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节日 | 腊八

 henguha8uguf0k 2019-12-30

岁终之月为腊月,“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之意。

臘祭 · 蜡祭

无慧

这不就是两个繁体字和它俩的简化字嘛~

平儿

不完全对哦,这四个字本来就都存在的,分别是四个不同的字。但因字体简化的关系,很多信息被埋没了。

腊(xī),干肉。

蠟(là),常温下呈固态的油脂。

臘(là),祭祀先祖、五祀(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

蜡(zhà),祭祀与稼穑年成有关的神。

首先我们要对这四个字的意思有一个准确的了解。“腊”和“蠟”和今天的主题没啥关系,重点讲“臘”和“蜡”——两种不同的祭祀。

“臘,一岁之大祀”。臘祭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祭祀,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由于这个祭祀非常地重要,以至于举行臘祭的这个月份被称为“臘月(简化为“腊月”)”。臘祭的对象是先祖和五祀神,祭品为所猎的肉(臘为肉字旁)。

同时,另一个祭祀——蜡祭也在年末进行。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礼记·郊特牲》

蜡祭据说从尧帝(尧姓伊耆,一说伊耆氏为神农)开始的,《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蜡辞就是蜡祭的祝愿之辞,请八蜡之神(八位与农业有关的神)消除自然灾害,使农作物丰收,人们生活安定。祭品较杂,以各种谷物和肉为主(腊八粥的雏形)。汉时固定在腊月初八日。

既然臘祭和蜡祭的时间那么接近,不如一起过吧(这和寒食、清明很像),汉代以后,这两种祭祀就融合成一个了,并都锁定在腊月初八。明清时,蜡祭兼臘祭时行时止,日渐式微,至乾隆而废。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燕京岁时记》

腊八粥的原型,可能和蜡祭时丰富的祭品有关。但腊八粥的盛行,乃是因佛教的传入和兴盛。

佛成道日 · 寺院施粥

距今三千多年(一说二千五百多年)前,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在确认无益苦行和沉迷享乐同样不能证得觉悟后,释迦牟尼中止了苦行,并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粥之供。恢复体力的佛陀来到了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发下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四十九天后,释迦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汉传佛教认为,佛成道的那天正是夏历腊月初八。故后世佛教徒于每年此日仿效牧女献粥,用香谷果子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寺庙僧人将平日善男信女供养的粮食煮成腊八粥布施给前来的信众与民众们。

甚至在收成不好的年岁,此习俗依然沿袭不辍。清代诗人李福《腊八粥》记载当时饥民如潮涌向寺庙求粥,然而粥毕竟有限,没有得到粥的只能在寒风中哭泣。

《腊八粥》

清·李福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

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

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

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

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

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

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

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

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

眷焉对是粥,趾望烝民粒。

诗人以诗讽刺当时官吏贪腐,朝廷赈济不行之弊,而“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当目睹苍生疾苦,而自己力小难及,看着桌上的粥,竟不能食,唯愿天下百姓都能饱足。 

腊八粥 · DIY

主要食材

粳米、糯米、小米、黑米(各50g)

花生、赤小豆、麦仁、薏米仁(各30g)

葡萄干、枸杞、莲子、黑豆(各15g)

桂圆、大枣(去核,各30g)

干银耳(5g)

操作步骤

一、将银耳、黑豆、黑米、薏米仁、麦仁、莲子浸泡2小时。

二、将所有食材放入电饭锅煮2小时,开锅20分钟前加入适量冰糖。开锅,搅拌,出锅。


三、可以是原味,亦可根据个人口味加点牛奶、桂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