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主题赏析|侠骨柔情篇导言:中国古诗词,文化蕴涵丰富,体类众多,将其梳理之后,多角度分类呈现,更能加深认识和理解。这对于了解古人生存状态,理解古人思想和行为,汲取古人文化精髓,将会有所裨益。当然,这也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以智养性的绝佳途径。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根据唐诗的内容和主体思想,对其进行分类赏析,旨在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本期主题:侠骨与柔情1、《少年行》-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译文: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赏析:新丰盛产美酒,“斗十千”语出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李白《将进酒》诗云:“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此诗意近白诗,不仅极言酒之珍美,而且还借前人的用语写出慷慨好客、纵情欢乐的盛况。游侠之饮并非独酌遣闷,其倜傥意气正在大会宾客之际才得以充分的表现。“咸阳游侠”为侠少代表,以概全体。此诗写出了侠少重友情厚交谊的作风,即便是邂逅相逢的陌路人,杯酒之间便能成为意气相倾的知己。 2、《少年行》-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译文: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跨上战马出咸阳,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不收复河湟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 赏析:这是一首出征诗,诗的前两句刻画了青年将士的飒爽英姿,后两句写出了收复失地的决心。全诗主调高昂激越,抒发了诗人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诗人的自我形象鲜明,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得十分充分。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用诗的语言表示自己的决心,说只要国家的河湟地区没有收复,自己就不打算回头望一望故乡。这比汉代霍去病“句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话更进了一步。 3、《侠客行》-唐·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译文: 燕赵的侠士,头上系着侠士的武缨,腰佩吴越闪亮的弯刀。 骑着银鞍白马,在大街上驰骋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样。 他们的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干里之行,无人可挡。 他们为人仗义行侠,事成后,连姓名也不肯留下。 想当年,侯嬴、朱亥与信陵君结交,与之脱剑横膝,交相欢饮。 三杯热酒下肚,便慷概许诺,愿为知己两肋插刀,一诺重于泰山。 眼花耳热之后,胸中之意气,感动苍天,可贯长虹。 朱亥为信陵君救赵,挥起了金椎,使赵都邯郸上下,都为之震惊。 二位壮士的豪举,千秋之后仍然在大梁城传为美谈。 他们纵然死去而侠骨犹香,不愧为是盖世之英豪。 要做人就要像他们这样的侠士一样,传名百代,为人称颂。 谁愿像扬雄那样的儒生,白首著书,老死窗下呢? 赏析:唐代西域交通发达,游侠之风颇为盛行,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义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高冠佩雄剑”、“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全诗抒发了作者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侠客一道,是中国文化自远古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基因。这个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对于体制的强权保持一种个人的挑战,无论是真正武力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使得体制的强权无法控制一切,使得这个文化不会完全丧失活力。到了宋代之后,在长期的王权的压制下,这个基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而到了近代,更是又来了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压制,中国人吃饭、穿衣、一举手、一投足、一动念,都变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规范,是否有“绅士风度”。因此,侠客一道的文化基因在现代中国也是离死不远了。现今的中国人还是非常喜欢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但如果你真仔细想想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里的侠客,你会发觉那都只不过是一些可爱的小男人和小女人。作为消闲,可爱固然是可爱,但与李白诗中的那种豪侠境界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承平世界,一切都已经由别人安排好了,管理好了,自己消闲就够了;但如果我在前面所说的新的极权世界果真降临,我们恐怕就更需要唤醒远古的基因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就算是某一种“眼花耳热后”的梦话吧! 4、《拜新月》-唐·李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译文:卷起低垂的帘儿,哦,一轮新月~,莹莹洁洁倚在窗外,急急蹑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虔诚拜月。庭院呦,悄然无人,独自含羞含情,对着新月细语喃喃,只有微微的寒风,不时地飘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赏析:此诗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 5、《赠别》-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赏析:该诗描写诗人赠别一位红颜知己。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从作者另一首同题诗句:“多情却似总无情”(详见本号文章:唐诗|送别篇(三)第5首)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该诗先从意中人写到花,又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5、《新娘嫁词》-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赏析:“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