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最初收藏记忆 我是从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接触到收藏群体的,当时是八十年代初,社会风气最流行的是集邮,邮局门口每到周末便会挤满人,我也是在这里面发现了很多的摊位上还有一些铜钱,那个时候的叛逆心理就是想标新立异,你们都玩邮票,我就偏偏跟你们不一样,就把钱币的收藏当成自己的收藏主题。将收集到的各种钱币用纸板崁录出来,纪念币、铜板、银元、纸币等等。 八四年我的收藏时光 后来主题转移到玉器收藏以后,钱币就逐步封箱,很长时间也没有打开,偶尔看到类似的会关注一下,但是后来的钱币价格与我当时开始入门的时候已经相差甚远了,虽然爱好者群体一直在坚持,但是钱币的投资收藏高峰一直也没有到来,这可能也是会成为下一个收藏投资的黑马吧,毕竟门槛低,散布广,市场行情相对来说有投资炒作的空间,一旦有了资本介入,这枚钱币也会距离我们越来越远的。 到北京工作以后,报国寺周四上午的集市是收藏爱好者经常参加的。每次逛地摊时也在考虑如何让孩子远离电脑游戏,培养他喜欢这样的一个爱好,开始带他逛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感觉,后来我给推荐“空首布”,也是古代钱币的一种。因为唐宋元明钱和清钱我几乎都已经收藏的差不多了,纸币和纪念币自己也有千余种,给孩子推荐的一定是有点新意,将他的“压岁钱”合理使用,逐步培养一个好的兴趣,又能将历史、文化、收藏、投资、保值可以有效结合在一起的。空首布它取相农铲,其首中空,形似铲,又称铲布。 笔者收藏的部分空首布 在讲课的时候,我介绍过世界的文明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农耕文明,一种是游牧文明,还有一种是航海文明,而我们就是农耕文明的代表,空首布--这是农耕文明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空首布是模仿古代一种农具铲而来的,古代铲土的农具带有一个把儿,为了插把儿,有一个安把的地方设计成空心的方锥,钱币学上称为“銎”。类似锹的挖土工具统称为“镈”,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经常拿这种挖土工具去换取别的东西。因为“镈”与“布”声母相同,音韵相转,于是“镈”就转韵成为“布”了,这说明古代钱币是从物物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在交换过程中体现了我们祖先选择“镈”这种农具作为货币的型制,体现了注重农业的传统思想。 平肩带铭文空首布
耸肩尖足无文字空首布 公元前六世纪后期,“贝币”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了,买更贵重的东西,携带“贝币”的数量恐怕要肩挑,车推才能支付,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乱。到了东周后期,这种单一的低面值的货币制度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东周国王下决心要改革货币制度,决定铸行大额“货币”与各种“贝币”并行。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国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铸造出了大钱——“布币”。春秋末期,商业空前繁荣,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古老的经商民族似乎已蜕变为不以血缘为基础的工商集团,而且一般士大夫也多有弃政从商的。甚至有些领有封邑,持有政权的封君卿士们也涉足商业,他们对铸钱事业特别有兴趣,各自在其管辖范围内起炉铸造,为了促进其流通,并准予以法律作为保障。这对空首布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耸肩尖足空首布 空首布有很多材质,我收藏的就有铅制和银质的,而空首布的鉴别也相对于其他的钱币更加简便,由于时代关系的原因,空首布最近的距今也在2000年以上,从铸造的年限上来说,空首布当中含量的铜已经大量流失,拿起一枚空首布已经身轻如柴,掷地以后,声如瓦片,已经听不到铜声的璀璨和亮丽,特别是空首布中形制较大和奇特的,以前在市场上最贵的也才是万元左右,一般都是几百几千元左右即可购得,很难成套配成系列,所以也不被收藏人士所关注,一直都是收藏中的偏门和冷门,如果你能收藏一个系列成为主题,那才能看出收藏的乐趣。如果你的收藏可以标新立异,也许你另辟蹊径的收藏道路会少一些坎坷,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另一番收获。 平肩弧足空首布 空首布的流传和使用时间只有几百年,从东周晚期到春秋战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和钱币,发行了秦半两寰钱,秦半两的出现为后来的方孔钱奠定了基础,它吸取了空首布在流通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利因素,例如它那方形中空的首部及尖锐的肩和足,既容易伤人,又不便于大量携带和存放,流通时不利因素。后来,布的体型逐渐变小,而且有文字出现,“布币”正面铸有一个至两个文字,有数字、有干支、以及地名等等,有了这种大面额的货币,交易起来就方便多了。周王朝属下的各诸侯国也纷纷效仿,到了战国时期,一些主要诸侯国如:韩、魏、赵、燕、楚等都铸行“布币”。后来空首布的体型逐渐变小是为了便于携带,与后世钱币的减重不同,在那时减重不影响作价,所以,空首布的体型可以自由的改进变得多姿多彩。 平肩弧足空首布 空首布发现的不多,大概就有很多被熔毁改铸器皿或重铸钱币。它的体型大,厚度薄,出土时曾被大量损坏。现存的初期“空首布”中无文大布非常少,无文大布的古朴风格已被完全抛弃了,以“武”字“松”字“田”字“宋”字布为最多,其他尚有纪数、纪干支,或天象、事物、城邑名的,此外一些铸有尚不能确定其意的文字符号的布也不少,其中以两面有文字的较为珍贵,晚期小布存世不多就更十分珍贵了。空首布的发现区域主要在今天的山西中南部和河南地区,也就是当时主要的农业区,可见钱币的产生和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空首布分原始、特大、大、中、小五型,百克以上原始布既是农具又充当称量货币。产生于春秋中期的特大布比原始布轻,已失去生产功能并脱胎于称量货币,它是中国最早的一种高值大钱,可同布帛等实物货币和贝币等低值小钱并用,直接进行等价交换。同时,它也是向早期定型的空首大布演变的过渡形态。特大布之后的空首布也可称广泛应用型空首布,它们各自兼容了特大布形制的部分特点,已向平肩、耸肩、斜肩三类布分化,逐渐由大变小,由重变轻,形制趋于固定,铸量渐多,流通变广。平首布支系、圆首布支系皆由空首布演变而成。 铅制平肩弧足空首布 在形制上,原始布与农具铲根本区别在于其銎部(布钱首部)向下延至铲身中部处多出一道隆脊。特大布与原始布根本区别在于其銎部已上缩到銎与钱身相接处,面背始铸三条垂直竖线,未见铸有文字或其他纹饰。特大布布首多为六棱銎,有长有短,有宽有窄,变化迥异。肩部或稍耸、或微耸、或平直,布的周边有隐廓 空首布大致分为三种: 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肩弧足空首布 斜肩弧足空首布 斜肩弧足空首布 十几年过去,每年用孩子压岁钱购买的一枚“空首布”已经逐步初具规模,我在盒子里找到了一堆,还有一枚平刀和桥币,孩子已经到国外读书,这些空首布却并没有太高的升值,除了货币迅速贬值的压力和其他投资品种的替代品出现外,这些货币我个人还是认为没有迎来真正的投资高峰,现在没有替代他的学费和补贴,将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可以替代和转化的方式,起码这是一种文化和传承,我现在倒觉得可以作为他将来跟他的孩子传递的一种乐趣,延续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