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浅谈:清代碑帖结合的产生与发展

 吴不墨 2019-12-28

清代是古代书法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在包世臣等人“崇碑”的书法理论影响下,清朝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天才—一赵之谦,他各种书体都涉猎并且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赵之谦将篆、隶、楷等书体的凝重融于飘逸洒脱的行草书之中,使行书更有一种不同于传统行草书的刚毅不屈和雄浑奇崛。

书法浅谈:清代碑帖结合的产生与发展

习碑之风盛于清,最终形成了“碑学”。碑和帖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传统,两者各有不同的功用及审美特征。清阮元曾说:“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碑与帖谁优谁劣,本难定论,各取共长,方不失学书之正道。清中后期书史上的碑帖之争实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最终虽是碑学派占上风,但在具体实践上,两者最后是互取其长,碑帖结合,创造新书风。

书法浅谈:清代碑帖结合的产生与发展

从当时代表书家的传世作品中不难发现,碑帖结合实则已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此时的书法理论中,也已有碑帖结合倾向的言论,如刘熙载云:“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又云:“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南如袁宏之牛渚讽咏,北如斛律金之《敕勒歌》,然此只拟一得之大,若母群物而腹众才者,风气固不足以限之”。刘的倾向性已很明显。

书法浅谈:清代碑帖结合的产生与发展

至于杨守敬则说得更清楚:“集帖之与碑碣,合者两美,离之两伤”。他的实践也正好佐此证。随着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当时尊碑派主将康有为晚年亦自悟于碑派开通不足,有感于碑帖结合,曾云:“自宋以后千年皆帖书,至近百年始讲北碑。况兼八分、秦篆、周籀而陶冶之哉!鄙人不敏,谬欲兼之。”碑帖结合已是一种历史必然,是明智之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