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社会网络对成功的作用

 小天使_ag 2019-12-29
佳投小悟 2019-12-26 11:41:44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是当今科学界的一位巨星,无尺度网络模型的创立者,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复杂网络科学,并在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社会学等领域都颇有建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呼声最高的人选。

关于本书

巴拉巴西的团队,非常细致地搜集了包括艺术、学术、体育、商业等各个领域中有关成功的数据,然后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去分析它们。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作者发现,有些成功的模式的确具有普适性,成功确实有定律可循。

核心内容

第一,个人能力和成功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同样都是高手,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享誉盛名,有的人却默默无闻。

第二,一个人的成功到底能不能预测?是什么决定了未来的成功?

第三,我们该怎样看待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成功?为什么多数情况下,团队的成功需要多样性,但功劳却往往归于一人?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社会网络对成功的作用

你好,我是袁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我要为你分享的这本书叫做《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特别提醒,这本书不是成功学,而是一项研究“成功”的科学。

“成功”一直是个常被提起却又模糊的话题。一说起成功,我们能联想到的原因太多了,比如说努力、运气、天赋等等。但是这本书所研究的,不是成功的个案,而是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来考察究竟是由哪些因素,推动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什么叫“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呢?作者在书中将它定义为“我们从所属社群中争取来的回报”。比如说,你是一位作家,你觉得自己书写的不错,有思想也有深度,但是它的销量却很差,那这不叫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你的书能够成为热卖畅销书,拥有大量粉丝,优秀作家的身份被社会认可,通过它还能获得不菲的收入,这叫做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就是说,这本书所研究的“成功”,不是由个人来定义的,而是由整个社会来定义的。

说到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问题:这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后背的因素相当复杂,真的可以用一种科学的手段来测量吗?答案是真的可以。

先来看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书名中提到的巴拉巴西,他本身就是一位研究社会网络的顶级专家。他的全名叫做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是美国圣母大学特聘教授,美国东北大学复杂网络研究中心的教授。他的另外两部作品《爆发》《链接》,[每天听本书]栏目也解读过。

巴拉巴西的团队,非常细致地搜集了包括艺术、学术、体育、商业等各个领域中有关成功的数据,然后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去分析它们。比如,他们统计了有史以来已经发表过的所有论文,追踪调查一个多世纪以来所有学者的学术生涯;统计了美国所有图书每星期的销量,分析每一本书是靠什么成为畅销书,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他们还获得了全球画廊和博物馆的展出信息,来考察当代艺术家的成长历程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作者发现,有些成功的模式的确具有普适性,成功确实有定律可循。

那接下来,我将分成三个部分为你分享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说说,个人能力和成功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同样都是高手,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享誉盛名,有的人却默默无闻。第二部分,我们会重点讨论一个问题:一个人的成功到底能不能预测?是什么决定了未来的成功?第三部分说的是,我们该怎样看待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成功?为什么多数情况下,团队的成功需要多样性,但功劳却往往归于一人。

第一部分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个人能力和成功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首先,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出发,我们平时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提高自己的能力。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能力越强,就越成功。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能力表现对一个的成功,是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看一个书中的例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中有叫做冯·里希特霍芬的飞行员,他的战斗力极强,在3年的飞行生涯中,一共击落了80架敌机。按照官方统计,这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任何其他王牌飞行员击落的飞机都要多。

但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还不是他耀眼的战绩。对于普通飞行员来说,都会在执行任务时尽量隐蔽,最好做到敌在明处,我在暗处,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生存几率。但是,这位冯·里希特霍芬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他把自己的飞机涂成耀眼的大红色,每当飞机略过天空,都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但自己人能够一眼认出,敌人也看得是一清二楚。由此,他获得了一个响亮的绰号:“红色男爵”。

红色男爵称霸战场的故事,流传了一个多世纪,而且范围远远不止于德国。以他为主题的书籍有30多本,他的人物形象曾出现在好莱坞电影、连环画和纪录片中。他的名字,从战争爱好者的书架上,一直延伸到杂货店的冷冻货柜上。如果你在国外,甚至可以一边玩着“红色男爵”飞行模拟器,一边吃着“红色男爵”牌冷冻披萨。就是这么有名。

乍一听,你可能觉得,红色男爵的例子,不是正好证实了那个普遍的假设:强大的表现会带来成功。如果你像红色男爵一样,完美地执行了飞行任务,完成了引人注目的空中特技,准确地击中目标,那么,你的能力表现在你从事的领域内就是最佳的。你就会因此被人们记住,被远隔重洋的世人尊敬几个世纪。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教导,让我们崭露头角的最佳策略,就是努力获得完美的能力表现。我们所崇拜的榜样,那些有名的运动员、作家、科学家和企业家们,他们的成功都好像遵循着同样的规律。但你知道吗?还有很多能力表现一样出色的人,你却连听都没有听过。比如说雷内·方克。

