,还有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从乞巧节本身来说。传统的乞巧节的节俗我们之前跟大家聊过,包括乞巧、乞子等等。这些节俗实际上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手巧、多子这些是可以直接决定传统社会一个女性在家中的地位的。

传统的七夕是农业社会的节日

但是今天我们已经是工业社会了。不论是社会对女性的标准,还是女性自我的追求都有了很大变化。让如今的女性再去“乞巧”,乞来做什么呢?有学者做过调查,就连今天的中国男性都已经不将“手巧”作为择偶的主要标准了。

当代男性择偶标准排序

至于乞子,那就更是与今天社会格格不入了。如今的女性不需要儿子来巩固家庭地位,而且现在的年轻夫妻莫说乞子,很多人本身就不想要孩子了。随着经济发展、受教育水平提升,生育意愿下降这是世界通行的规律。而乞智、乞美等传统节俗,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其次,今天的人们需要“情人节”,更需要“中国情人节”。传统中国人表达爱情的方式是非常含蓄的。但这种含蓄如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们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能够大胆、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爱情。这也是为什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西方情人节在中国大火的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情人节大火

而同样是在与异文化的交往过程中,也刺激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中国没有自己的情人节吗?”这样的疑问,实际上是促进七夕向中国情人节转变的一个意识起点。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将传统七夕中的爱情元素剥离并凸显出来,乞巧节也就变成了“中国情人节”。

文史君说:如何过“中国情人节”

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这无疑是一个文化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声音。极端一些的,有人觉得传统无用,也有人要完全复古。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过一个“中国范儿”的情人节呢?文史君的观点是:中西兼顾,开心就好!

其实说到节日呢,咱觉得让大家都“过起来”,也就是都参与进来这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一个节日才能算是“活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考虑该怎么过的问题。

情人节的核心是什么呢?当然是爱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啊,所以如果你们两人觉得烛光晚餐和巧克力可以代表你们的爱情,那当然是OK的。不过既然是中国情人节,那也不妨加入点七夕的元素啊。和你的爱人一起去制作一份喜鹊形状的手工巧克力,这主意不错吧?恰好还暗合了咱们传统七夕中,吃巧的节俗呢!

手工巧克力

另外,传统七夕中有乞巧的节俗。虽然前面说了,对现在的女性来说,乞来巧似乎没什么用,但作为一个节日的浪漫点缀,女红针线是不是可以拿起来呢?哦,你说刺绣太难了啊?嗯,十字绣可以了解一下吗?

七夕十字绣

总之呢,在现今这个时代,不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爱情的符号和元素真是到处都有了。选择你们喜欢的,送给你们所爱的。毕竟这爱情啊,两个人用心才是最重要的。你说呢?

参考文献:

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文化遗产》2014年第1期。

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邱绮:《传统七夕节演变历程与现代转型》,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周思杨:《爱的时间一一试探我国当代爱情节日序列》,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