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后,曾国藩有没有动过做皇帝的念头?

 茂林之家 2019-12-29

曾国藩是满清中兴的名臣之一,毕生以“忠君卫道”自诩,但很有意思的是,湘军攻克天京之后,就有他要做皇帝的传说,让后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那么,文正公究竟有没有动过做皇帝的念头呢?

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后,曾国藩有没有动过做皇帝的念头?

1、传说从哪里来?

曾国藩做皇帝的传言纷纭,这当中既有完全杜撰的,譬如梁溪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绘声绘色写道,天京城破之后,湘军大将彭玉麟写个小纸条给曾国藩,“江南半壁江山,老师其有意乎?”曾国藩大惊失色,慌忙把纸条揉成一团吞落肚中。

这种描写一看就是小说家言,就跟左宗棠去见洪秀全一样,显然不能作数。

也有曾国藩后人所记,比如曾国藩幼女曾纪芬在《崇德老人自订年谱》中,记载湖南乡下工匠赞誉曾国藩“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南京做皇帝”。

此外,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曾国藩次子曾纪鸿的女儿),曾经告诉她女儿俞大缜说,“李秀成曾经劝文正公(曾国藩)做皇帝,文正公不敢。

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后,曾国藩有没有动过做皇帝的念头?

如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曾入曾国藩幕府)的学生杨钧在著作《草堂之灵》中记载到,王闿运劝曾自立,曾国藩以手指蘸着茶水,在桌上写了很多“荒唐”(满案皆“谬”字,故知其无复入世心久矣。)

杨钧的弟弟杨度,后来倒是成功忽悠袁世凯当了皇帝,这是后话,不展开。

二、假如曾国藩想当皇帝,能成功吗?

撇去流言不谈,曾国藩假如真的想自立,有无可行性?

时间回到1864年7月19日,湘军用炸药轰塌天京太平门段城墙。当天中午,围攻天京两年之久的湘军从各个方向冲入城内。当天夜里,幼天王洪天贵福在李秀成等人的护卫下冲出城门,往浙江湖州而去。

由于天王洪秀全已于6月服毒自杀,天京的陷落基本上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后,曾国藩有没有动过做皇帝的念头?

随着攻克天京,湘军和它的缔造者曾国藩双双到了成立以来的巅峰。

相比之下,彼时的清廷却是风雨飘摇弱不禁风,绵延十多年的太平天国摧毁了最为富庶的南方以及清廷可以依靠的各种武力:八旗和绿营都被打垮。

英法联军的入侵,不仅打垮了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还焚烧了咸丰皇帝的最爱:圆明园。

当曾国藩挟不世之功威震东南的时候,端坐在紫禁城内的清廷首脑,不过是两个中年女人和一个未满十岁的儿童。

有人认为他会当皇帝,有人劝他当皇帝,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过,李秀成是被俘的太平天国将领,他劝说曾国藩的时候,后者肯定想起了三国时代的姜维。蜀国灭亡后,姜维为了复国,极力劝说伐蜀主帅钟会叛晋自立。

钟会没想到的是,手下部众基本上不支持他的造反计划,最后群起而攻之,钟会、姜维双双殒命。

复国、叛国都成竹篮打水。

有人或许会说,钟会的军队来自朝廷,曾国藩的军队是其一手缔造,不具有可比性。

当时的湘军来源主要是湘乡人,军官幕僚为知识分子读书人,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

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后,曾国藩有没有动过做皇帝的念头?

虽然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出力的并不仅仅是湘军一家。还有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

此外,长江中游有官文的部队,扬州镇江有富明阿冯子材的绿营,北面有僧格林沁的骑兵,再北有胜保的部队。

这些人都绝无可能支持曾国藩称帝(恐怕还等着他称帝好来扑灭以博取功劳呢),就连湘军本身,多年征战之后,好不容易熬到结局,正是“饱则思殇”“倦极思还”的时候,凭借这样末端之弩去争天下只怕比太平天国结束的更快。

况且,湘军中真正愿意跟他走的, 无非九帅曾国荃、霆字营鲍超所部陆师; 以及水师彭玉麟这样绝对忠于他的死党, 这些人马只占后期湘军的五、六成左右, 人数不是太多.。

就曾国藩本身而言,打仗其实非他所长,“结硬寨,打呆仗”,中规中矩罢了,在湘军中更多凭借自己的人脉,威望领军。

相比之下,左宗棠会打仗,李鸿章武器好,只要曾国藩脑子清醒,就绝无可能有称帝的念头。

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后,曾国藩有没有动过做皇帝的念头?