方克是谁?他是一战时期的一名法国飞行员。相比于红色男爵,方克的战斗力更强。红色男爵曾经输掉过三场战斗,最后一场还要了他的命。而方克和他的飞机从来没有被敌人的炮火伤及分毫。红色男爵的战术是在高空对着敌机疯狂扫射,靠着疯狂的进攻压制敌人。而方克击落一架敌机,很少超过5发炮弹,由他操纵的飞机,像一只蝴蝶在快速躲避捕食者时灵巧地上下翻飞。

可以说,无论是战绩还是驾驶技术,方克的能力都在红色男爵之上,至少是旗鼓相当。但是,我们对方克的了解,仅限于一本很难找到的自传,以及散落在各处的寥寥几笔描述。他被时代遗忘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说能力表现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那为什么同样是王牌飞行员,一个可以被后世铭记,而另一个却淹没在历史中?

通过大量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巴拉巴西教授得出了一个结论:你的成功不是由“你”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决定的。也就是说,你的成功不取决于你的能力表现,而是取决于社会,以及社会如何看待你的能力表现。对于成功的这个定义,是这本书中关于成功的基本前提和起点。

红色男爵的成功更多在于他所处的网络,在于战争期间发生的政治和社会事件,而不是他击落了多少飞机。很多人能够记住他,是因为它曾经对德国宣传战争机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名声取决于那些拼命想要一个英雄来激发集体精神的人。是公众对这位红色男爵的表现作出了反应,创造了一个关于他的神话。他所处的网络发现他很有用,所以选择去放大他。

到目前为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能力表现很重要,它决定了你是否能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但它又不是确定你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决定你是否能取得成功的,更多是社会网络的作用。

当然了,单凭一个红色男爵的例子,想要支撑这个观点还远远不够。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都做了哪些研究,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先来看体育领域。在体育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巴拉巴西的团队花了两年的时间,来研究网球领域球员竞技水平,和我们所定义的成功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汇集了2008年到2015年间每位网球选手的成绩,记录每位球员所有的胜负场次,包括每一次比赛获得的积分。最终他们发现,球员的成绩越好,有关该球员的维基百科点击量就越多,越受公众欢迎。而且战绩的好坏几乎是决定受欢迎程度的唯一因素。也就是说,在网球领域,你的成绩越好,就越接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网球运动的成功,取决于唯一的因素——强大的个人能力。至少是在球场上,“苦练才有回报”这条准则千真万确。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想要取得成功,就需要让你的运动技能日臻完美。同样,如果没有坚实的法律知识,你不会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如果缺乏结构工程学的深厚基础,你也无法成为一位成功的工程师。强大的能力表现的确在驱动成功。

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切换到另一个领域,比如你是一位艺术家,成功可就不只能力强这么简单了。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艺术家的成绩,无法像体育比赛的胜负那样统计和测量。我们可以靠统计大量比赛的胜负去衡量一位运动员的能力,因为你的能力越强,赢得比赛的几率就越大,这没什么好说的。但是靠什么去衡量艺术家的成绩呢?判断一件作品的好坏,是很主观的事情,可能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又是凭借什么成功的呢?

巴拉巴西团队收集到了1980年到2016年全世界50万名艺术家的创作经历。数据包含14000多家美术馆、近8000家博物馆在35年内举办的上万次展览的详细资料,以及同一时期在拍卖行售出的近300万件艺术品的信息。他们发现,艺术家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下面几条因素,而这些因素,都与社会网络有关:

第一,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艺术家,你的作品需要在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展出。比如像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高古轩画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等。一旦的你作品在上述任何一家展出,那你就如同跨上了成功的旋转木马,你的作品注定会畅销,价格会直线上升。

第二,这些一流的美术馆和展览馆,它们在内部频繁连接,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网络。如果你与其中的一家合作,那么另一家也同样会为你打开大门。但是,如果你的作品一开始是在这个网络之外的小型展览馆展出,那很不幸,很大几率上,你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只能辗转于这些小馆,再难进入世界一流的艺术网络。

第三,一旦你成功了,所有与你的成功有关的利益方都会竭力让你的成功延续下去。如果有人花了100万买下你的作品,无论是这位收藏家还是美术馆,都会极力让这幅画升值,因为这符合你们所有人的利益。

你看,在艺术领域,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进入顶级的职业网络。由此,作者告诉我们,在某些领域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像是成功要靠一步一步艰难的积累,似乎是不管用了。如果成绩在所有的专业领域里都能像网球一样的成绩被测量,那这种观念依然奏效。但是,如果我们无法证明自己的领域中是最优秀的,那对你来说最有利的办法,可能就是让自己进入那个已经形成的职业网络。

以上是我要讲的第一部分,巴拉巴西团队得出的成功第一定律:如果能力表现可以测量,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但当能力无法测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

