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首是明显的硬伤,从李维杰自首的动机看《误杀》结局的合理性

 修竹秀 2019-12-29

电影《误杀》结尾,已经“瞒天”成功的李维杰却出人意料地选择自首。这个与原版《误杀瞒天记》截然相反的结局引发了不少争议。

批评者认为这个结局是全片最大的败笔,主角将到手的胜利果实拱手相让,破坏了原版的爽片氛围。而支持者则认为这个结局更符合普世价值,每一个犯罪者都理应伏法。

因为这个结局是李维杰自己选择的,是角色的自发行为。那么,不论结局要符合怎样的价值观和体现怎样深刻的含义,它首先要与人物的心理动机相匹配。

一、角色的动机合理性有多重要?

苏珊·朗格在她的《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提出“动机是动作发生的内因,人物行动的内驱力,动作的生命所在。”因此只有充分对人物行动的内驱力有深刻的体察,才能赋予角色以生命。

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增强影视作品的戏剧冲突和戏剧张力,角色的行为和经历通常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中彩票,但在电影《西虹市首富》中主角会突然得到10亿之巨的意外之财。又如本片中李维杰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他却凭借惊人的智慧和冷静可以和强大的敌人相抗衡。这些充满特异性的设定让影片变得更加好看,但并不意味着角色行为就要与他的动机相悖。

因为一个人物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所有行为、台词都围绕着人物动机,通过深入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动机,创作者才能准确创作出他的言行。

作为一个评价者来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水平高下,同样是要运用这个创作逻辑的逆向思维,即通过找寻外部人物动作的心理动机的合理性,来评判一个作品的叙事逻辑。因此人物的动机必须是符合生活的基本逻辑和人物的性格心理逻辑的,否则便会成为一部作品的硬伤和漏洞,影响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整部作品的艺术质量。

换言之,如果没有合理的行为动机,那影片中的人物只能是失去灵魂的提线木偶。《犯罪现场》中珠宝店保安何兆东临死前说的一句“这个世界不该这样。”言语中体现的是对命运捉弄的怨愤和不甘,那他又为什么在明明很爱妻子、在她残疾需要照顾的情况下还要双手沾满鲜血,走上一条不归路?他的诸般行为明显与动机不符,所以让观众看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二、人物的动机与电影中的环境息息相关

一个角色既然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取舍就一定会被所处的环境深深左右。如《英雄》中李连杰饰演的刺客舍身取义、并未刺杀秦王。因为他觉得秦王统一天下后可以结束战乱带来和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用天下为公的人本思想来评判,他的选择不仅符合公理道义,也契合人物的心理动机。

回到本片中,开头介绍说李维杰的父母死于一起暴乱,片尾因为挖坟事件也发生了暴乱。由此看来,影片中的泰国是个经常发生暴乱的国家。

同时,为了弱化原版中对警方的讽刺和控诉,从而让结尾李维杰的自首显得可以让观众接受。《误杀》中女警察局长一开始被塑造成一个沉稳干练的破案高手。桑昆的上司也颇具同情心,多次出面为弱者说话。整个警察系统好像也只有桑昆一人横行霸道。这样的设定是隐蔽的,也是矛盾的,表面上影片中的社会环境还算清正,实际上只是将污浊的一面隐藏起来了。

不信你们看,上司对桑昆当街开枪、欺压百姓的行为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实质上的约束。女警察局长急了也会动用私刑。

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电影中泰国社会的动荡、法治的不彰以及矛盾的激烈。

再举一个例子。

在本片中,素察是在已经有犯罪事实、并且第二次实施犯罪过程中,被意外打晕而非打死的。电影用平行蒙太奇手法,通过李维杰观看泰拳比赛时所说的“拳手晕倒会吞舌”揭示了这一点。

李维杰回家后询问妻女,也得知此时素察并没有死,那他为什么不把素察救出来?

如果在一个法治社会,这时候救出素察,不仅不必承受杀人的后果,而且可以凭借已经收集到的证据,让素察得到法律的制裁,自己一方则能以正当防卫这个理由全身而退。

但李维杰没有这样做。他为什么不这样做?结尾他面对拉韫夫妇时给出了解释,他要阻止素察继续伤害自己的女儿,所以干脆让他闷死在棺材里。

究其原因,是李维杰对泰国法律没有信心,他深知法律无法阻挡素察继续伤害自己的女儿。所以他拼着“误杀”的风险也要“瞒天过海”。

这时候,他对女儿及家人的爱是高于一切的。

三、李维杰选择自首的动机合理吗?

影片中李维杰自首的动机有三个。

1.佛教信仰。李维杰曾多次布施,这说明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2.女儿作弊。小女儿将试卷上的分数由70改为100分,李维杰担心自己“瞒天过海”的行为给女儿做了不好的示范。为了教育女儿,所以李维杰通过“自首”告诉女儿作弊是不对的,是要受到惩罚的。

3.发生暴乱。片中提到李维杰的父母死于暴乱,而影片结尾的暴乱因李维杰而起,他不想因为自己的事造成更多的无辜死伤。

表面看来,李维杰自首有内因、有外因,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但李维杰自首的动机并不合理。

第一,李维杰的佛教信仰并没有多强,起码没有超越他对家人的爱,不然他不会眼睁睁看着素察去死。

第二,如果是因为教育孩子就去坐牢,那这种教育方式显然太简单、迂腐了一些。而且这个理由本身就很扯,素察是大女儿打晕的,是被妈妈埋掉的,李维杰顶多是见死不救。要自首也是大女儿和妈妈自首,李维杰自首能起到什么教育意义?难道通过这样的行为“教育”女儿杀了人也可以通过顶包逍遥法外吗?

第三个动机貌似成立。但前文提到,李维杰对泰国的法治环境没有信心。既然如此,之前爱家人胜过一切的李维杰,是如何能放心将孤儿寡母独自留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中的?他怎么能保证不出现第二个桑昆和第二个素察?那时他身在狱中,妻女将如何应对?

而且,李维杰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家人甚至连一部手机都没有,经济条件是相当拮据的。

如果李维杰自首了,家里的经济问题如何解决?两个女儿的学费谁来支付?毫无疑问,李维杰的自首会让一家人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更诡异的是,李维杰自首后不久,妻子和大女儿也跟着自首。家里只剩下几乎没有自理能力的小女儿一个人该如何生活?之前正常的一家好像突然集体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因为前面精彩的“瞒天”部分已经赋予了李维杰冷静和智慧的一面,你要说他没考虑到这些,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他考虑到这些,他又是如何在“爱家人”和“止暴乱”之间取舍的?

之前爱家人胜过一切的李维杰选择了“止暴乱”,并不是不可能,而是可能性太小,小的李维杰突然不像个头脑清楚的正常人。

而且即使李维杰最终选择了自首,他在这个重大“取舍”中理应经历一番激烈的矛盾挣扎,但影片对此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给观众感觉李维杰一夜之间想明白了要去自首。

总之,自首这样的行为支撑不了角色的动机。不仅让角色失去了灵魂,变成了导演手中的提线木偶,也成为影片一个明显的硬伤和漏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