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岑参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里,独树一帜的西部赞歌

 lixj1028 2019-12-29

岑参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里,独树一帜的西部赞歌

在说到盛唐边塞诗时,岑参的作品是独树一帜的。

他先后两次从军边塞,合起来有六年时间都挣扎、奋斗在神奇而艰险的西部土地上。并且,他所到之处全在西部腹地,第一次是安西,第二次是北庭,那条陇右道可能是其他边塞诗人西行的终点,对岑参而言却是起点。他的足迹从陇右往西,直至穷尽唐朝国力所能达到的西部极境。

岑参的出塞时间之长、出塞地点之远,都是其他边塞诗人所不及的。特殊环境带来的特殊感受,也使岑参的边塞诗,无论在内容、思想、还是艺术方面,都迥异于他人。他创作的不是简单的边塞诗,而是一曲盛唐的西部赞歌。

岑参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里,独树一帜的西部赞歌

内容

岑参的边塞诗,描绘西部风光和风俗,它不是地理概念上的虚拟想像,而是再现西部生活的本质, 具有真实性和自然美。

在岑参前后,没有任何一个诗人能像他那样,深入西部腹地,万里行军、长途跋涉,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他的诗歌,不仅是把人们带进了那个神秘、陌生、甚至有些恐怖的地域,他更是在征服了大自然的种种磨难后,凭借自己的激情,发现了一系列最佳透视点,然后摄下了一组组瑰伟奇丽、充满异域色彩的特写镜头——

那里黄沙莽莽:'白草磨天涯,胡沙莽茫茫';

那里狂风怒吼:'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

那里大雪漫天:'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鬼';

那里冰川百丈:'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样形象具体的风貌,在其它边塞诗中罕见。而除了自然风光,西部地区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也引起了岑参的好奇和兴趣——

另类的穿着:'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豪放的饮食习惯:'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别有韵味的音乐:'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美妙动人的舞蹈:'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皆未见。”

岑参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里,独树一帜的西部赞歌

但生存和生活,又让汉族官兵与西部百姓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他们相互尊重、相互融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汉族官员还为这里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兴修水利、改造沙漠,甚至出现了当地百姓恳请太守留任的佳话——'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通过岑参的诗歌,西部风光不再神秘陌生,西部的生活气息仿佛扑面而来。

岑参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里,独树一帜的西部赞歌

思想

边塞诗里从不缺少硬汉精神,但岑参诗歌里的硬汉精神,不仅是通过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勇敢来展现的。在那样险恶的环境里,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群体的伟力成为战胜自然、战胜敌人、维持生存的强大支柱——

人与人之间,总是多情重义:'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长途行军时,友谊可以战胜磨难:'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一旦分别,就会黯然销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心知别君后,开口笑应稀';

友人长期戍边、屡建奇功,但朝廷赏罚不均,诗人替友人不平,却还是要予以安慰和鼓励:'两度皆破胡,朝廷轻战功,十年只一命,万里如飘蓬。'

岑参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里,独树一帜的西部赞歌

这些诗,都表现出西部征戍男儿的内在情思,体现出一种豪侠的西部精神——它是不惧险阻、开拓进取的气派;是豪放乐观、顽强自信的性格;是质朴单纯、粗犷彪悍的风采。

这是西部地区艰苦环境铸造出的硬汉精神,这种精神又赋予西部大自然以新的生命。它让荒凉的西部有了温情,让艰苦的生活有了快乐,让那些被命运抛到这片土地上的人,都获得了一种美的人生价值。

岑参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里,独树一帜的西部赞歌

艺术

他描绘西部粗犷的自然风光和风俗,用的却是南方士子的细腻敏感——

在《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中,他赞美天山雪景的壮观,'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可最后却用'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一句,装点了银白的世界,青青的绿色仿佛带来了暖暖的春意。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他着力刻画八月飞雪的壮丽,'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气势浑然磅礴,可突然间又出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奇妙的境界,瑰丽浪漫恍若江南。

在壮阔中杂入柔笔,使边塞诗创作进入了一个'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境地。

岑参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里,独树一帜的西部赞歌

他还总是在诗中凝聚一个焦点,这个焦点一定是跟西部有关的中心事物,在这一事物得到充分的艺术表现后,才会卒章点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前十四句都在写白雪冰川,最后四句才点出送行的主题;《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十八句,前十四句都描绘出征的盛大场面,只有后四句写欢送出征;《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共十六句,前十二句用来写热海奇观,也是后四句才联系送别之事。

有学者把这称为'向心式的艺术构思',认为它和军营里以'中军'为核心的军事布局,有密切的关系。是否有这层联系,我不知道,但岑参一定是对西部地区投入了热烈的感情,这份感情对他的审美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岑参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里,独树一帜的西部赞歌

“最高的那根枝条”

唐朝的军队,浩浩荡荡,像滚滚铁流一样注入西部地区,筑起一道'长城',护卫'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关中腹地的安全。如果没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这支大军是很难在西部站住脚的。

岑参正是随着这股强大铁流进入西部地区的文化先锋,他发现了那块'新大陆',并以他敏感的诗心,挖振出这块'新大陆'上沉睡的瑰宝,千百年后,仍然使人目眩神迷。

岑参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里,独树一帜的西部赞歌

'安史之乱'爆发后,岑参回到了内陆,唐朝从此衰败,通往西部地区、西域的'丝绸之路'也被切断,西部地区脱离了唐朝有效的行政管辖。

身在盛唐的岑参,留下了无愧于那个时代的西部诗歌,这些诗歌不仅是盛唐文坛的骄傲,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西部地区相互融合的象征。岑参的西部诗歌,应该是盛唐边塞诗'最高的那根枝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