第二部分

其实,职业网球联赛和艺术是两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是能力可以被精确测量,另一个则是视觉艺术,能力无法测量。但是,多数职业都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如果你是一名律师、一名推销员、一名教师或者是一名投资银行家,成绩和网络都很重要,只是在各自的领域,它们的重要程度会有所不同。

归根结底,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优秀的成绩,是成功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成绩,成功无从谈起。一旦你拥有了好的成绩,想要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社会网络就显得至关重要。一个人的能力和所能取得的成绩是有限的,但是网络带给你的成功却可以是无限的。看看那些超级明星就知道了,获得最多回报的,不一定是这个领域内实力最强的人,但很大程度上,却是最有名望的人。一个明星作家出的书,很大几率上会成为畅销书,但一名新人作家,多数情况下则会被无情碾压。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如果我不是超级明星,只是行业里初出茅庐的新手,是否有机会一举成功?又或者说,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对未来的成功起作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经过研究,巴拉巴西团队发现,能够影响未来成功的因素有两个,分别是:初始的成功和社会适应度。

我们一个个来说,先来看初始的成功。在一个项目诞生的最初阶段,能否优先得到广泛的认可至关重要。大量的数据表明,那些一问世就获得好评的作品,相比于开始时默默无闻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成功的比例要大很多。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你是在一个领域内初出茅庐的新人,如果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行业内的好评,将会大大地提高成功概率。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这么一个例子:英国畅销书作家罗杰·埃洛里刚刚出版了一本新的小说,名字叫《默默地我相信天使》。刚刚出版没多久,就有一位叫做“琼斯”的用户,在亚马逊网站上写了书评,书评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需要对这本书的情节再多说些什么。书里边有些段落和章节会让我情不自禁地停下来,跟随着作者时而胆战心惊,时而陷入沉思。你得读上两三次,才能真正欣赏到语言的深邃。真是一本了不起的书。”

这对一本新书来说,是相当高的评价,而且是第一篇评论。这种初始的肯定,对小说未来的成功有很大帮助。在人们还没有读到小说的时候,这位叫做“琼斯”的用户,已经在告诉其他读者:这是一本好书,你也应该来读。而现在,这本新书在全世界已经连续售出了100万册以上,成为了埃洛里最成功的一本书。

听到这,如果故事是,埃洛里靠着最早的一篇书评,在第一时间取得了优势,为后边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那就太简单了,也不足以具备很好地说服力,来证明初始成功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位叫做“琼斯”的用户,和作家埃洛里是同一个人呢?没错,“琼斯”是埃洛里的一个笔名,一个他用来赞美自己作品、贬损竞争者的名字。其实,这种伎俩,不仅仅是埃洛里一个人在用,它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还有专门的一个词,来描绘这种道德上不正当的行为——马甲。

马甲真的有效吗?当我们做任何决定时,从在网上买一件衣服,到入住宾馆酒店,我们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评论。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套系统是准确、公正和可靠的,但“马甲”这种行为对此提出了质疑。靠操纵最初的评价系统,真的能够大幅度提高一本书的成功率吗?

专门有科学家,为此做了实验,来考察这种现象。这位科学家操控了一个大众新闻综合网站中评论的“上行票”和“下行票”。如果你给一条评论投了“上行票”,就说明你认为这条评论很有用,或者富有远见;如果你给一条评论投了“下行票”,那就说明你觉得这条评论很多余,没有价值。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在最开始的时候,连续给一条评论投出“上行票”,毫无疑问,这条评论的随后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实验的确表明,初始的成功很重要,成功能能够自我繁殖。初始的成功,是影响未来是否成功的第一个因素。

但是,作者也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夸大了最开始成功的价值。它很重要,但绝不是决定你能够一直成功下去的唯一因素。

我们还是就这上面提到的实验往下说。刚刚说到,如果最开始连续给一条评论投出“上行票”,那么这条评论在很大几率上,会收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如果在最开始,给出一条很有价值的评论连续投出“下行票”呢?这条初始的负面评价,会让该评论迅速沦为垃圾吗?或者说,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刻意对其他竞争者给出负面评论,会达到扼杀竞争者的目的吗?

答案是不会的。实验人员用同样的方法,给出有价值的评论“下行票”时,并没有看到持续的负面评价。恰恰相反,在一段时间之后,网站的其他用户仍旧会为这条评论投出“上行票”。理智占了上风,负面反馈被消除。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起初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重要推力,但它拒绝为那些专门搞歪门邪道的人服务。一个初始的好印象对成功至关重要,但就算没有初始的成功,也不代表你会就此沉沦。

决定未来是否成功的,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社会适应度”。所谓“社会适应度”,指的就是一件作品、一家公司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击败竞争对手,获得社会的认可。

比如说,谷歌公司在1997年刚刚问世的时候,并没有很高认可度,当时绝大多数人使用的还是Altavista和雅虎公司的搜索引擎。但是短短3年之后,谷歌就远远地超过了其他产品。你会发现,在互联网搜索引擎这个领域,谷歌并没有最初的优势,但又是什么决定了它现在的成功呢?

