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一包螺蛳粉或是一罐老干妈,能唤起在英留学生们对家乡滋味的惦念。一瓶普通的中国酱油,就足以成为华人家宴和中餐馆的灵魂支柱。 而专门贩卖中国食品的华人超市,就成为了吃货们的味蕾救星。 当吃货们在英国最主要的三大城市: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就有机会看到一组红砖绿瓦的中式牌楼。 它不是唐人街,而是英国最大的中国货商店「荣业行商业中心」,出售超过4500多种不同的食材及用具。 从1969创业至今,荣业行已为英国2000多家中餐馆和零售店提供商品,年营业额7000万英镑,绝对是英国华人超商界的大哥大。 广告牌上一句“All The Chinese You Need To Know”,尽显拥有者的自信。 荣业行的创始人叶焕荣,是英国本土唯一登上英国富豪榜的华人。 他曾获得伯明翰城市大学和阿斯顿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并在2010年,获得英女王授予的“大英帝国士官勋章”(OBE)。 作为英国华人的骄傲和榜样,谁能想到,当年叶焕荣是用10英镑开启了旅英创业之路的。 叶焕荣,客家人,1940年出生于东莞市塘厦镇,后来因为家族财产尽失,全家迁移到香港,在那里完成基础学业。 1959年,叶焕荣身揣10英镑来到英国,和许多离乡背拥又淘金梦的年轻人一样,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只能从最底层的工作开始创业之路。他依靠在中餐馆做洗碗工和每日十几小时天日不见的劳作,积累创业的经验和资本。 到23岁时,叶焕荣和商业伙伴在Clacton-on-Sea开设了他们的第一家中餐厅,从食物采购到门面招待客人,叶焕荣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 小餐馆开张的第二年,附近就建起了一个露营度假村。休息日来这里露营的客人,高峰时超过8000人,服务人员也有2000多人。小餐馆的生意立刻红火起来。于是叶焕荣一改英国人早打烊的习惯,把营业时间延长到晚上9点半,又筹资扩大了餐馆面积。 不到10年,叶焕荣已经拥有了3家餐馆和一家外卖店。 △年轻时的叶焕荣 就在这个时候,他读到了一篇有关酒店业传奇人物康拉德·希尔顿的文章。 一战后,希尔顿想买下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银行,但卖家不断抬高价格,他没能成功。沮丧失意的希尔顿只好先到当地一家旅店落脚,没想到顾客爆满,甚至有人睡在大堂里。希尔顿灵光一闪,干脆买下了这家酒店,从此深耕酒店业,旗下希尔顿集团的酒店如今已遍布全球。 希尔顿的故事激起了叶焕荣的共鸣。当时的他新婚不久,已开始对每天制作香酥鸭和炒面的工作感到厌倦。 于是,随着中餐馆在英国的增多,深知中餐调料难求的叶焕荣又有了新的想法:为中餐馆提供食材用料。 1970年,叶焕荣与其兄弟叶吉荣在伯明翰市中心开了他们的第一家中国杂货店「荣业行」,主要是出售华人家庭烹调所用的调料、食品等,也供应给餐馆和外卖店。而当时的雇员不超过10人。 由于适应了中餐馆和华人生活的需要,荣业行大受欢迎。 的确,叶焕荣在重大决策上总是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智慧。 很多人都问,为什么当年荣业行会选择开在伯明翰而非伦敦,叶焕荣答说,“如果你在伦敦,你只是大池里的小鱼,伦敦太大了,如果在伦敦开一家店,人家隔几条街的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如果在伯明翰,开店3个月所有人都知道了。” 而且他还看上了伯明翰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 只需两个半或三个小时,一部的货车就能将荣业行的货物送到英国四分之三的用户手中。所以荣业行成功通过交通网络,迅速占据华人食物供应市场。 1977年,叶焕荣的弟弟叶利新也从牙买加来到英国,叶氏三兄弟组成了叶氏兄弟公司,出售1000多种商品,很快就把荣业行变成了英国最大的中国货超市。 虽然餐饮是华人的主要行业之一,它为叶焕荣提供了机会,但叶焕荣却并不满足只为餐馆配套。 他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出售泰国,日本甚至韩国,越南和印度系列食材,让荣业行逐渐成为英国最大的亚洲商品供应商。 △叶氏三兄弟:从左至右分别是叶吉荣、叶焕荣、叶利新 1994年,为了满足中国餐馆厨师和外卖店的需求,叶焕荣还推出荣业行自家品牌的酱料,设计的都是真正易用的产品。 ![]() 从中式到泰式的酱料,超过30种口味。 ![]() 之后的发展中,叶焕荣一直坚持不断的超越。 其中最大的出奇和超越,就是依托超市带来的人气,将「荣业行」升级为华人商业中心,引入银行、餐馆娱乐、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服务,使得“一个荣业行就是一个唐人街的升级版”。 ![]() △在荣业行商业中心的餐厅 站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把生意推向整个英国社会。 当荣业行决定到伦敦开设分行时,叶焕荣把店开在了离伦敦市中心不远的克罗伊登( Croydon),而不是中国城。其目的,就是为了服务英国人。 