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了广西,不得不看有着南疆要塞之称的友谊关!

 河洛摄闻记 2019-12-28

友谊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之前这里是名震南方的镇南关,号称南疆要塞,与不远处的平而关、水口关合称“南天三关”,也是目前中越边境上最大最重要的关隘。

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在这里设置了关隘,命名为雍鸣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在广西地区的重要关隘,镇守南方。

到了明朝,朱元璋平定天下,为了巩固南方边疆,决定对现有关隘进行加固,改建为两层门楼镇南关,又在金鸡山陡壁上修筑炮台数座俯控关口。关城附近山峦重叠,谷深林茂,地势险要,为中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明洪武元年,定名为鸡陵关,永乐五年(1405年)更名镇夷关;宣德年(1428年)改名镇南关,长期以来,一直派驻军队驻守,主要防止来自南方入侵的重要关口,也是当时的全国九大名关之一。

到了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2月,法国从越南谅山出发,进犯广西,而在不久前,中法已经在马尾海战中交手,双方互有损失。为了给清政府更大的压力,法国决定从越南进犯广西,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十天以后,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当时的清军面对法军,信心不足,不过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在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墙外深掘堑壕,铸成了较完整的防御阵地。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24日越墙进犯,冯子材率士卒冲出墙外,激励将士猛烈搏斗,终将法军击退,遏阻了法军对中国边境的窥伺。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法军陷入困境。清军势如破竹,3月26日攻克文渊城,3月28日攻克驱驴,3月29日克谅山,3月31日克屯梅、观音桥,4月2日克谷松,但是阵亡了三千多人。这时候,冯子材集结四万余人直逼河内,朝廷闻讯,以胜迫和,让法国降低和谈条件,而法国也接受了中国的要求,重新谈判。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对外少有的胜战,而且面对的是法国军队,可以说在镇南关取得大捷,一时扬眉吐气。镇南关大捷后,法国茹费理内阁垮台。面对这样的情况,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主张趁机议和,得到清政府同意,不久中法议和成功,双方停战,至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不过,在镇南关,当时冯子材率领清军抵御了法军的入侵,确保了广西的门户,也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时间到了清朝末年,镇南关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光绪三十三年(1907)孙中山、黄兴等发动推翻清朝的“镇南关起义”。据说孙中山带领国际纵队来到炮台后,亲临起义第一线,居然亲自发炮,还打死了六十多名清兵。孙为此还大发感慨:“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1907年12月2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中山派遣黄明堂、关仁甫率四百多人,潜袭广西镇南关,起义军很快占领鸡金山的三座炮台。清军以五千人兵力反扑镇南关,黄明堂坚守数日,枪弹告罄,在12月8日夜弃台,退至安南燕子大山。起义失败后,清政府要求法国政府引渡在越南的孙中山,但孙中山已经先一步离开越南到达新加坡。镇南关起义虽然没有对清政府造成重创,但是对于当时的民心,还是有相当的冲击的。

后来,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为切断我通达东南亚的国际交通线,曾三次出兵镇南关。1939年,板垣军团占领镇南关,不但火烧关楼,还将城门上“镇南关”三字拓印后寄回日本,向天皇裕仁“报功”。之后,日军又将“南疆重镇”石刻横额劫回东京。到了1953年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友谊关”。如今的友谊关,已经取代了镇南关,成为体现中越友谊的地方,不过也希望友谊关如同当年的镇南关一样,永镇南疆。

友谊关景区:

友谊关景区包括关楼、城墙、左辅山炮台(镇关炮台)、右辅山炮台(金鸡山炮台)、清末广西全边对讯署(法式楼)以及大清万人坟等,总占地面积250 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1663.76平方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