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大帝即泰山神,全称为东岳泰山天齐大生仁圣大帝,为五岳之首,群山之祖,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泰山神圣诞为三月廿八。 东岳大帝乃天帝之孙,盘古氏终世,其子名赫天氏。时有三皇代出,赫天乃人居一山,于此时代代相传,故其山后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有子前勃氏,骨勃子玄莫氏生二子,长名金轮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弥轮仙女。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入腹,觉而有娠。生二子,长回金蝉氏,后称东华帝君;次子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 金虹氏积德之初,因在长白山中佑民有功。 伏羲氏时,封为太岁,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以崇为名,尊为泰华真人。 神农时,赐天符都官,名号府君,后至黄帝、白帝、玄帝、帝喾、尧、舜、夏、商、周秦之世,俱位天都府君。 汉明帝永平年间,封为泰山元帅。 魏晋时期,封为泰山府君。 唐武后垂拱二年,封东岳为神岳天中王。 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又尊为天齐君。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加封天齐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诏封东岳天齐仁圣王,四年又尊为东岳天齐仁圣帝,加封帝后为淑明皇后。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 明太祖洪武年间,改前代帝王定制,诏改神号,曰:东岳泰山之神。 泰山位居东方,太阳初照之所,意为万物发祥之地,故能主生主死、新旧相代,国运寿运,福禄官职,贵贱高下,鬼魂之统。泰山为峻极之地,是人与天相通之所。 泰山掌人寿之说。东汉古券中说“生人属西长安,死属太山”。《三国志·管铬传》记有:“但恐至泰山治鬼, 不得治生人。”《后汉书·乌桓传》》说:其俗谓人死,则神游赤山,如中国人死者魂归岱山。《后汉书·方技传》则载:“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汉刘恢鹏《五官中郎将诗》云。“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又: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古乐府》亦有诗曰:“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录。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岱史》引道经言:“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岱(东岳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风俗通义·正失》亦载:“岱宗上有金崔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 泰山治鬼魂之说,《日知录》说:“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封禅书》云 :泰山有天主地主之词,其义即缘封禅而起。王者于此报天放有天主打,王者于此报地,故有地主调。死者魂归泰山,即归于地主耳。 泰山封禅历朝皆有之,《史记正义》云:“泰山上筑上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日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神道属天,王者即封泰山以报天,则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属地,王者既禅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诸山以报地,则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请山有鬼道矣。 泰山封禅 秦始皇帝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就率群臣东封泰山,在岱顶刻石颂德而归。 汉武帝元封元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东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而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 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 唐高宗麟德三年正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在泰山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从东都紫微城出发,至东岳泰山封禅。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頲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东岳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清康熙帝、乾隆帝礼泰山神时,行三献典礼。
|
|
来自: 高山仙人掌 > 《东岳大帝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