其后发展证明他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克罗伊登四通八达,不论从周边城市还是从伦敦市中心都很容易开车到达,连牛津的人也来光顾,顾客大部分是英国人。” 如今克罗伊登的荣业行俨然成为了伦敦的第二个中国城,绿色琉璃瓦加上飞檐和龙凤装饰的建筑群大气恢宏,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印记,也成为了荣业行的标志。 ![]() 荣业行建筑上的绿色琉璃瓦片,都是在北京手工制作,再运送到英国。 其中伯明翰的荣业行商业中心外型,以古代四大神兽之一乌龟(玄武)为设计灵感,因为乌龟代表耐心、长寿,很符合叶焕荣对荣业行的期待和要求。 ![]() △伯明翰的荣业行商业中心 ![]() 为了追上电商的潮流,2004年荣业行还推出网上商店。如今,不管是香飘飘奶茶,还是传统酱料和具备东方特色的锅碗瓢盆,都能在这里买到。 ![]() ![]() ![]() 现在,荣业行在英国最主要的三大城市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拥有4间连锁超市,雇员超过300人。 在叶焕荣眼中所有的员工,不论何种肤色,都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 在荣业行,无论职位高低,只要工作满20年,都能得到金表作为纪念。此外,荣业行还有一项特殊福利:所有员工的子女,只要在大学读书,每人每年可获1500英镑资助。 这种东方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方式,令所有的员工都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家,为此而尽心尽力和兢兢业业。 ![]() 除华人外,荣业行还有来自英国本地和其他族裔的员工,他们主要集中在管理层。 对于这样的管理模式,叶焕荣认为当地人更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民俗,和当地社会容易沟通。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容易对英国市场的动态作出准确和及时地判断,并有助于引进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 在他的经营理念中,东方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的管理知识和人才的结合是企业发展的最佳管理模式。 ![]() △叶焕荣与员工在春节期间拍摄的宣传照 ![]() 处事低调的叶焕荣,在各种华人社团活动中很少看到他的身影,更听不到他的高谈阔论。 但他一直在支持中英交流,曾牵线伯明翰市与广州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还向伯明翰市捐赠了一座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宝塔,成为当地的唯一的中国特色地标。 ![]() 同时,为了推动中英饮食文化交流,荣业行每年都会举办厨艺大赛,鼓励英国的18至25周岁的青年厨师研究中华饮食文化,并融入自己的创新元素,创作中西结合的创意料理。 ![]() ![]() ![]() 每年的厨艺大赛冠军,除了获得奖牌奖金外,还会被赞助去香港旅行,体验东方文化的魅力。 ![]() 深知教育重要性的叶焕荣,一直心系中国,积极捐资教育,为中国培养人才。 2000年,他设立了“叶焕荣兄弟助学金”,每年帮助30至35名,经济上有困难的华人优秀学子3.6万英镑,以鼓励他们攻读英国大学。 ![]() 2004年,荣业行又与英国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联合设立“叶焕荣兄弟奖学金”,每年全额资助3名来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中国学生,到剑桥大学进修;并资助2名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英国学生,前往中国进修。 谈起当初建立助学金的初衷,叶焕荣表示:“以前蔡元培就说过‘教育才能救国’。国家发展靠人才,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投资人才不是我个人受益,而是未来中国受益。” ![]() 如今,年过七旬的叶焕荣,已处于半退休状态,每天中午会到荣业行散散步当做运动,还会和员工顾客聊聊天,这是他生活的一大乐趣。 而荣业行作为家族式企业,第二代经营者都是专业人士。叶焕荣的3个儿子分别是药剂师,电脑工程师和会计师,侄子是律师,他们术业有专攻,但是现在都回来打理家族生意。这些家族第二代成员在读书期间就从低层做起,利用假期和周末来荣业行帮忙推车。 ![]() △叶焕荣和他弟弟、儿子、侄子 为华人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叶焕荣,认为勤劳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他更强调智慧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都让人勤劳,不要投机取巧。我说不是。很多事情,策略方法不同效果就不同,而且有规律可循,有巧可取,我们要多思考。” 他就是这样凭借勤恳的劳动与超前的思考,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