三、不是不能反,而是不想反

历史上有很多野心家,为了称帝不惜火中取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吴三桂,比如袁世凯。

但就曾国藩而言,他一生以“忠君卫道”自居,就他个人而言,不仅是“不敢”,而是“不会”。

他是一个真正做到“每日三省吾身”的人,很明白人性的弱点,更能控制自己的欲望。

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后,曾国藩有没有动过做皇帝的念头?

早在道光二十四年,即1844年,这年三月,曾国藩从北京给弟弟们写信,提到了“求阙”二字,“阙”即空缺、亏损。

“求阙”的意思是:人不必过于追求极致、完美,有些缺陷,反而是好事。

当时,他给弟弟们写这封信,源于一事:在湘乡的曾家欠了上千金的债,他从北京寄钱回家,还要求弟弟拿出400金赠送给亲戚,因为亲戚更穷。弟弟们当然不干了,于是他写了封长信,做思想工作:

  “兄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庆,兄弟无故,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阙斋。盖求阙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哥哥我读《易经》,悟出了“盈虚消息”之理,天地日月一到极致就会盛极而衰,人有些缺陷,是再正常不过了。我们曾家现在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两代高堂都健在,而且兄弟姐妹俱全,我本人也官运亨通。人世间的好事,我们曾家占了太多。如果还一味追求更多的好处,将会因此而损害现有的美满。所以,拿出400金赠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言以蔽之,不要好事占尽。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清军攻下安庆,攻克安庆,“(曾氏)兄弟联舆入城,备极尊荣”,曾氏却自问何修得此,用为愧悚。

不久,曾国藩接旨兼办浙江军务,总辖四省时,又自认“权太重,位太高,虚望太隆,悚惶之至。”当他受封为协办大学士,又认为是“无功无能,忝窃至此,惭悚何极!,因而发愿“拼命报国、侧身修行”。

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曾国藩则明确告诫几个弟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次年,朝廷补授其九弟曾国荃为浙江巡抚,曾国藩又在信中勉励弟弟,“吾兄弟报称之道,仍不外拼命报国、侧身修行八字。”

不要让自己和家人处于盈满状态,以免招祸——这是曾国藩的智慧。

他在一封家书中曾写道:“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

即将盈满怎么办?

“自概”。

“概”引申为刮平、削平之义。管子说:“釜鼓(古代容器)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容器满了,人就用“概”去削平、刮掉一些,使之不溢满出来。这是“人概”。同理,人满了,天会借别人的手来概。

曾国藩认为,“天道恶盈”,与其等老天爷假借他人之手来收拾,不如自己先动手。

他信中所说的“霍氏”即霍光,西汉末年的权臣,与三国时吴国的诸葛恪一样,都是权倾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却不懂收敛、不知进退,最终盈满之际,大祸临头,身死族灭。

所以,贯穿曾国藩一生的理念就是“求阙”,谨慎小心。

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后,曾国藩有没有动过做皇帝的念头?

正因为此,他在攻克天京上报有功人员名单时,位列第一的不是他弟弟,主持两年围攻的曾国荃,而是湖广总督官文,“六月,克复江宁,曾国藩奏捷,推官文列名疏首”(《清史稿》)。

相比于曾国荃的殚精极虑,亲临战场,官文主要是在后勤方面做了些工作,“征兵筹饷,接济东征”,但有一点很重要:官文是满人。

不久,曾国藩又主动要求裁撤湘军,“奏准裁撤湘军两万五千人”。他还给弟弟曾国荃写信:“金陵克复,兄弟皆当引退,即以此为张本也。”

劝他激流勇进解甲归田,但此时曾国荃已被封为江西巡抚,自我感觉好的一批,压根没听曾国藩的,看到老弟没有反应,曾国藩立即又写了一封信,言辞很严厉:“自古握兵柄而兼窃利权者,无不凶于国而害于家,弟虽至愚,岂不知远权避谤之道?”

他同时奏请朝廷,以曾国荃病情严重为由,请求将他开缺回籍。

所以,皇位的诱惑,对历朝历代中国人来说,当然是一个终极诱惑。

但对曾国藩而言,堪称:月圆到无比饱满、花开到淋漓尽致。

曾国藩不动心。

因为,那是一个越吹越大的气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