事实上,答案非常简单,它们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产品独一无二的内在品质,这帮助它们克服了产品因默默无闻而带来的障碍。不但是谷歌,作者也在书中说道,一个能引导用户找到更多相关网址的搜索引擎、一架更有效率更为可靠的飞机、一种疗效更好地药物、一款口味更好的啤酒,它们不仅能够和庞大的对手竞争,而且还能在竞争中胜出,因为它们更具活力,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挑战。这就是“社会适应度”所带来的优势。

针对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着未来的成功,巴拉巴西团队给出了这么一个公式:未来的成功=初始的成功X社会适应度。初始的认可度,是成功重要的推力。但决定你能否一直成功下去的因素,更多则是社会适应度。

第三部分

上面的两个部分,我们重点说了影响个人成功的因素。但是,我们平时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在单独行动,我们需要和其他人的合作。一个伟大的产品,一家成功的公司,背后往往是一个团队的付出。我又该如何看待一个团队的成功呢?接下来的这部分,我们就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巴拉巴西团队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成功的团队,大致有下面几个特点:有一个强有力的总负责人,对团队成员负责;同时团队成员要各有所长,体现差异性;还能够面对面地平等交流。相信这些特质你在以前或多或少也听过,这里就不再过多讲述了。

这部分我们重点来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多数情况下,团队的成功需要多样性,但功劳往往却归为少数几人,甚至是一个人?

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有两位科学家,分别是卢比亚和范德梅尔。但是,这篇论文的作者一共有137位科学家,而卢比亚和范德梅尔分别排在第105位和第126位。为什么是这两位排名靠后的科学家,最终拿到了诺奖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巴拉巴西团队开发出了一个算法,可以轻易地从一长串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名单中,准确定位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算法背后的机制其实很简单,它关注的是论文引用的方式,以及论文合作者的署名。大量数据表明,最后的荣誉和谁做的什么工作,几乎没有关系。一个科研团队中的“功劳获得者”,通常总是这个领域中持续工作的科学家。也就是说,团队的功劳在大多情况下,并不根据能力表现来分配,而是基于他人的看法。那些功劳获得者之所以能够赢得多数人的青睐,是因为他长期占据了这个领域。

听到这,你可能会问,如果我是这个领域初出茅庐的新手,面对这种情况,是不是几乎就没有出头之日,我的努力都是在给别人作嫁衣呢?作者的回答是:是,也不是。

当你刚刚迈入这个领域,与一位名头响亮的人在一起工作,是有助于你的经验积累和获得行业内初步认可的。刚进入一个领域,给行业内牛人作嫁衣,是有必要的,这是在初级阶段最好的方法。

但是,在某个时候,你也需要独立出去。作者在书中说道,如果一直在别人的阴影下,从事零敲碎打的项目,或在多个不同研究项目上四处奔波,我们将会逐渐被边缘化。所以,更好的方法是:要么在一个领域里深耕,能够在这个领域里独当一面。要么在无人涉足的领域圈一块地,在该领域为自己建立声誉。

这部分,我们说了巴拉巴西对“团队成功”的看法:团队的成功,需要多样性和均衡性,但功劳往往归于一人。

总结

最后简单说说成功与年龄。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爱因斯坦那条著名的论断:“如果一个人在30岁之前没有做出重要的科学贡献,那么他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什么贡献了。”这话听起来有些悲观,但是也很现实。大量的数据报告告诉我们,很多科学家的突破性工作确实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这也许证实了人们的一个普遍观念:创造力是年轻人的特权。

但是,巴拉巴西团队告诉我们,事实好像并非如此。通过对科学家职业生涯的考察,他们发现,一个人的创造力,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滑。因为研究表明,对于每位科学家来说,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取得重大成就的概率是相等的。随着年龄增长,成功概率降低的原因不是创造力,而是产量。年轻人一直在不断努力,不会因为失败或者不受重视而气馁,所以成功的概率也自然会高一些。

好了,《巴拉巴西成功定律》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分享到这里。总结一下:

作者强调,一个人能否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是由个人来决定的,而是由整个社会决定的。个人能力和成绩很重要,但千万不要忽视社会网络的作用。此外,初始阶段的认可度,会在大概率上推动未来的成功,但更重要的是,提高社会适应度,也就是内在的竞争力。团队的成功需要多样性和平衡性,但功劳往往归于一人。你可以在行业里深耕,直到占据这个领域。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在新的领域建立声誉。最后,作者告诉我们,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只要你坚持不懈。

撰稿、讲述:袁泽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