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颂•周颂•清庙

 fuhaizhenren 2019-12-29

《清庙》(诗经·颂·周颂)

《清庙》是《周颂》的第一篇,即所谓“颂之始”。「诗」有「四始」,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具体提出来的。他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shījīnɡ·qīnɡmiàozhīshí

qīnɡ  miào

qīnɡmiàoyōnɡxiǎnxiānɡduōshìbǐnɡwénzhīduìyuèzàitiānjùnbēnzǒuzàimiàoxiǎnchénɡrén

注解
便于读者充分理解
1

全一段

[於穆]叹词,没有实在意义。穆,是庄严美好的样子。

[清庙]祭奠文王的寺庙。

[肃雝]清净、祥和。

[显相]显现出某种状态、气相。

[济济多士]济济是形容数量众多,却井然有序。士,是古代对有本事、有能力的男子的总称。

[秉文之德]秉,是承接、继承的意思;文是指文王;德即是德行。

[对越]颂扬。

[骏奔走]骏,是迅速的意思;奔走,指急速跑。

[不显不承]不同丕,语气助词;显指光明;承,遵从的意思。

[射]通斁,厌倦、厌烦的意思。

议论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根据毛诗的解释,司马迁所说的四篇「始诗」都是赞“文王之道”、颂“文王之德”的。周文王姬昌,在殷商末期为西伯,在位五十年,招贤纳士,先并后伐,自岐下徙都于丰,作丰邑,奠定了周部族进一步壮大的雄厚的基础。他在世时,虽然没有实现灭殷立周、统一中原的宏愿,但他的“善理国政”,却使周部族向外显示了信誉和声威,为他儿子周武王姬发的伐纣兴国铺平了道路。所以,在周人心目中,他始终是一位威德普被、神圣而不可超越的开国贤君。《诗经》中很多诗篇歌颂、赞美他,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全诗只有八句,不分章,又无韵。开头两句只写宗庙的庄严、清静和助祭公卿的庄重、显赫,中间的四句也只写其他与祭官吏们为了秉承文王的德操,为了报答、颂扬文王的在天之灵而在宗庙里奔跑忙碌。直到最后两句才颂扬文王的盛德显赫、美好,使后人永远铭记。全诗并非具体细致而是抽象简括地歌颂、赞美文王。而本诗的特点,或者说它的艺术手法也正在这里。诗篇的作者,可谓匠心独运,专门采用侧面描述和侧面衬托的手法,使笔墨集中在助祭者、与祭者身上做文章。他们的态度和行动,是“肃雝”的,是“骏奔走”的,是“秉文之德”的,而又虔诚地“对越在天”,于是通过他们,使被颂之人的德行得到了更生动、更具体的表现。这种表现方法,比起正面的述说,反而显得更精要、更高明一些。

   一般说来,《大雅》、《颂》中的语言大都比较刻板或枯燥,缺乏鲜明、生动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而此篇,由于作者具体写了人,写了助祭者和与祭者,所以,语言虽少而内容反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含蓄,字里行间也充溢着比较真切的感情。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愚谓此正善于形容文王之德也。使从正面描写,虽千言万语,何能穷尽?文章虚实之妙,不于此可悟哉?”这应该说是独具只眼之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