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辈故去,三年不贴春联,有什么传说?

 杏林春阳 2019-12-29

在我们河北农村,如果上辈人去世,不满三年为了守孝,有很多禁忌。第一件事就是这三年春节的时候,春联怎么贴。

三年不贴春联的传说是从汉代来的

古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守孝又叫丁忧,是儒家礼教的旧制,盛于汉代。

很多人都以为这个馊主意是孔夫子想的,其实不然

是《仪礼·丧服》中所提出的,后来记载在《礼记》中,天子以下,丧服分为五个等级: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服丧守孝的年月分别为三年、期年(一年)、九个月、七个月、五个月、三个月。

说白了就是,居丧制度从汉武帝开始,到两汉时期,只有帝王将相才受三年守孝的约束,到了黎民百姓那里就剩下三个月的服丧期限了,至于服不服丧根本就没人管,也不是强制性的。

东汉末年,郑玄、王肃等真正的学问宗师,提出了“礼不下庶人”的概念,让普通百姓不必受此繁琐无聊的脑残规矩束缚。可惜普通百姓根本就没人听。因此,守孝三年中的一些禁忌流传至今也就不足为奇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俗”,我们这里一个村的风俗都不一样,有的人家真的就是三年不贴春联,但,大多数家庭第一年都选择不贴春联,因为亲人故去的时候,一般都是白纸封门,可是到了第二年,纷纷铲去门上的白纸,换成蓝色春联,再过年的时候就算第三年年满了,就能贴红色的春联了。

只是,亲人故去的第一年,过年时不能出去拜年,也不接受别人到自家来拜年,初一早晨都是大门紧闭的。这一年儿女们服饰上要穿素服,脚上要穿白鞋。热孝期间尽量不去参加别人的婚宴,怕人家嫌弃。

过年是喜庆的事,但是遇到白事的时候,谁也没有办法还能像没事人一样去贴红色对联吧。

这个习俗沿袭至今,虽说没有什么特殊的讲究,但是足以表达对过世亲人的追思,过年的时候,红色代表喜庆,所有的春联都是红色,对于逝者来说很不尊敬。

古代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是封建社会保守落后,愚昧迷信的具体体现。

但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后人,能记住身边故去的亲人,最起码在他们离开的三年之内,每天都缅怀他们,念叨着他们,感恩他们,通过不张贴红色春联这样的方式,来寄托自己的哀思,也是我们民族“孝道”的充分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