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隆平繁育杂交稻,亩产1200公斤后,他讲出 “八个字”成功秘诀

 历史解密坊 2019-12-30

众所周知,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袁隆平就以亩产1200公斤的杂交水稻,向国家献上了一份大礼。为此,袁隆平也谈到了自己成功的“八字秘诀”,那究竟是哪八个字呢?下面小编就来为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提到袁隆平,就不得不说他的一句名言——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不过,您也不要断章取义,袁隆平的意思是,要想搞好水稻,光看书看电脑是不够的,更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去观察和思考。1953年8月,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怀化的农校当老师,同时也当起了地地道道“农民”。不过对袁隆平来说,这才是研究水稻的基本“操作”,首先当好农民,把地种好,然后才是科学家,把科研做好。

几年之后,袁隆平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观察,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野败,进而又通过不断地研究,最终便培育出了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杂交水稻。到1996年,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国家农业部为了满足21世纪中国人民的粮食需求,便制定了“超级杂交水稻计划”,一共有“四阶段”和“五个目标”:

第一阶段是1996-2005年,结果很轻松的在2000年实现了第一个目标,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然后在2005年,又实现第二个目标,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00公斤。紧接着,是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从2005-2012年,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持续提升,又实现亩产突破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两个目标。然后,又在第四阶段到2016年,实现了亩产突破1100公斤的第五目标。

现如今,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已经达到1200公斤,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危机,同时也为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为此,很多人都在问袁隆平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八个字”:

第一:知识。袁隆平看似农民,但却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因此他也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所以在学习方面从来都是如饥似渴的状态。除此之外,袁隆平还能在国际会议上还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能查阅和研究国际上最新的英文资料,不仅时刻保持着学习知识的态度,还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第二:汗水。上文提到,袁隆平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农民,因此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流下的汗水永远和自己的成就成正比。比如,袁隆平为了寻找到一株雄性不育稻,常常顶着烈日拿着放大镜,在稻田里一颗稻禾挨着一颗稻禾地观测筛选,饿了就吃几口随身携带的馒头,渴了就喝几口田里干净的清水。

第三:灵感。不管做什么,灵感都是不可或缺的。也许很多人觉得灵感是虚无缥缈的,但其实不然。灵感来自于对生活的不断思考和观察,以及反复的实践和尝试。比如,袁隆平如果没有天天思考水稻,观察水稻,种植水稻,那么当他发现一株特殊的水稻时,也不会想到要去研究杂交水稻,而这就一种水稻“灵感”。

第四:机遇。袁隆平能不断提升杂交水稻的亩产,除了他自身的研究之外,还是因为当时国家制定了“超级杂交水稻计划”,提供了诸多政策,人才和技术上的支持,因此来说这也算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生活和工作中有了机遇,一定不要白白丧失,因为即便是“千里马”,也还需要一个“伯乐”。

了解了袁隆平成功的“八字秘诀”,不知您有何感想?不管怎么说,袁隆平是时代的楷模,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的榜样。如今,袁隆平已经90岁高寿了,但他却依然每天都工作在一线的岗位上,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也应当和袁隆平一样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用毕生的精力去为之努力和奋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