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微电影:致我们已逝去的青春

 闲云野鹤b8ooo1 2019-12-30

致我们已逝去的青春(上)
周昭龙 导演

本片所有演员均由当年参加上山下乡奔赴祖国边疆的知青们本色出演。

致我们已逝去的青春(下)
周昭龙 导演

出品单位:

黑龙江省江滨农场 

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江滨分公司

十团温州知青联谊会

摄制单位:温州一拍即合传媒有限公司

致我们已逝去的青春
《北大荒文化》微电影展播
五十年风雨沧桑,五十年魂牵梦绕。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一周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当年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老知青,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好生活倍感珍惜,对知青岁月,也有着难以释怀的情结。为纪念那段艰苦又难忘的岁月,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团温州知青联谊会自编自演了微电影《致我们已逝去的青春》。

影片以四个不同的故事情节,真实反映了一群刚出校门的年轻学生在北大荒屯垦戍边艰苦锻炼的经历。

知青微电影
《致我们已逝去的青春》拍摄侧记

韩玉红  浓情黑土地

由当年下乡到江滨农场的温州知青与江滨农场共同摄制完成的真人真事微电影《致我们已逝去的青春》,陆续在农垦电视台、宝泉岭管理局电视台热播后,在当地和知青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已年近70的知青们在影片中亲自出演上山下乡的岁月,影片再现了当时他们生活、奋斗的经历,把人们又都带回到那充满着激情、奉献、艰苦奋斗的青春时代。

微电影拍摄的起源来自于曾在江滨农场下过乡、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分行行长、现任十团(江滨农场)温州知青联谊会会长应国光的一个倡议:我们年轻的时候,响应祖国号召,奔赴边疆,义无反顾。如今,虽已鬓发染霜,但初心依旧。我们何不用现代声光技术重现当年那景那事那人,去圆那留在江滨大地上的青春梦?

“必须自编、自导、自演,才是我们自己的青春故事。”这是应国光的想法。剧本、导演、演员、场景道具四大要素具备才能拍成电影:当年在江滨屯垦戍边的一个个故事就是编写剧本的素材,演员就是眼前的每个人,场景道具就是江滨的草地帐篷、场院粮囤、胶轮车、铁锹、镰刀、马灯……微电影的拍摄得到了江滨农场领导的大力支持,农场领导全力配合,想方设法布置场景,寻找具有当年特征的各种道具,挑选群众演员,研究接待方案。

一场还原知青年代的场景搜寻,道具、物件收集活动在全场紧锣密鼓地展开。农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寻找当年的“珍宝”“文物”。几经周折,一辆有着40多年车龄的28式胶轮农用车、已经快绝迹的羊草、20套五六十年代的军大衣、5套狗皮大衣、盖土坯房做土坯用的坯模子、扬场的粮囤、木锹、所需的锅碗瓢盆以及知青娱乐所需的口琴、扬琴、二胡、笛子等都已经搜集到手。

第二故乡领导和父老乡亲的关爱,更加激励了老知青们圆梦的热情,大家纷纷报名,很快剧组就成立了,演员们说:“我们一定要克服困难,演得像,演得真,演出情。”

2018年10月27日,一架波音飞机搭载着30多名温州知青组成的剧组飞向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10月28日上午8点30分,经过风雪的洗礼,《致我们已逝去的青春》知青微电影,带着一代知青的夙愿,带着第二故乡亲人的关爱,终于在江滨的母亲河——旱河野鸭湾开机。

广袤的大草甸子里,两顶草绿色的帐篷,挂着一条“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第一场“初到北大荒”的拍摄地。此时,远处一辆胶轮拖拉机突突突地冒着烟开过来了,车上一群穿着军装、挎着军包、戴着军帽的男女青年兴致勃勃地唱着,嬉笑着——摄制组的镜头对准了他们,第一个镜头就这样开拍了。然而,对于从未拍过电影的一群六十开外的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首先要从年龄上跨越,从未化过妆的男士们从不自然到顺从地接受摄制组姑娘们给自己描眉扑粉,女士们则要用两根马尾辫子替代自己喜爱的发型。有很多镜头需要多次重复拍摄才能成功。

图为拍摄现场

锅水冒着热气正在蒸窝头。帐篷里挂着马灯,木板架起的床铺从帐篷门口一直伸到尽里头,床下都是泥土,板铺的缝隙间居然还蹿出了绿草……眼前的情景瞬间感染了每一个人,知青朱丽华双手捂着脸情不自禁地抽泣起来,其他的人也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50年前的生活情景渐渐清晰起来。导演说,叔叔阿姨们入戏了。

10月底的北大荒已经进入冬天,荒野上的风吹到人的脸上像刀子割,要拍“脱坯”这场戏,可是对这群老年人的考验。

当年新建连队的人都体验过,脱坯是最艰苦的一项劳动,双手双脚都要裹在冰冷的泥浆里和泥,浑身都沾满了泥巴,做砖坯只能弯着腰,既不能站又不能坐,一块砖坯足有十几斤重。

为了还原当年的情景,演员们冒着零下十多摄氏度的严寒,应国光扮演的连长首先脱了棉袄仅穿一件薄薄的海魂衫,裤腿高高卷起,光着脚走进泥水里用脚踩着和泥。这时,他想起了当年在二十一连当连长时的自己,十年里他干过几乎所有的农活,饱尝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今天的情景他太熟悉了。连长的榜样作用带动着大家,没等摄制组把机位调好,所有的人也都脱去外衣,仅穿衬衣、汗衫,卷起裤腿干了起来,在飕飕的寒风中,人人身穿单衣、单裤、单鞋,有的还光着脚踩着泥,满身泥水,满脸泥巴,提水、挖土、和泥、脱坯,原来的台词变成了即兴发挥。旁边围观的人群中不时发出赞扬声,特意赶来的原21连老职工激动地说:“了不起,了不起!当年他们就是这么干的!”年轻的北大荒后代惊讶地说:“真没见过人工脱坯,原来这么累这么苦,现在可全是机器做了。”

拍摄花絮——“秋收的喜与累”。北大荒的秋天是最忙碌的季节,而场院是整个秋收最热闹的地方。金黄色的粮垛堆得冒了尖,粮垛上插着的小红旗迎风飘扬,用芦苇席围成高高的粮囤,紧挨着粮囤搭成30度角的跳板,这一切都衬托出丰收的成果和收获的喜悦。

50年前,知青们就是在这样的场院里把一麻袋一麻袋的小麦、玉米扛上跳板倒进粮囤,这一麻袋的小麦将近100公斤,许多人扛上麻袋走平地还晃晃悠悠,上了跳板更是两腿摇摆,一些人还因此扭了脖子闪了腰,但最终他们扛起麻袋上了跳板。

为了展现丰收喜悦的热闹场景,两条跳板上开始了比赛。助威,呐喊,此起彼伏。灌麻袋,搭手上肩,清扫场地,整个场院热闹不已,两条跳板上的人都咬着牙,拼着劲,难分胜负。

随着最后一场戏的杀青,紧张的拍摄结束了。微电影虽然拍完了,知青们对第二故乡深深的爱却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视频来源:优酷网  文章来源:浓情黑土地、聚焦北大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