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空问答

 修悟搏 2019-12-28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以武力征讨四方,当时大唐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尊称太宗皇帝“天可汗”;尤其是到了唐玄宗时期更是创造过“开元盛世”这种全盛的局面,我国在此时无论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疆域、军事等等都在当时的世界上排名第一,而大唐开元年间我国国力之强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封建史上没有之一,绝对是No.1的,胜过古往今来任何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海外华人都自称“唐人”的原因,我们的大唐盛世是绝对可以拿出来炫耀的。

但是任何落后的体制都将面临“盛极必衰”历史客观规律,作为封建王朝来说,大唐也是如此,在一场“安史之乱”后,百年的帝国走向了下坡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开元盛世”只能成为人们的回忆了,这场战乱结束了盛唐时期的神话。

如题,为什么唐朝的历史给人感觉“安史之乱”之后就结束了?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认识唐朝,都仅仅将记忆留在“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时期”,亦或者说我们更愿意提起曾经辉煌的岁月,而不愿意去回忆衰败的时光,笔者认为这是“护短”心理在作祟,这种想法其实也很正常。

而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的确弊病百出,一蹶不振,虽然有过短暂的中兴,可是早已无力回天了,所以说题目所问有一定的道理,“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了多种危机并存的局面,给人的感觉就是昔日荣光一去不复返了。

一个王朝的衰亡一定不会是一个原因造成的,而唐王朝亦是如此,笔者认为唐王朝的衰败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是藩镇割据,第二是朋党相争,第三则是宦官专政。而唐王朝衰败的标志就是“安史之乱”,而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对于这道题目而言,咱主要说一说“安史之乱”以及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一、“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这场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叛乱,其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咱们先从唐玄宗的角度出发唐玄宗李隆基在执政之初,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积极开展改革、发展经济,他任用贤能,广开言路使得执政初期大唐王朝的政治圈内呈现出一片清明之色,继而在前几朝皇帝打下的夯实基础下,大唐才得以实现“开元盛世”。

可是唐玄宗并没有将这种好的作风延续下去,自他执政的中期开始, 他变得安于现状,追求享乐,尤其是宠信杨贵妃之后,他更是任用奸佞之臣,诸如“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杨国忠等等大批小人围绕在自己身边,政治清明的局面一下子就变得乌烟瘴气,唐玄宗为了满足杨贵妃要吃荔枝的私欲,甚至安排大量的人马去产地采摘荔枝送来,为了屈屈几个荔枝,竟然累死了好多邮差和驿马,真的是劳民伤财,而诸如此类的事情比比皆是。

仅仅宫女的数量在玄宗时期就开创了整个封建王朝之最,一共是50000多人,这还不算太监、侍卫以及其他服务人员的数量,生活奢侈无度,而这庞大的消耗全部来源于搜刮民脂民膏,这就间接地导致了老百姓的不满,农民起义频繁爆发,激起了社会矛盾。

  • 说完玄宗皇帝个人的原因,咱接着往下探讨一下客观因素。

在经济上,大地主阶级不断地破坏以“均田制”为主的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有权有势地大地主官僚阶层侵吞老百姓土地,民不聊生。

在政治上,唐玄宗任用奸佞使得朝纲衰败,吏治腐败,尤其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时间,在这段日子里,他排除异己,安插朋党,为了使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稳固,他将一批有志之士排挤出朝堂,死的死,走的走,更是他极力推荐安禄山担任节度使一职,使得大唐的边疆军政大权最终落入到安禄山手中,从而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在军事上,唐王朝军事上以“府兵制”为主,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兵农合一”,平时兵士以农耕为生,农休之时便开展军事训练,而战时就从军打仗,可是随着“均田制”的破坏,这个“府兵制”也就不存在了,从此“募兵制”登上历史的舞台,这种制度其实也并非是唐朝发明的,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由于府兵没有耕地,全国征兵征不上,就只能采取用军饷免税等方法来募兵,唐玄宗时期的“募兵制”尽管发挥了作用,但是由于主将和募兵之间牢靠的关系,也是非常容易形成“兵将一体”的割据势力。

正因为唐玄宗个人的原因,以及在客观上“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的消亡继而就给了安禄山、史思明等地方节度使以“可乘之机”,从而爆发了“安史之乱”。

二、“安史之乱”的影响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自此拉开了藩镇势力和唐王朝对抗的开端,虽然这场叛乱最终平息了下来,可是却使得唐王朝“大伤元气”,自此一蹶不振,在这次叛乱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这其中表现在很多方面。

  • 首先是人口骤减,因叛乱死伤无数,黄河中原一带呈现出千里无人的局面。

  • 其次是表现在边防上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唐朝疆域很大,但是唐朝时期通讯和交通不太发达,为了使得边境安稳而设置节度使一职,这是藩镇形成的起源,可是“安史之乱”后,很多边防将领带兵勤王,就造成了边境的空虚,于是便给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以“可乘之机”吐蕃、胡人等势力卷土重来继而大唐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策略也由“进攻”变成了“防守”,而在“防守”的过程中,这些边疆节度使们又相继形成了自己的割据势力,名义上虽然是属于唐朝管理,但是都是各自为政,唐王朝失去了对边疆的实际掌控权。
  • 宦官专政导致皇权衰微,前文以说玄宗时期宫女的数量达到了50000多人,同样太监的数量也达到了一个峰值,玄宗时期大概有品级的宦官人数为3000多人,而到了晚唐时期宦官的数量竟然达到了10000多人,宦官干政现象开始出现了,这是因为地方藩镇势力过大,皇权分散,而皇帝欲依靠宦官的心态而造成的,但是这种心态却使得皇权更加分散,到了晚唐时期,宦官甚至可以擅自立主,皇帝俨然成了摆设,可见其专权的严重程度。
  • 同样,在外有藩镇势力,在内不光是宦官专政,为了达到平衡,皇帝也任用权臣,对于宦官而言,权臣也是一种势力时而压过宦官,时而被宦官踩在脚下,更可悲的是权臣内部也充满着斗争,这集中体现在地主出身的官员结成朋党,“朋党之争”在“安史之乱”后愈演愈烈,加剧了王朝的衰亡。

三、“黄巢大起义”成为了唐王朝灭亡的催命符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边疆战事不断,内乱不止,朝纲腐败,经济政治开始呈现出大幅度“倒退”的形势,继而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老百姓民不聊生,最终在唐朝末年引发了大规模的“黄巢大起义”,这场起义将唐王朝迅速地推向了末路,终于,唐王朝走向了灭亡。

总结: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迅速走向衰亡,藩镇势力逐渐形成于唐王朝共同治理天下的局面,而其后又有“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将唐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安史之乱”后再无盛唐,昔日的荣光已烟消云散,而藩镇割据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宋朝,战乱使得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经济造成了衰退,不过这场混乱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最终一部分少数民族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也算间接地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促进了文化交流。

如果说唐朝的灭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那么其中始作俑者便是“安史之乱”。


本回答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